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濤
(濟南市公路管理局,山東 濟南 250101)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發展構架的復雜化和居民需求的多樣化,城市建設區域不斷擴張,對與之配套的區域交通網絡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區域交通網絡是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我國河網密布,水道繁雜,過河咽喉通道的優化設計是保證區域交通網絡高效運營的重中之重。在城市建設區域內的過河通道,不僅要滿足干線公路的運力需求,同時也要適應城市區塊發展的規劃設計,考慮配套市政項目的建設,與城市的整體規劃相融合[2]。
結合濟南齊魯大道北延工程案例,對城市內過河咽喉通道的工程選線進行分析,提出建設方案。隨著城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面積不斷擴大,過河通道設計將與城市區塊規劃相互影響,其選線優化對于城市交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大道主要承擔西部城區內黨家組團、臘山組團、西客站片區內的交通出行。該通道建成后,直接聯系南岸組團與北岸桑梓店地區中心,可以說是濟南市實現“北跨”發展建設黃河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北跨”戰略的一項關鍵性工程。
項目區域內道路網發達,與該項目相關的主要道路有京福高速公路、濟廣高速公路、國道309、國道308、二環西路快速路、臘山河西路、濟齊路及多條規劃市政道路。
南岸按規劃線位接順齊魯大道-濟齊路交叉口,路線上跨濟廣高速和黃河南岸堤頂;北岸跨越堤頂后,與現狀G309互通,遠期線位可順接裕新路-G308交叉口。項目路線全長約6.7 km,與上游京滬高鐵橋間距1.2 km,與下游建邦黃河大橋間距3.1 km,與黃河基本正交。
項目起點為現狀齊魯大道-濟齊路交叉口,向北跨越濟廣高速,于美里湖路前落地,向北繼續延伸,跨越黃河后,終點位于G309交叉口處,路線總長6.7 km。主線雙向8車道(跨濟廣高速橋主線雙向6車道),采用一級公路標準,兼顧城市主干路功能,設計車速為60 km/h。
該區構造單元屬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北板塊,二級構造單元為魯西隆起。該工程位于魯西隆起北部。魯西隆起(Ⅱ)位于聊蘭斷裂以東,安丘—莒縣斷裂(沂沭斷裂帶的東側邊界斷裂)之西,齊廣斷裂南部的魯中、魯東南山區和魯西南平原覆蓋區。北部、西部與華北坳陷相鄰,東南與蘇魯隆起相接,東北部與膠遼隆起為鄰。該構造單元受控于古隆起和聊蘭斷裂、齊廣斷裂、沂沭斷裂帶[3]。
(1)以規劃為依據,以現狀為基礎,設計方案符合道路功能定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4];
(2)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技術指標,功能上適用并適度超前,滿足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的需求,技術上可行,引領“北跨”發展;
(3)因地制宜,注重經濟的合理性,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量節省投資、減少占地,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工程造價;
(4)橋梁建設采用國際上建橋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先進設備,在確保功能安全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選擇工程方案,降低施工風險和工程造價;
(5)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考慮工程與環境的協調與和諧,注重環境保護,減少地質災害;
(6)充分注重景觀效果,將跨黃河大橋打造為地區標志性建筑。
根據該項目原有規劃線位(見圖1),結合該項目具體情況,在總體設計原則下,對線位進行優化設計,提出以下3個方案(見圖2)。

圖2 齊魯大道北延工程K、A、B線線位示意圖
(1)線位方案K
按原規劃過河線位往下游平移200 m,即過黃河處線位距上游京滬高鐵橋約1.2 km,距220 kV高壓線110~230 m;北岸跨越堤頂后接順原線位K;研究范圍終于G308平交口。研究范圍內路線全長約10.4 km,其中兩岸大堤間距0.8 km,與上游京滬高鐵橋間距1.2 km,與下游建邦黃河大橋間距3.1 km,與黃河基本正交。
(2)線位方案A
南岸路線上跨濟廣高速前與線位K一致,跨高速后往西側緊貼京滬高鐵布置;過黃河處線位距上游京滬高鐵橋約0.3 km;北岸跨越堤頂后與G309平交,繼續向北走行,線位可順接裕興路(規劃主干路);研究范圍終于G308平交口。研究范圍內路線全長約10.2 km,其中兩岸大堤間距0.9 km,與上游京滬高鐵橋間距0.3 km,與下游建邦黃河大橋間距3.8 km,與黃河基本正交。
(3)線位方案B
南岸路線上跨濟廣高速前與線位K一致,跨高速后往東北側走行;過黃河處線位位于京滬高鐵橋和建邦黃河大橋正中間;北岸跨越堤頂后,線位往西北走行;與G309平交后繼續向西北,直至接回線位K,線位順接裕興路(規劃主干路);研究范圍終于G308平交口。研究范圍內路線全長約11.0 km,其中兩岸大堤間距0.9 km,與上游京滬高鐵橋間距2.1 km,與下游建邦黃河大橋間距2.3 km,與黃河基本正交。
(1)與規劃路網的銜接
線位K及線位A與原規劃路網銜接較好,南岸符合原定的齊魯大道規劃路網位置,同時為北岸預留規劃路網銜接條件;線位B與南岸規劃路網銜接較差,占用規劃臘山河西路過河通道位置。
(2)對規劃地塊的影響
線位K及線位A由于與規劃路網銜接較好,因而對規劃地塊影響較小;線位B由于從齊魯大道規劃路網橫向占用至臘山河西路規劃路網位置,因此規劃地塊被不規則切割。
(3)對京滬高鐵橋結構的影響
線位K中,過河通道與上游京滬高鐵橋距離約1.2 km,對其結構幾無影響;線位B中,過河通道與高鐵橋距離約2.1 km,同樣無影響;線位A中,與高鐵橋距離約300 m,可能會對高鐵橋結構產生一定影響。
(4)線形條件
線位K及線位A的線形條件較好,與原規劃線位相差不大;線位B線形較差,繞行較遠。
(5)拆遷量
線位K相較原規劃線位,避開南岸鄭家店村及北岸東秦村,途徑南岸段家莊村,有一定拆遷量;線位A南岸途經范莊村,北岸途經邱岸村,拆遷量較大;線位B南岸從鄭家店村和蔣家莊村中間穿越,北岸避開現狀村莊,拆遷量小。
從以上比選可知:線位B雖然拆遷量最小,但線形較差,路線總長較長,且占用規劃過河通道,切割規劃地塊,各方面影響較大;線位A線形好,與規劃路網及規劃地塊的銜接較好,但由于與京滬高鐵橋距離過近,可能會對其結構產生影響,不利于兩座大橋日后的運營及維護;線位K雖然仍有較大的拆遷量,但與京滬高鐵橋及規劃的臘山河西路過河通道相隔距離適中,適應現有的路網及區塊規劃,同時擁有較好的線形條件。表1為線位條件比較。

表1 線位條件比較
經綜合分析,該項目擬推薦采用線位K。
通過對齊魯大道北延工程線位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以下結論:
(1)區域內過河通道必須遵循路網及地塊規劃。該項目中,線位B由于與規劃不相符合,因此被排除,線位A與已有過河通道過近,線位K是最合理的方案。
(2)已有橋梁的存在對新建過河通道的選線影響較大,需要考慮間距過近時對橋梁結構安全的影響。該項目線位A距離京滬高鐵橋過近,即便不會產生結構安全問題,對于日后的建設、運營、維護、安全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3)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的沿河、沿江城市普遍會遇到過河咽喉通道的建設問題,方案研究一般需要全盤考慮,如防洪、航道等問題需要有相關部門協調、溝通,相較于一些中小型河流來說需要更高層面的周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