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康
心肌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常見急重危癥之一,尤其多發于抽煙酗酒者或原本就患有“三高”、冠心病等疾病者。其發病機制多為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致血栓形成,而造成心肌短時間內迅速壞死。其主要癥狀一般包括嚴重而持續性的胸部壓榨樣疼痛、胸悶等,經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其一般會出現血清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增高,以及進行性的心電圖變化。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律失常、昏迷、心臟衰竭、乃至心臟驟停,若不及時治療可引發死亡。
心肌梗塞的臨床治療,一般包括PTC(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外加支架植入,同時配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等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死亡率的關鍵。而戒煙戒酒,注意健康飲食、保持適量鍛煉,積極治療“三高”、冠心病等原發病,是預防心肌梗塞的關鍵。
心肌梗塞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但我國近年來發病率也以年平均增加50萬人的速度在持續上升。不少患者雖經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仍然會受到后遺癥的困擾。心肌梗塞最常見的后遺癥主要包括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嚴重機械并發癥如心室游離壁破裂、室間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心室壁瘤等。
對于因心肌梗塞而造成后遺癥的患者而言,想要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質量,盡可能地實現延年益壽,除了要積極配合治療,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之外,就要在多方面的綜合調理上面下功夫。其中,飲食調理是控制心肌梗塞后遺癥的一種有效措施。那么,心肌梗塞后遺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做到科學飲食、平衡飲食呢?

心肌梗塞后遺癥患者的飲食,首先要做到口味清淡、營養均衡豐富。其中,口味清淡有助于減輕心臟及代謝器官的負擔,并最大程度上使食物的原味和營養得到保留。營養均衡豐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所以,食物要做到少鹽少油,并盡可能減少香精等調料的攝入。不吃生冷、刺激性及熏烤的食物,不喝濃茶和咖啡。此外還要避免油炸食品,減少脂肪的攝入,因為脂肪會造成血脂的上升,增加心臟的負擔,還會導致血液黏稠度過高、血流變慢、血小板聚集而引發血栓,這些對于病情來說都是不利的。患者平時可以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和豆制品等,并適量攝入一些瘦肉、魚類和蒸雞蛋白等,飲食上多素少葷最為合適。
熱量過高的食物和甜食容易加重心臟的負擔,對患者的病情不利,所以患者平時要少吃高熱量的食物和甜食,如糖果等。當后遺癥的癥狀逐漸減輕后,可酌情增加熱量的攝入。另外,患者平時還要注意適當飲水,最好飲用溫開水。保持水分的攝入非常重要,這樣不僅可以潤滑血管,防止血栓的形成,而且對于預防便秘來說是有效的。對于心肌梗塞后遺癥患者來說,一旦發生便秘導致排便過于用力,就很容易加重心臟的負擔,增加病情復發的危險,所以患者平時一定要做到適當飲水,預防便秘的發生。
腸胃功能的失調是心肌梗塞的常見后遺癥之一。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腸胃功能失調,患者平時的飲食柔軟而容易消化。比如,對于腸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如無糖尿病主食可食用稀飯,菜也要盡量做得柔軟和容易咀嚼。
前面我們提到,對于心肌梗塞后遺癥的患者來說,低鹽飲食是必要的,但如果患者體內的鉀離子過于缺乏,也會對于身體不利。所以保持必要的鹽分攝入,以保持鈉鉀平衡也是必要的。特別在病情逐漸穩定后,可適度增加鹽分的攝入,以保持鈉鉀平衡。此外,患者還要注意攝入足夠的鎂,可食用一些含鎂的食物如小米、玉米、海帶、蝦米、花生、桂圓等。另外,患者還要保持維生素C充足,為此可食用紅棗、西紅柿、獼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