賀 彬
(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0)
隨助我國工業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礦產資源開發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面臨我國資源能源供需形式變化、生態環境惡化加快、資源過度等資源環境問題,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目標、新部署,這也意味著我國礦業發展即將進入深化改革期。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保證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不斷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1)資源、能源供需形勢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然從高速發展期過渡到高質量增長期,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不斷改善經濟結構才能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我國資源環境需求結構不斷進行改善,礦產需求增速逐漸放慢,生態環境保護需求不斷提高,資源型地質勘查投入不斷下降,環境型地質勘查投入持續增長。根據相關數據結果顯示,2017年我國用于礦產勘查投入近119億元,相比2016年下降近30%,而我國用于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地質災害調查的投入數量達到近25億元,相比2016年上漲了將近1%,具體如圖1所示[1]。

圖1 2016年、2017年我國用于資源型地質勘查以及環境型地質勘查投入對比
(2)礦產資源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快。在我國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我國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影響,其具體表現為:①地理環境問題,礦產資源開發導致土壤地表剝離,而且選礦產生的大量尾礦和廢渣進行填埋時也會導致周邊地貌以及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損壞,一旦受到風力和雨水侵蝕,甚至會出現土地荒漠化,進而導致地區生態失衡;②地質結構問題,礦產資源開發難免會生成大批采空區,巖層穩定性和承載能力必然發生變化,地表失衡,甚至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③水資源問題,礦坑排水導致周邊地下水水文下降,容易形成地下水漏斗,而廢水的隨意排放也導致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當前,在我國長江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等多個地區深層地下水形成漏洞,地面塌陷問題時有發生,大批土地質量嚴重下降,水土污染問題突出;長江中游地區生態嚴重失衡,大面積土地質量退化,水患問題突出;長江上游由于開荒毀林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頻發生[2]。而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所導致的土地損毀已經達到375萬hm2。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環境惡化速度不斷加快,如何確保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已然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碎片式開發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每一寸土地、每一條河流、每一塊巖石都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在整個生態環境中每一種資源都發揮著其特有的功能。由于過去的資源開發充滿了盲目性,沒有制定系統、合理、科學的開發規劃,大部分資源開發都存在著碎片式、冒進式、掠奪式特點,這直接導致我國自然資源嚴重浪費。我國礦產資源規模化開發程度明顯較低,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小型礦產占比近90%,優質礦產資源少、資源總量大、小礦多、大礦少、礦山結構散的矛盾始終存在,礦山建設水平低,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不容忽視。
(1)貫穿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礦業。在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系統總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目標、新部署。在新理念方面,我國將堅持人、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在新目標方面,黨的十九大提出嚴厲打擊環境污染,并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目標;在新部署方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促進綠色建設、努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完善生態環境監管監督等四項主要部署。因此,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穿于整個礦產資源開發,牢固樹立綠色環保意識,發展綠色礦業,努力朝著“開礦一處、造福一方,開發一點、保護一點,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目標奮進。具體舉措為:①以試點申報和組織建設促進礦山企業制定合理開發方案,提高資源利用率;②提高礦石治理資金投入;③治理關閉不符合綠色開采標準的小礦山等[3]。
(2)強化規劃引導,嚴控礦業權審批,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首先,制定科學、合理、完善的礦產資源資源開發方案,強化礦產資源勘察和開采管理力度,提高執法監察水平。其次,嚴控礦業權審批,制定產業政策、規劃、環保、資質、規模等新標準,引導采礦權人科學開礦,進而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第三,實施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在礦山資源開發過程中,礦山企業必須在編制規劃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向有關部門提交資源開發所導致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并按照審批結果進行尾礦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對于不提交礦產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礦業開發相關部門應不予開發審批。另外,為了確保礦產資源開發后地質環境可以進行恢復治理,可以要求礦產企業編制“礦山環境保護方法”以及“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新疆維吾爾區不僅實施了實施該舉措,還推出了保證金制度,以此確保礦山企業能夠嚴格落實地質環境恢復治療方案以及環境保護方案。
(3)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徹底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必須提高技術研發力度,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在具體開發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引入先進的采礦、選礦和冶煉技術,并結合不同礦種制定不同的技術標準以及規范,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優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資源浪費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程度,進而實現礦山經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發展。例如,四川攀鋼通過創新全尾礦深層次回收利用技術,實現了鈷元素、鈦元素等多種元素的深度回收;江西銅礦創新選礦技術和推廣使用技術實現了低品位的規模化綜合利用等,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率[4]。
綜上所述,在礦產資源開發中難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這種現象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礦山企業都應有正確的認知,但是結合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所導致的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注重貫穿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礦業發展,強化礦業開采規劃引導、加大技術研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早日實現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促進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