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瓦蘭·辛格
最近,一本名叫《美國陷阱》的書在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國媒體和學術圈引起轟動。該書作者是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前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最初的法語版本如今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主題觸動了全球商業界的敏感心弦。
世界各國企業界及商學界經常對與歷屆美國政府艱難抗爭叫苦不迭:美國用國內法懲罰外國公民,即使所涉案件不在美國司法管轄之內。近年來,這種趨勢更加速發展,成為當前白宮“美國優先”政策的一部分,該政策的核心是依靠美國“例外主義”的獨特性。
美國以破壞其自以為是的行為標準(特別是腐敗和/或違反美國制裁),施壓外國公司及其高管就范,并進行嚴厲的單方面懲罰。這種做法一直是歷屆美國政府與其他崛起性力量之間的一個主要爭議點。俄羅斯、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反對美國作為世界警察實施“單邊主義”和“誤導性”制裁與霸凌行為。不過,美國仍舊借助其國內法,不僅是為了懲罰目標實體,更司空見慣的目的是,破壞或接管其商業和國防部門的對手。
在通過國內法實施“長臂管轄”的案例中,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國陷阱》一書披露的那種,美國先扣押外國企業高管,然后再一步步“肢解”或幫助美國企業吞并有競爭性的外國企業;另一方面,美國也曾借維護地區秩序和法律之名,肆無忌憚地抓扣外國領導人,在美國法庭進行審判。
這樣的行為并沒有停止,近年來美國國會仍在推動通過數項尋求境外執法的法律。美國通過全球軍事部署成為“每個國家的鄰居”,又借助各種法律尋求把這種霸權覆蓋到商業和科技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從1946年《麥克馬洪法案》開始,美國就禁止任何分享核技術的行為,甚至盟友也不行。要知道,來自盟友國家的科學家對著名的“曼哈頓計劃”有著非常大的貢獻,這個計劃讓美國成為二戰戰勝國中最強大的國家。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核不擴散法案”,禁止轉移任何敏感軍民兩用技術給無核武國家,后者不能在本土進行任何被懷疑是制造核武器或彈道導彈的研發。
在對付商業對手時,1977年美國出臺的《反海外腐敗法》,為其打擊所謂的“海外腐敗案件”提供了“長臂管轄”依據。條件是只要所進行的交易通過美元交易,或者相關溝通是通過美國的服務器收發郵件完成。
自2017年特朗普執政后,美國已陸續退出幾項國際協議或國際組織,包括《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2015年伊核協議,甚至包括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而且,特朗普在數次盟友內部峰會上“強買強賣”,已令其名聲在外。由于美國政府認為“整個世界都在通過不公平貿易欺騙美國”,這導致白宮不顧反對向全球許多國家加征關稅。但這種行為和策略,恐怕會使美國的全球話語主導權日益式微。
從美國國內看也是如此。一個以保護“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立國的國家,不斷指責中國所謂違反知識產權,對中國輸美商品大規模蠻橫征稅,讓美國消費者不得不面對價格不斷上漲的苦果。美國領導人與其內外環境的日益脫節,已經成為美國學者以及更多國際學者討論的重要話題。
從現在看,美國或許不會像對待中國華為和中興等企業那樣,直接對印度企業布下“陷阱”。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印度企業還沒有對美國利益造成足夠大的戰略挑戰。因為美國政府相關部門采取“長臂管轄”行動的出發點,是保護美國“商業利益”免受其他國家競爭性企業的挑戰。中國一些企業已成為世界電信行業的領頭羊,所以美國認為有必要采取這一措施。法國的阿爾斯通公司也是因此掉入“美國陷阱”的。
其次,印度經常屈從于美國壓力,這可從新德里日益在5G建設方面不愿意對中國公司開放的態度上有所體現。印方這些舉動,換來的也常常是讓印度能免于美國的嚴詞指責。比如在采購俄羅斯S-400導彈問題上,美國適用2017年《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時對印度和土耳其的不同態度,是最明顯不過的案例。但是,印度得到的這種“偏向”當然也會付出成本?!?/p>
(作者是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