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廣 吳錦霞 張瑋強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01199)
水稻紋枯病俗稱“花足桿”,是南方地區水稻生產上的常發病害之一。該病在高溫、高濕、通風透光條件不良的環境下極易發生,該病輕發生會影響谷粒灌漿,重發生則會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正常抽穗或抽穗不結實,甚至還會使水稻減產50%。近年來,為提高水稻產量,水稻種植密度不斷加大、肥料使用量逐漸增多,從而使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日趨嚴重。為有效防控水稻紋枯病,保證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筆者以常規藥劑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為對照藥劑,以325 g/L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15%噻呋酰胺·戊唑醇懸浮劑、32%氟環唑·噻呋酰胺懸浮劑、40%丙硫菌唑懸浮劑為試驗藥劑,進行不同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效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應用效果較好的新藥劑,從而提高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水平,延緩病菌抗藥性。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藥劑有325 g/L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安徽寧國朝農化工有限責任公司)、15%噻呋酰胺·戊唑醇懸浮劑(陜西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2%氟環唑·噻呋酰胺懸浮劑(山東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丙硫菌唑懸浮劑(石家莊興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
試驗設在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進行,供試田塊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好,前茬作物為西瓜。供試水稻品種為“秋優金豐”,采用機插秧栽培,于2018年 6 月 8 日移栽。
試驗設處理(每次每667 m2用量):(1)325 g/L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40 mL,(2)15%噻呋酰胺·戊唑醇懸浮劑40 mL,(3)32%氟環唑·噻呋酰胺懸浮劑20 mL,(4)40%丙硫菌唑懸浮劑30 mL,(5)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35 g(常規對照),(6)空白對照(CK)。每處理重復4 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40 m2,試驗地四周留保護行。各試驗小區栽培、肥水等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于水稻拔節期(2018 年8 月2 日)第1 次施藥,施藥當天陰天,東南風1~2級,最高溫度34 ℃,最低溫度28 ℃,相對濕度65%;8 月9 日第2 次施藥,施藥當天陰天,東南風1~2級,最高溫度32 ℃,最低溫度28 ℃,相對濕度65%,共施藥2 次。采用噴孔為1.0 mm 的思農牌3WBJ-16 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每667 m2兌水50 kg 對水稻莖稈均勻噴霧。試驗期間不對其它水稻病害進行化學防治。
第1次施藥前調查水稻紋枯病病情基數,第2次施藥后15 d調查水稻紋枯病發病情況。每小區調查5 個點,每點調查相連5 叢,共調查25 叢,記錄各小區樣點的病葉數及發病程度,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防治效果(%)=[1-(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100。
由表1 可知,第2 次施藥后15 d,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紋枯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在73%以上,但各處理間防效無顯著差異。其中,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最高,為78.32%;325 g/L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15%噻呋酰胺·戊唑醇懸浮劑、32%氟環唑·噻呋酰胺懸浮劑、40%丙硫菌唑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77.20%、77.64%、73.06%、77.43%。
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各藥劑處理對水稻有明顯的藥害發生,且與空白對照區相比,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葉片顏色正常,植株生長發育正常。表明各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條件下對水稻生長安全。
水稻紋枯病在過度密植、過多過遲追施氮肥、灌水過深、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的田塊易發病;在遇連續陰雨、田間小氣候溫度在25~32 ℃的條件下,易嚴重發生。因此,水稻紋枯病的防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即稻田要深耕以減少菌源、加強栽培管理、注意肥水管理等。同時,要在分蘗盛期及拔節期兩個關鍵時期,對處于水稻紋枯病發病初期及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要及時采用合理的藥劑進行化學防治,再加上近年來,水稻紋枯病病菌的抗藥性不斷增加,故亟需篩選出能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替換藥劑。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效
試驗結果表明,325 g/L 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15%噻呋酰胺·戊唑醇懸浮劑、32%氟環唑·噻呋酰胺懸浮劑、40%丙硫菌唑懸浮劑均對水稻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為替換藥劑,與現有藥劑交替使用,以提高各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