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芬 劉海燕 時文興 林 淼,2 司文帥 白 冰*
(1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上海市奉賢區 201403;2 上海市設施園藝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奉賢區 201403)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是發展現代農業、強化公共服務、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過《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兩期建設,目前全國已實現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地市全覆蓋和縣級基本覆蓋,但縣級農業質檢機構的運行情況仍不容樂觀[1-4]。
喀什地處新疆西南部,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檢測(監測)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保證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理、政策及形勢等現實原因,該地區農業質檢機構尤其是縣級質檢機構的運行與發展存在突出的問題,檢測能力普遍薄弱。在此背景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依托多年的檢測機構運行經驗及扎實的檢測技術能力,借助于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18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內科技合作領域項目的支持,開展了針對新疆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的農產品檢測體系能力提升培訓,以期通過對其檢測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提升檢測人員能力,助力喀什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筆者擬借助該培訓,對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檢測能力提升的培訓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制約當地農業質檢機構檢測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提出相關提升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培訓采用專家授課、現場演示、交流討論的形式,共開展2 期培訓班,第1 期于2018 年10 月26日—11 月1 日在喀什進行,為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從業人員提供培訓服務;第2期于2018年12月至2019 年1 月7 日在上海進行,主要為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骨干人員提供培訓服務。
主要圍繞農業質檢體系運行相關政策、管理要求及檢測技術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項等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農業部實驗室“雙認證”管理要求、農殘檢測原理講解及操作演示、儀器設備及人員檔案管理要求講解及實例查看、體系文件編寫要點講解等。
本次培訓采用了“你來我去”的培訓形式,即上海的技術骨干去喀什實地演示教學,喀什地區的技術骨干來上海交流取經,學習管理模式、體系運行、檔案建立及設備操作等,且全程根據學習內容分配不同的帶教老師,與傳統的課堂集中授課形式相比,本培訓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本培訓采用的互訪交流使帶教老師與學員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和友情,為后續的技術和業務交流提供了情感基礎。此外,本培訓采用全程跟蹤學習的形式,使學員對“檢測到底怎么做”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學員對檢測工作規范性、公正性的認識,如本培訓針對喀什地區急需的氣液相操作及樣品前處理進行了重點教授,使檢測人員在短期內掌握了設備操作要領及樣品前處理方法,并結合當地機構實際,指導學員編寫了適合自己機構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等。
為使今后的培訓工作更有針對性,本次培訓中對學員進行培訓需求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培訓方式的喜好和課程內容的需求兩大塊,共收回35 份調查問卷。
由圖1可知,現場演示由于直觀性強,成為了喀什地區基層農業質檢機構從業人員最喜歡的培訓方式,其次是課堂教授,這是因為現場演示和課堂教授的主要內容是儀器設備操作、樣品處理等。調查結果進一步表明,目前喀什地區基層農業質檢機構人員對大型儀器設備操作的熟練程度還很低,技術指導需求很大。

圖1 培訓方式需求
由圖2可知,喀什地區基層農業質檢機構在實驗室管理及檢測技術能力提升的各個方面均有培訓需求,這說明基層農業質檢機構在運行管理方面存在運行緩慢、管理不規范甚至是未開展工作等問題。其中,實驗室安全管理及實驗室的內審和管理評審都是大家特別關注的內容,說明質檢機構人員具有對實驗室安全、內審及管理評審重要性的認識,但如何開展具體工作仍需要培訓指導。此外,對新項目開發、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記錄控制方面的培訓需求相對較少,說明喀什地區基層農業質檢機構在這些方面的管理相對具有一定的基礎。

圖2 培訓內容需求
工作經費及承擔具體的檢測任務是質檢機構得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仍存在無經費、無檢測任務的情況。同時,雖然2017年的自治區現代農業示范補助項目實施方案顯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項目投資5 000 萬元,其中通過“雙認證”的地縣級質檢機構有10萬~20萬元的工作經費,但因2018年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扶貧,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的工作經費被削減或取消,工作經費不穩定。
目前,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的專業檢測人員編制不夠,鄉鎮沒有固定的檢測人員,且人員技術能力差[5-6]。同時,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還存在檢測人員數量少、缺少大型儀器設備操作經歷,管理人員缺乏經驗、無法把控實驗室的有效運行等情況。
目前,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大多是從事農殘、獸殘的速測工作,然而隨著“雙認證”及各種檢測任務對定量檢測的要求及需求的不斷擴大[7-8],檢測設備從操作簡單的速測設備轉變為技術要求高、操作復雜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當地檢測人員在技術儲備上明顯不足,不能適應檢測手段的轉變,主要表現為對儀器設備工作原理不了解、設備及配套軟件不會操作、樣品前處理經驗不足等。
鑒于自治區政府工作重點的部署調整,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的很多人員都要參與到維穩、扶貧工作中,需要離開單位長期住到“老鄉”家中幫忙,留在機構的工作人員因此身兼數職,需要承擔多項工作,精力被分散,對檢測工作的投入時間就少。
農產品檢測工作應在設備更新、人員技術能力保持方面需不斷地投入和更新,目前,喀什地區農業質檢機構已擁有開展工作的基本設備配置條件,但在工作經費方面還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因此,建議政府加大重視,把檢測設備購置及更新經費、檢測經費和技能培訓經費等列入市、縣財政預算,做到經費常態化、管理制度化,從源頭上保障質檢機構的正常運行。
目前,新疆地區的農產品質檢機構的培訓工作主要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烏魯木齊)、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石河子)、新疆分析測試研究院、烏魯木齊市農產品檢測中心、昌吉州農產品檢測中心5 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培訓基地及當地其他有資質的機構承擔,其培訓內容主要是上機操作和原理講解。但從本次培訓需求調研結果來看,除了檢測技術方面的培訓,實驗室管理方面的培訓也是當地質檢機構急需的。因此,建議優化培訓方案,今后的培訓可根據人員崗位性質的不同開設針對性強的專題培訓,做到培訓有案例、可操作性強。
目前,我國農產品檢測資源主要分配在一線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這些地區的農產品檢測實驗室配置及設備較為完善,技術能力也較強。2018年6月,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全國部、縣農產品質檢機構“雙百”對接幫扶活動,擇優選擇了百家部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與百家縣(市、區)級農產品質檢站,建立“一對一”“手拉手”“心連心”的結對幫扶機制,目的是幫助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加快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加快機構考核和資質認定,促進規范管理和科學運行,提升檢測能力水平。雖然此種形式的幫扶具有針對性強、效果好的特點,但“百對”數量有限,面對全國2 400 多個縣級質檢機構,仍需更多的援助隊伍加入;而通過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培訓成效來看,有效的技術培訓可以達到很好的檢測能力提升的效果。因此,建議發達地區通過項目支持的形式進行技術援助,將先進的檢測技術及管理經驗推廣到喀什等有需要的地區。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培訓應強調實際技能的應用,避免培訓流于形式[9]。
不管是政府重視還是社會幫扶,都只是外在力量的推動,能讓農業質檢機構真正運行好,還得靠自身管理。因此,要消除“等靠要”“為上級干”的應付思想,提高農業質檢機構干部、職工對農產品檢測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宗旨、服務等意識;要合理利用現有人員配置,充分發揮現有人員才干,積極爭取資源,承擔檢測任務,為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要加大宣傳,提高政府及公眾對農產品檢測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