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銘,劉小林,熊文名,董富筠,廖桑桑,王 鵬
(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西 新余 338001)
近年來,終端客戶陸續向新鋼公司提出了多起關于厚度≥100mmXF2311模具鋼分段切鋸時,因鋼板心部組織不均勻,導致鋸條斷裂要求退貨的質量異議。通過分析問題鋼板心部組織,發現其心部存在一定的殘余奧氏體。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在鋼板切鋸時,其熱膨脹系數與鋼板基體組織相差較大,從而導致刀片變形,是鋸條斷裂的主要原因。為了減少質量異議,消除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1)生產工藝流程。為了提高探傷合格率,減少鋼板心部疏松,改善內部質量,對于厚度≥100mmXF2311模具鋼,選取新鋼公司自主研發的415mm斷面連鑄坯進行生產,其具體生產工藝如下:鐵水~轉爐~LF精煉~真空~連鑄~熱裝熱送~加熱~軋制~堆冷~探傷~切割~定尺~硬度檢測~入庫~發貨。
(2)化學成分和性能要求。XF2311的化學成分及性能要求見表1和表2。

表1 XF2311模具鋼成分%

表2 XF2311性能要求HRC
(3)工藝控制參數。為確保鋼板心部質量,避免鋼板軋制后出現探傷不合格現象,坯料冶煉時,連鑄過程至關重要,澆注前必須停開機檢查鑄機弧度、開口度和清理噴槍。確保鑄機精度達到要求,二冷噴嘴無堵塞。輕壓下使用正常,確保連鑄機各設備狀況良好。使用專用保護渣,連鑄保護澆鑄必須滿足工藝要求。澆鑄時必須保證恒拉速。板坯加熱方面,由于該鋼種含碳量和合金量較高,鋼坯采用熱裝熱送進爐,加熱溫度1200℃~1260℃。軋制時降低坯料咬鋼速度,采用高溫再結晶方式軋制,終軋溫度950℃~1050℃。軋完后鋼板開至冷床,鋼板在冷床上間距1米冷卻,下線溫度控制在280℃~330℃堆冷。堆冷48小時后,按相應熱處理工藝進行回火。回火后,帶溫對鋼板進行切割定尺,避免冷切后鋼板端部出現延遲裂紋。
厚度≥100mmXF2311模具鋼心部殘余奧氏體的產生主要來源于鋼板軋制后的冷卻過程。空冷時鋼板表面組織因熱交換比較快,組織轉變較為完全,主要轉變為貝氏體,而鋼板心部溫降較表面慢,不能將組織完全轉變為貝氏體,其組織中依然存在有少量奧氏體,這部分未發生組織轉變的奧氏體稱為殘余奧氏體[1]。
(1)實驗方案。為探索消除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機理,從XF2311模具鋼連鑄坯距上表面3mm軸線上截取尺寸為ф10mm×15mm圓棒試樣8個利用Gleeble-3800熱模擬試驗機在實驗室開展了多道次壓縮試驗。將變形后的試樣沿軸心線鋸開,分析鋸切面的金相組織和洛氏硬度。其實驗鋼成分和實驗方案如下表3和表4。

表3 XF2311實驗模具鋼成分%
(2)實驗結果與分析。①硬度分析。按工藝1~8變形后的各試樣心部洛氏硬度檢測值見表5。

表5 實驗樣心部洛式硬度(HRC)
從表5可以看出,無論是高溫再結晶軋制還是控制軋制,隨著軋后保溫溫度的升高,其心部硬度均下降。不同變形方式下保溫溫度對硬度的變化規律:采取再結晶方式軋制,在325℃~400℃保溫,硬度下降幅度達5.6HRC;采取控軋方式,在325℃~400℃保溫,硬度下降幅度達6.1HRC。②金相分析。對各工藝試樣的心部組織進行觀察,組織照片分別見圖1和圖2。

圖1 再結晶方式軋制時不同保溫溫度下的組織形態

表4 實驗方案工藝

圖2 再結晶方式軋制時不同保溫溫度下的組織形態
從金相分析結果看:①冷卻速度3℃/s試樣組織主要為馬氏體組織,存在少量貝氏體;②控軋方式與再結晶方式相比,組織存在較大的差異:前者馬氏體量更多,馬氏體針細小,而后者馬氏體量相對較少,馬氏體針粗大。③軋后325℃~400℃保溫,出現殘奧組織,但保溫溫度不同,組織中殘奧量也不同。兩種變形方式325℃保溫時,組織中殘奧量最少。主要為試樣心部殘余奧氏體在室溫下處于過冷狀態,趨向于轉化為鐵素體加滲碳體的穩定狀態轉化。但在室溫下,原子擴散能力很低,這種轉化很困難,回火則促進組織轉化。而回火溫度對殘余奧氏體的分解起決定性作用[2]。從圖1和圖2結果來看,保溫溫度325℃對于殘余奧氏體轉化最有利。結合實驗室結果可以得出:若采用階梯式升溫回火工藝,實際生產過程中,爐內會發生溫度串溫現象,部分爐內溫度段實際溫度達不到設定溫度,使整個爐內溫度場不均,會影響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分解。同時,在低溫段存爐時間不足,亦會降低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的分解。
(1)325℃回火能有效消除厚度≥100mm模具鋼心部殘余奧氏體。(2)采用第一正常回火工藝回火,再進行320℃,保溫2H分鐘第二次回火工藝,是目前最有效的消除鋼板心部殘余奧氏體的熱處理回火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