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 姜琳 王炳坤 何磊靜

模特在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第六屆中國國際泳裝展上展示泳裝 ( 楊青 / 攝 )
嗒嗒嗒,縫紉機縫線的聲音不絕于耳,車間里花花綠綠的織物在女工們靈巧的手中變成精美的泳衣套裝,一摞摞成品泳衣等待質檢打包……“我一天可加工幾十套泳衣部件,現在是個性定制化生產,每天制作的泳衣樣式都不同。”織工張大姐自豪地展示著一件多層次絲綢質地高檔泳衣。
年產2億多件套泳衣,巴黎、東京、馬爾代夫、夏威夷……全球每賣4件泳衣就有1件產自遼寧興城。老工業基地舞動時尚潮流新色彩,小小“比基尼”產業一樣成就大氣象。
興城,作為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一個縣級市,當地近600年歷史的古城已成為遼西走廊上重要的文化符號。初到興城,目之所及,隨處可見泳裝、制衣、泳業等字樣的公司,可謂睜眼閉眼都是泳裝。
當地自古就有“鬧海”習俗,后來演變為各種水上比賽,“萬人鬧海”成就了如今的“海會”,也為興城發展泳裝打下根基。
“上世紀80年代末,晚上縫幾件‘泡泡泳衣,周末到秦皇島小市場售賣,一次趕集賺的比當時月工資還高……”興城市英華泳業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娜回憶當年,姥姥帶著家人從“一剪子一剪子”開始泳衣創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城家庭式作坊制作的“泡泡”泳衣,讓“泳一代”們開始走上富裕和產業化之路。
一個產業,解決了數萬個家庭的生活。
30多年過去,興城泳業從20多戶家庭式手工作坊發展為如今1200多戶泳裝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超10萬。2018年,興城泳裝年產量達2.2億件套,年產值超140億元,在全國泳裝銷售額占比達40%,占全球泳裝銷售額的25%。
近幾年,不少興城泳裝企業正從以往代工貼牌模式向推廣自主品牌和智能制造轉型。
遼寧,老工業基地正在逐步告別以往“大老粗”的刻板印象,找尋適合的發展新路徑,發掘市場新需求。
“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興城市泳裝協會副會長于淑芹告訴本刊記者。
迎面海風徐徐,記者來到建設中的“比基尼”小鎮,這是政府支持下興城泳裝協會與阿里巴巴集團等聯合打造的以旅游度假、泳衣博覽會等為一體的泳裝主題園區,其中還為入駐的泳裝企業設立了電商學院。
興城泳裝的發展邏輯對產業、地區如何崛起繼而迸發活力啟示深遠。
“一個產業,改變了一座城市。”葫蘆島錦蓉制衣有限公司負責人白士軍坦言,以往,興城不少村都呈現“空心化”現象。如今,不少年輕人帶著技術、創意和資金回鄉創業,帶動了更多人返鄉就業。
滴水可聚涌泉,一家家規模不大的泳裝企業在興城集聚,創造了上百億元產值。一如中國千千萬萬勢頭正盛的民營企業,為國家經濟持續向好注入強大動力。
由于發展思路的超前和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感知,興城在國內電商發展初期即開始布局線上泳裝銷售,投入上億元為興城泳裝業插上電商翅膀。
“興城泳裝產業轉型升級,既要有螞蟻雄兵,更需要老虎和大象。”于淑芹說,興城泳裝多為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免有產品同質化、打價格戰、惡性競爭等問題出現。業內龍頭企業的示范和標桿效應顯得尤為重要。
2008年金融危機,王娜沒有受困于公司銷售額減半、損失三分之一員工的打擊,她開始反思發展路徑,在全球16個國家地區注冊“范德安”商標,在米蘭設立兩個設計團隊,采用歐版泳裝設計打造高端自主品牌。目前,范德安在面料、設計和制造等方面已與國際大品牌并駕齊驅,今年“618”網購節,范德安泳衣銷售額一舉超越洋品牌,躍居行業首位。
線上銷售、線下體驗、多元發展、推廣品牌,興城泳裝龍頭企業在管理、人才、創新、研發等關鍵能力建設上成為當地行業風向標,有助小企業吸納進步,產業集群效應得以釋放。
傍海而生的興城看準“新藍海”機遇,與其千篇一律發展傳統重工,不如打造一條適合當地的特色“泳”路。興城泳裝的發展邏輯對產業、地區如何崛起繼而迸發活力啟示深遠。
興城泳裝崛起的奧秘在于銷售模式的創新:泳裝生產+電商+全產業鏈供應。2016年,電商產業示范園落戶興城,110多家企業云集于此,網絡加速興城泳裝通向全球各地。
泳裝產業雖小,但當地基礎好,市場前景廣闊。興城政府協助企業跑市場、辦展會、搞電商……泳裝銷售版圖擴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搞培訓、引人才,曾一年間獲得省著名商標5個;搞配套,做服務……物流、生產鏈條不斷延伸。
大市場造就大潛力。范德安泳裝也曾遭遇海外銷路不順,王娜決心留在中國市場,打造屬于中國人的高端品牌,她看準的就是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
“小市場”也有“大活力”。于淑芹預測,下一步,細分市場營銷將是泳裝行業的嶄新挑戰和機遇。“我們有一家網店專做小眾的沖浪泳裝,當初淘寶店上線三天銷售額就有2000多萬元。”
跳出以往省內傳統工業格局,眼光放長,從小切口入手,以創新發展思維為抓手,遼寧興城成功走出了一條泳裝產業革新之路。政府扶持、協會協調、抱團進軍電商和主打創意品牌是興城泳裝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興城泳裝產業創新模式為遼寧乃至中國紡織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