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2019年年初,《流浪地球》整部電影宏大敘事與細膩情感交相輝映,人物心理的捕捉拿捏極其到位,將個人英雄主義與集體協作分工有效結合,產生了令人心悅誠服的邏輯效果。影片中,所有人最后都愿意犧牲自我、拯救家園,這便是心理學中態度的形成過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態度是一種心理的或神經的準備狀態,它是由經驗構成的。對于個人對有關事物的反應施加方向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這種態度的呈現在影片男主角和一眾配角身上的表現都得到了體現。
太陽急速衰老,地球在100年后就會被它吞沒,再100年后,太陽系都不存在了。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在2.5光年之外找到了新家園,人類需要移民過去。如何做到呢?那便是在地球表面建立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產生動力推送地球過去。但地球需要流浪整整2500年才能到達,而且其間會歷經種種風險。
大家都具備對這一旅程艱險的最基本認知。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人們作為態度主體,對態度對象的認識、理解和評價。影片開始是從地下城開始的,因為流浪在太空的地球表面零下70攝氏度,人自然是無法生活的,人類在地下10公里處建立了生活區,除了沒有陽光照耀外,生活和之前完全一樣,甚至中國人過春節舞龍獅一樣進行。而有一處細節描寫堪為后文的鋪墊,那就是在韓朵朵上學的課堂上,語文老師在講授朱自清名篇《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隨即語文老師提問了班長對希望的理解,這名女生以詩朗誦的形式回答道:“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朵朵吹著泡泡糖表示很不屑,最后卻在她的全球語音播報中引述了同學的這段回答,十足的首尾呼應。
而全片最兇險的高潮段落,正是地球有撞擊木星的危險。為了拯救人類,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能力貢獻了出來,為此,犧牲了主人公劉培強、韓子昂等,才換來了避免撞擊木星,地球繼續流浪。
態度的情感成分是個人對態度對象在評價基礎上產生的情緒反應,被認為是態度的核心。《流浪地球》設置的背景是極其宏大的,是人類與地球移民到遠方,這絕對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置身事外的情形,而是成敗關系到整個人類命運——真的是共同體,因而影片呈現出來的領導機關是聯合政府,當然主要領導國還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空間站的工作語言是法語,空間站劉培強的合作伙伴是俄國人馬可洛夫,英語當然作為背景語言也經常出現。比起宇宙、木星地球、聯合政府等大背景的敘事而言,小人物命運的設置顯然具有更加真實可信的感覺。
影片展現的一條主線是一對中國小兄妹的成長,最初他們逃離地下城是通過騙取黑市防護服、盜用姥爺行車卡等小伎倆實現的,他們最初的心理是覺得地下城實在太過憋悶,想要去外面玩的小孩心態作祟。但殊不知,當他們來到地面的那刻起,成長的蛻變就和他們的命運伴隨始終了。救援杭州、穿越上海、馳援蘇拉威西、告別姥爺、告別父親等,里面充滿了具有生命危險的考驗,乃至一次次的生離死別。所以,不過才幾天的工夫,卻讓一對小兒女從玩心重的少年,迅速蛻變成要參與拯救人類的英雄行列當中,雖然難免夸張與殘酷,卻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
當韓朵朵在只有一次機會向全球播報語音的時候,她展現了最真實的一面,她看著一個個隊友或者死去或者拼盡了全力,她真的毫無辦法,她說她的腿在抖,她請求全球的救援隊過來支援他們。比起美國大片如《獨立日》里面美國總統衣冠楚楚沉穩冷靜地向全美全球發布的安民心振民奮的動員演講,初中生韓朵朵的表現顯然極為真實接地氣,恐懼、無助、絕望、希望并存的諸多情緒下,她必然會呈現出無力感與希求獲得幫助的樣子。而必須承認,也唯有如此,才能換得那些已經撤離的全球救援隊紛紛調轉車頭回來馳援,而且,影片沒有刻意夸大中國力量,第一個回撤鏡頭給的是韓國人,第一個到達救援現場的是日本人,并且,他們都說的是母語,全人類一起合力后完成了向木星大氣點燃的準備。在人類共同命運的大主題前,人性的善良一面依然獲得了最終勝利。
行為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表現出行為的可能性,是行為的直接準備狀態。作為態度的傾向性,通常表現為“做不做”或“怎么做”的指令。《流浪地球》的終極考驗自然還是處于地球上的人們,經過一系列努力,點燃木星大氣的失敗后,他們再次陷入絕望。一直關注他們動態的宇航員劉培強需要做出終極抉擇了,本來他再等幾個小時就可以退休和兒子團聚了,但兒子處在地球上面臨撞擊木星的危險,何況,那上面還有幾十億人,他們都面臨著生死抉擇。
劉培強面對犧牲的戰友和處于絕境的兒女,他知道自己需要義無反顧了,那就是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空間站里有30萬噸燃料足以點燃木星大氣。空間站的智能機器莫斯在無力阻止劉培強去犧牲空間站的時候,說出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卻又催人淚下的臺詞:“讓人類保持永久的理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聯合政府的播報員也表態:“不論這次行動將人類導向何處,我們都選擇尊重并接受,我們選擇希望,祝地球好運!”站在地球上的兒子劉啟望著遠方的空間站心碎到不能自已,父子之間已經15年沒見面了,他們都深愛與牽掛著對方,明明馬上就可以過年團聚,卻轉瞬變成陰陽兩隔。到此時,下一代的劉啟實現了真正的長大,而人類的英雄劉培強犧牲了自我,完成了人類的救贖。
希望,是貫穿全片的要旨。恰如開篇學習的《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避開危險的地球迎來了生命的春天,而回歸到科幻電影本身,中國電影從《流浪地球》起,人們感受到了中國的硬科幻電影也將開啟屬于自己的春天一樣。我們沒有隨著歐美工業電影亦步亦趨,而是擁有自己諸多好口碑的特色。即便前行的路上也如同流浪的地球一樣,伴有諸多艱險,但一直報有希望,這樣的流浪便會有方向,而不會迷茫。
指導老師 ?袁恒雷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