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春 (浙江省諸暨市阮市鎮農技站 311826)
壽建堯* 方 冰 (浙江省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311800)
根據浙江省水稻新品種特性鑒定與栽培技術組的統一安排,2018年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了浙江省糧食新品種選育專項——雜交晚粳稻新組合聯品試驗,旨在通過單季雜交晚粳稻多點聯品試驗,明確參試新組合的生育特性和產量水平,從而為推薦雜交晚粳稻新組合參加下一年浙江省區試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相關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諸暨市江藻鎮銀江村糧食功能區內進行,參試的雜交晚粳稻新組合共21 個,均由浙江省水稻新品種特性鑒定與栽培組統一編號后分發至各試點。另以“甬優1540”為主對照(CK1)、“嘉優5號”為輔助對照(CK2),見表1。試驗設1 個組合為1 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 次,小區面積13.33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間留40 cm 操作道,各小區之間間隔為25 cm。試驗區四周設保護區,其中兩側保護區種植相對應小區的組合,一側為單本插,以考查各組合的單本分蘗數和成穗率。
1.2.1 播種育秧
參試組合均于5 月28 日播種,種子均先用浸種靈進行消毒處理,每667 m2播種量為10 kg,單位面積秧田播種相同發芽谷粒數,采用稀播一段育秧管理。
1.2.2 移 栽
參試組合均于6 月19 日移栽,秧齡為23 d,小區用劃格線定距栽插,行株距為30 cm×16 cm,每667 m2栽1.39 萬叢,每叢栽2 本。
1.2.3 施 肥
合計大田每667 m2施純氮16.6 kg、P2O57.8 kg、K2O 13.8 kg,氮肥施用遵循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原則。
1.2.4 水漿管理
淺水插種,寸水護苗,返青后淺水勤灌促早發,中期足苗后排水擱田,控制無效分蘗,后期干干濕濕,養根保葉,防止早衰、倒伏。
1.2.5 防病治蟲
除了做好種子處理和秧田期的病蟲防治外,大田期只治蟲不防病,以觀察各組合的抗病性。
觀察記載各組合的生育期、單株分蘗消長情況、群體發展情況、穗部性狀、小區實產等。測產時,先測定各小區稻谷含水量,再統一以14.5%的標準含水量折算產量。
由表1可知,21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每667 m2產量在505~850 kg,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99.5 kg,比“甬優1540”(CK1)減產9.15%,比“嘉優5 號”(CK2)增產21.66%。其中,“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3個新組合分別比“甬優1540”(CK1)增產10.39%、4.55%、1.95%,且“春優888”“春優33”較“甬優1540”(CK1)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浙優801”較“甬優1540”(CK1)增產達顯著水平;“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江浙優607”“浙優807”“春優301”“甬優60”“甬優62”“嘉優中科18-1”“嘉禾優10”“嘉禾優11號”“甬優63”“嘉禾優56”“中粳優151”“秀優24241”“秀優49241”“甬優61”“浙輻粳優66”“嘉優中科17-2”19 個新組合分別比“嘉優5號”(CK2)增產47.83%、40.00%、36.52%、33.04%、31.30%、31.30%、29.57%、29.57%、28.70%、23.48%、23.48%、21.74%、18.26%、17.39%、15.65%、14.78%、13.04%、11.30%、3.48%,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表1 各參試組合間的產量及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2 可知,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小區平均日產量為4.584 kg,其中,“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 3 個新組合分別比“甬優1540”(CK1)增產8.98%、6.61%、0.65%,且“春優888”“春優33”較“甬優1540”(CK1)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浙優801”較“甬優1540”(CK1)增產不顯著;有20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較“嘉優5號”(CK2)增產,“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江浙優607”“春優301”“甬優62”“浙優807”“嘉優中科18-1”“嘉禾優11 號”“中粳優151”“嘉禾優56”“嘉禾優10”“甬優63”“浙輻粳優66”“甬優60”“秀優24241”“秀優49241”“甬優61”“嘉優中科17-2”“嘉優中科18-2”分別比“嘉優5 號”(CK2)增產46.88%、43.68%、35.65%、34.77%、31.31%、31.24%、29.63%、28.70%、28.41%、28.05%、25.50%、25.07%、21.73%、20.57%、20.31%、17.91%、15.26%、14.79%、12.10%、7.55%,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
由表3 可知,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播齊歷期為93.4 d、平均全生育期為152.4 d,分別比“甬優1540”(CK1)短1.6 d、2.6 d,分別比“嘉優5 號”(CK2)短10.6 d、3.6 d。其中,“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的播齊歷期分別為94 d、101 d、93 d,分別比“甬優1540”(CK1)短1 d、長6 d、短2 d,全生育期分別為157 d、152 d、157 d,分別比“甬優1540”(CK1)長2 d、短3 d、長2 d。
由表4可知,在基本苗數與田間管理水平一致的情況下,21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每667 m2最高在田苗數為20.59 萬苗、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數為11.22 萬穗,分別比“甬優1540”(CK1)少5.13%、4.07%,分別比“嘉優5號”(CK2)少13.87%、8.00%;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單株分蘗數為15.77個、平均單株穗數為8.56 穗,分別比“甬優1540”(CK1)少3.83%、4.87%,分別比“嘉優5 號”(CK2)多5.85%、少21.45%;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每穗總粒數為291.7 粒,比“甬優1540”(CK1)少 3.19%、比“嘉優 5 號”(CK2)多 61.52%;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每穗實粒數為258.8粒,比“甬優1540”(CK1)少10.19%、比“嘉優5 號”(CK2)多57.73% ;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平均結實率為88.7%,比“甬優1540”(CK1)低7.00%、比“嘉優5 號”(CK2)低2.20%;各組合間的千粒重差異較大,“嘉優5 號”(CK2)的千粒重最重,達30.1 g,“嘉禾優11 號”的千粒重最輕,為20.6 g。

表2 各參試組合的小區日產量及差異顯著性分析

表3 各參試組合的生育期分析 (單位:d)

表4 各參試組合間群體綜合性狀的比較
21 個雜交晚粳稻新組合的株型及長勢長相中,密穗型、半矮生型、中間類型及秈粳亞種各種類型均有,且組合間的株高和集散程度也不一致,平均株高為119.6 cm,比“甬優1540”(CK1)高0.6 cm、比“嘉優5 號”(CK2)高11.6 cm。在各生育期間,大部分組合表現為生長旺盛、整齊清秀,也有部分組合的田間出現了雜株,其中,“中粳優151”“嘉優中科17-2”“嘉禾優11 號”“嘉禾優10”“長兩優2 號”“嘉優中科18-2”的雜株率分別為3.8%、3.2%、2.3%、1.5%、1.6%、0.8%。見表4。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產量和小區平均日產量均超過2個對照的有“春優888”“春優33”“浙優801”3 個組合,“春優 888”“春優 33”“浙優 801”“江浙優607”“浙優807”“春優301”“甬優60”“甬優62”“嘉優中科18-1”“嘉禾優10”“嘉禾優11號”“甬優63”“嘉禾優56”“中粳優151”“秀優24241”“秀優49241”“甬優61”“浙輻粳優66”“嘉優中科17-2”19 個新組合比“嘉優5 號”(CK2)增產,且在增產的雜交晚粳稻新組合中,各新組合的長相均較為清秀。
因此,可根據耐肥抗倒性、抗病性、熟色長相、米質等特征特性綜合考慮,擇優推薦相關雜交晚粳粳稻新組合參加下一年的浙江省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