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雯 邊 晉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業技術推廣站 223100)
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適期播種是奪取小麥高產的有效措施[1]。但近幾年來,受天氣變化、土地流轉及水稻機插秧面積擴大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水稻騰茬時間不斷推遲,導致晚播小麥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從而產生了稻茬晚播小麥播期差異大、跨度長和播種量大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對播期和播種量對晚播稻茬麥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為洪澤區晚播稻茬麥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試驗設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三河鎮四壩村江蘇省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內進行,供試田塊土壤類型為灰粘黃土,土壤肥力中等,pH為5.1,有機質含量為37.3 g/kg,全氮含量為0.231 g/kg,水解性氮含量為150.3 mg/kg,有效磷含量為16.6 mg/kg,速效鉀含量為87 mg/kg,緩效鉀含量為341 mg/kg。供試田塊灌排方便,前茬作物為水稻“南粳9108”。試驗地常年有效積溫為5 438.5 ℃,降雨量為913.3 mm。供試小麥品種為適宜在洪澤區種植的偏春性品種“鄭麥9023”。
試驗設播期、播種量兩因素,其中,播期設6個水平,分別是2017年11月1日、11月15日、11月30日、12 月 15 日、12 月 31 日、2018 年 1 月 15 日;播種量設6個水平,每667 m2播種量分別是15、20、25、30、35、40 kg。每處理重復3 次,小區面積統一為2 m2(1 m×2 m),小區間用寬0.5 m 的溝隔開。
于前茬水稻成熟前一周及時開溝排水曬田,并進行深耕細耙、精細整平。小麥播種后開好三溝,科學施肥,并做好田間病蟲草害防治等工作。
各小區的小麥人工收割后脫粒、曬干,測定每小區的實際產量,折算成每667 m2產量。
由表1可知,隨著小麥播種時間的推遲,晚播稻茬麥產量大體上呈下降趨勢,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播期對晚播稻茬麥產量有極顯著影響。這是由于洪澤區水稻騰茬時間偏遲,再加上近年來當地11月—12月陰雨天氣較多,光照不足,且土壤墑情不好,存在爛根、爛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晚播稻茬麥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了產量。

表1 播期和播種量對晚播稻茬麥產量的影響 (單位:kg)
由圖1可知,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晚播稻茬麥的產量均呈先增后減的趨勢,表明播種量超過一定數值后,晚播稻茬麥的產量反而會下降,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播種量對晚播稻茬麥產量有極顯著影響。另外,試驗還發現,播種量過高,易導致晚播稻茬麥基本苗數過多、成穗數過多、穗型小,難以獲得高產且易倒伏。因此,晚播稻茬麥在確保足穗的前提下,要適當控制播種量,以構建一個合理的田間群體,這不僅能節省用種,還有利于促進大穗大粒的形成,減輕病蟲害的發生,預防倒伏[2]。

圖1 播期和播種量對晚播稻茬麥產量的影響
經綜合分析,晚播稻茬麥在11月1日播種的,當每667 m2播種量為15 kg 時,每667 m2產量為491 kg;當每667 m2播種量為20 kg 時,每667 m2產量為494 kg,兩個處理產量差異不大。但從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等來考慮,晚播稻茬麥11月1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以15 kg 為宜;此外,11 月15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為20 kg 時,11 月30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為25 kg 時,12 月15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為30 kg 時,12 月31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為 35 kg 時,2018 年 1 月 15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為35 kg 時,均可獲得較高產量。
由此可見,晚播稻茬麥在11 月1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以15 kg 為宜,以后每晚播1 d,每667 m2播種量應增加0.35 kg,但每667 m2播種量不宜超過35 kg。
本試驗結果表明,播期和播種量均對洪澤區晚播稻茬麥產量有極顯著影響,隨著播種時間的推遲,小麥產量呈下降趨勢;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晚播稻茬麥的產量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在本試驗條件下,晚播稻茬麥在11 月1 日播種的,每667 m2播種量以15 kg 為宜,以后每晚播1 d,每667 m2播種量應增加0.35 kg,但每667 m2播種量不宜超過35 kg。
本試驗結果與邵玉華[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晚播不利于增加小麥產量,適期播種才是奪取小麥高產的有效措施。小麥種植時,播種密度過小會造成農田、人工成本等的浪費,達不到高產,而播種密度過大,又會造成群體爭奪水、肥料、光照等,同樣不利于獲得高產[4]。因此,要想晚播稻茬麥獲得理想產量,要適當控制小麥的播期和播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