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張繼在唐朝算不上大詩人,但他的《楓橋夜泊》讓他名垂千古。但張繼寫這首詩時,心境是非常焦慮的。從詩中看,他已經失眠了大半夜。“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說明月亮快要落山了,時間應該快到凌晨,但詩人還是睡不著。
詩人為什么焦慮到睡不著呢?有人說是落榜返鄉,船到姑蘇城外停靠時有感而發;也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應該是當年發生“安史之亂”,士子們大都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張繼就是其中的南逃士人,那年秋天,他搭乘的船夜泊在蘇州。
在唐詩和宋詞中,焦慮是一種普遍性情緒,也是大量作品創作的源起,很大一部分詩詞中都有描寫各種焦慮的情緒。今人是不是比古人更加焦慮?從這個維度上是無法比較的,但人類的情感應該是一致的,焦慮總是與人如影相隨,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外界的風吹草動就是焦慮的源頭,換言之,焦慮更多地來自于外界的影響。
百度百科這樣定義“焦慮”: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今人或比古人更焦慮。不僅僅因為時代發展加快,每個人的際遇動蕩,而且因為信息革命之后,信息傳播極快,人們每天大量地接受各類信息的轟炸,比起古人,心境受外界影響的概率幾何級地增加。而在古代就完全不一樣了,“安史之亂”發生后,近1個月后江南民間才有消息,因為當時信息傳播手段落后,信息傳播路徑狹窄,一些偏僻山鄉根本不知國家發生內亂了。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描寫了一種“信息傳播閉環”現象,文中道:“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其實把醫治焦慮的藥方開出來了,你看歷史中的大漢,風云變幻,戰事不斷,東漢末年又三國起,三大巨頭在神州大地上斗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可人家一點都不知道。可見,接受外界信息或者選擇性接受信息,自成一體,自給自足,人人都可以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
古人可以憑借落后的交通和信息傳播方式,構筑起一個物理層面的世外桃源,而對于現代人來說,是根本做不到這一點的。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還有越來越細化的“網格化的社會管理模式”,讓每一寸土地都處于被管理之中,信息在這些網格上流暢地傳播著,誰能躲得掉逃得了?
在同一個時間節點,若是在古代, 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古人不知道一個生活在南方的古人的日子好不好。而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一個生活在北方的現代人開了一家飯店,月入1萬元,他覺得非常幸福和美滿了。但有一天,他一刷手機,發現在南方的城市里,一個在路邊賣賣煎餅果子的老嫗都可以月入1萬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一下子就崩塌了。所以,一位現代人要筑起一個物質和精神上雙重世外桃源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說因為構建筑物質意義上的世外桃源條件的不具備,大大增加了現代人構建心靈上的世外桃源的難度。那些能真正擺脫焦慮的人,往往是一些善于認清傳播本質,有選擇性接受信息的人,這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修行。
我們所需要的修行又是什么?我覺得不過是守得住本心,忍得了孤獨,耐得了寂寞。雖然簡單,但要做到極其困難。網上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愿時光能緩,愿故人不散。”其實,故人必然會散,而時光卻是可以緩的,就在于你能否守得住本心,面對信息轟炸,內心巋然不動。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