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7月11日,一場新疆尉犁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在北京東單銀街商業區亮相。羅布羊肉、小油馕、香梨膏……28種特色農副產品中,有不少為首次現身北京。
它們還將現身聯想橋、五棵松、大鐘寺等地的數十家新疆特產專賣店和社區直銷點。
尉犁縣位于新疆腹地、塔里木盆地邊緣,距離北京3000公里,這些來自其下屬村鎮的特色產品能順利地在東單展銷并到達諸多銷售終端,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謝吉良——一位致力于“將新疆巴扎(集市)帶到北京”的企業家。
“新疆有個沙迪克。”在新疆果品貿易界,謝吉良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他是北京新疆企業商會會長,創立新疆特產品牌“沙迪克”已有18年,其前端銷售專注于深耕北京市場。
1991年,21歲的安徽人謝吉良進入新疆巴州駐烏魯木齊辦事處工作,一待就是8年。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葉城的石榴人人夸,庫爾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蘋果頂呱呱,薄皮核桃不用敲,庫車白杏味最佳……”如歌謠里所唱,新疆是個瓜果飄香的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造就了瓜果含糖量高、口感好的優勢,并且產量巨大。
但那時,由于信息不暢、交通不便等原因,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瓜果或賣不出去,或賣不出好價錢,甚至大量爛在田間地頭。經常下鄉的謝吉良看到果農的困境,深感痛心。
謝吉良的規劃是,按每月兩場的頻率,將各地的產品和文化推介給北京市民,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銷會”,讓北京市民在家門口體驗地道的新疆巴扎風情。
1999年初,謝吉良調任新疆巴州駐北京聯絡處,當他將新疆瓜果送給北京朋友時,他們對其贊不絕口,卻不知道哪里有穩定、暢通的購買渠道。
一邊是較大的市場需求,一邊卻因為賣不出去而著急苦惱。謝吉良想,為什么不能架起一座連接新疆和北京的商貿之橋,實現產銷對接呢?
說干就干。謝吉良“下海”創業成立了北京沙迪克商貿中心,并在北京大鐘寺租了個鋪面,專門銷售新疆特產。
當時售賣的品種并不多,基本都是干果和哈密瓜、香梨、葡萄、蘋果等耐存儲的鮮果,當下正“受寵”的庫車小白杏彼時還沒有出現在北京。
時至今日,沙迪克公司及其產業鏈系統已經擁有員工1400多名,在新疆擁有2.7萬畝農產品種植基地,旗下干鮮果品50余種,年均產銷量4萬多噸,年銷售規模達數億元。
渠道建設尤為亮眼。沙迪克在北京擁有數十家直營店鋪、社區直銷點和流動社區售貨車,數十家大型商場、超市合作伙伴,和部委機關、部隊營區、高校后勤中心搭建了合作平臺,并擁有多家網上店鋪。
“沙迪克用18年時間專注干了一件事:把新疆的農副特產帶出疆,讓北京消費者品嘗到原汁原味的、高品質的新疆果品。”謝吉良說。
沙迪克辦公區的墻上,掛著一幅全國19省市對口援疆示意圖,南端一大塊深藍色區域為和田地區——這是北京市的對口援疆地區,也是新疆沙迪克公司所在地。
新疆公司原本位于烏魯木齊,2016年,在國家對口援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下,謝吉良將其遷入和田,將自己和公司深度融入援疆扶貧大潮之中,并將公司定位為:自主創業、誠信經營、研產銷一體化發展的實體企業;線上和線下相融合,聯結京疆等地區的農林產品銷售平臺和多樣化經營的運營中心;參與共建絲路、援疆扶貧、鄉村振興、產業促穩、便民服務的實踐名片。
大戰略給謝吉良帶來了更大的格局和視野。他不再只著眼于自家產品的銷售,而是開始將企業融入新疆發展全局考慮,有意識地將沙迪克打造成開放式平臺,將十多年來開拓出的各類渠道資源整合起來,讓更多的品牌和產品走出新疆,走進北京乃至全國各地。

新疆的馕 ( 江文耀 / 攝 )
新疆特產雖然有名,但大多數消費者只知品類不知品牌。
“全疆有100多個特產品牌,卻沒有一個能在全國叫得響。”意識到這種窘境后,謝吉良采取的行動是,打造新疆區域品牌,積極匯聚眾多品牌和產品的力量,打出組合拳,形成一種“新疆合力”。于是,“我從新疆來”這一概念和平臺應運而生。
謝吉良打了個比方:以前他的渠道里只有一個沙迪克,現在是N個沙迪克。
自2018年始,多場“我從新疆來”系列展銷活動在北京的商場、社區舉辦,身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的姑娘和小伙子,熱情地向北京市民推介和田等南疆深度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和地域文化。2018年4月,在當代商城和甘家口大廈舉辦的展銷活動,5天之內銷售額達51萬元。
沙迪克與北京郵政系統的合作,使這一平臺如虎添翼。現今,北京已有多家郵政營業廳開辟了“我從新疆來”專柜展銷區。東城區郵政還和沙迪克共同打造了示范項目——“我從新疆來·郵樂購新疆特色物產北京運營中心”,該中心位于王府井商圈,面積達1500平方米,既展銷產品,也宣傳大美新疆,并組織開展各種雙創活動。
尉犁農產品展銷會也是“我從新疆來”這一平臺的落地成果。今后,來自新疆不同地區的特色農副產品將在北京輪番登場,進行展銷推介。謝吉良的規劃是,按每月兩場的頻率,將各地的產品和文化推介給北京市民,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銷會”,讓北京市民在家門口體驗地道的新疆巴扎風情。
“姓名:木合買提·艾白爾;家庭住址:巴格其村;家庭人口數:5;年收入:4235.8元;貧困原因:缺資金;是否收購產品:是。”一份載有上千人信息的內部檔案,記錄著沙迪克通過收購農副產品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足跡。
沙迪克公司及其產業鏈系統內,多數員工來自新疆貧困地區。來自莎車縣的麥麥提·伊明17歲時便在沙迪克公司負責燒烤、打馕工作。十多年來,在謝吉良的幫助下,伊明先后將妻子、妻弟、老鄉等數名親友帶到北京,在沙迪克公司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2018年6月,喀什地區烏恰鄉的色買提杏大量滯銷,爛在地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商務廳駐村工作隊希望借助北京市場幫助果農渡過這一難關。6月19日謝吉良獲知這一消息, 20日沙迪克集采部人員即抵達烏恰鄉,以最快速度收購了5噸杏,空運至北京進行銷售,幫助當地果農解決了難題。
這樣的人和事有很多。因為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扶貧效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有關部門一直在密切關注沙迪克和“我從新疆來”平臺,并希望將它的模式復制、推廣到其他援疆省市。
對于脫貧攻堅戰,謝吉良認為,最要緊的是讓農民從依靠“輸血”轉變為自我“造血”。他想對那些仍處于“戰斗”過程中的廣大果農說:“一定要借助國家這么好的政策和環境,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改善生活狀態——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