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正陽縣中醫院,河南 正陽 4636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機體多個關節,使患者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及外周關節持續性滑膜炎等癥狀[1]。該病病程較長,病情不斷進展,軟骨及骨質被侵蝕或損壞,最終誘發關節畸形,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是常用方案,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病情,但長期使用,易增加藥物毒副作用,導致長期治療受限[2]。中醫學認為該病多因風寒濕邪侵體所致,而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治療痹癥的常用方劑,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作用[3]。故本研究進一步觀察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西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06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19例,女34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49.64±8.1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4±0.52)年。觀察組男21例,女32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49.67±8.20)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61±0.5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類風濕關節炎診治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相關診斷標準,主癥:疼痛、晨僵、發熱、畏寒等;次癥:舌苔黃白相間、脈弦數等。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無精神類疾病,具有認知能力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消化道出血及系統性潰瘍者;因其他原因導致肢體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用藥試驗過敏者。
1.4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甲氨蝶呤(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2882)10 mg/次,1次/周;口服布洛芬膠囊(江蘇黃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537)60 m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方劑組成:薏米60 g,石膏、黃柏、白芍、知母各30 g,蒼術、生姜、白術、甘草各15 g,桂枝、防風、麻黃、附片各9 g,用水煎服,1劑/d,2次/d,分早晚溫服。兩組均連續用藥治療8周。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6]相關內容擬定:顯效: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85%;有效;癥狀改善,35%≤中醫證候積分減少<85%;無效:癥狀無改善反有加趨勢,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5%[5]。②生化指標。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及類風濕因子(RF)。③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主癥:疼痛、僵直、發熱、畏寒等根據嚴重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級別,分別記0、2、4、6分。

2.1 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生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CRP、ESP、RF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ESR、RF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兩組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對比


時間組別CRP/mg/LESR/mm/LRF/u/mL治療前 對照組(n=35)82.64±24.4168.64±17.52149.35±71.23 觀察組(n=35)83.01±24.4869.01±17.60152.34±72.02治療后 對照組(n=35)51.24±11.41a51.60±14.31a98.65±41.21a 觀察組(n=35)30.52±9.67ab31.52±11.02ab68.53±26.34ab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bP<0.05
2.3 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bP<0.05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發病3個月內即可破壞軟骨組織,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會導致病情遷延難愈,使患者關節功能逐漸喪失。西藥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以甲氨蝶呤、布洛芬膠囊最為常用,氨蝶呤具有抗炎、清除病毒、改善免疫抑制等作用,可通過抑制炎性細胞的增殖及凋亡,降低關節炎癥反應,改善患者關節腫脹;布洛芬膠囊是一種鎮痛、消炎藥物,是治療關節炎的常用藥物[7]。
中醫學中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癥”范疇,認為寒邪侵體、后天勞損、素體虛弱而致風寒滯留肌肉經絡,血瘀阻滯經絡,氣血不暢,而風濕外襲,耗損腎間,而致關節腫脹不通,而病發,故中醫治療主張以除風祛濕、益氣養血、活血祛瘀為基本的治療原則[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且CRP、ESR、RF及中醫證候積分均高于觀察組,說明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西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優于西藥單一治療。究其原因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中薏米性味甘微寒,可健脾利水、解毒散結;生姜可解表散寒;麻黃可利水消腫;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發散解表、除風祛濕、解痙止痛;知母可清熱解毒;黃柏可清熱燥濕;蒼術可燥濕健脾、祛風濕;桂枝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白芍可緩中止痛;附片可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石膏可清熱瀉火、清泄肺熱;白術性甘,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甘草可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諸藥聯用共奏祛風除濕、活血通經、溫陽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中含有的白芍總苷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可有效緩解關節炎癥浸潤,改善關節腫脹;桂枝具有抗炎、鎮痛及促進類激素活性等重要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胞炎癥因子活性,起到保護關節、控制病情發展的作用[9]。
綜上,加味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西藥治療可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及各項生化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