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敏,劉振宇,陳小平
(1.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2.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南寧英華大橋位于南寧市區,起于江南區鳳亭路,向東跨越邕江連接至青秀區柳沙半島。該橋的建設對與加強兩個片區的聯系,拓展城市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英華大橋主線全長1018m,包含跨江主橋及南北引橋,按照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設計速度60 km/h。橋面寬37.7 m,雙向6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1]。
大橋位于西江航運干線郁江南寧至貴港段,現狀航道等級為Ⅲ級,但規劃等級為Ⅱ級,且遠期預留通航3 000 t級船舶通行條件。根據通航論證建議,本橋主跨跨徑應不小于300 m,若條件允許,盡量加大跨徑,一跨過江。結合規劃規劃、景觀要求、施工難度等因素,主橋最終采用跨度布置為45 m+410 m+45 m的三跨鋼箱梁單主纜懸索橋(見圖1),吊索僅設置于中跨,邊跨用于壓重及增加體系抗扭性能[2]。

圖1 南寧英華大橋主橋布置圖(單位:m)
本橋主要有以下特點:
(1)橋梁為單主纜結構。
(2)主塔為曲面橋塔,采用廣西出土文物“羊角鈕編鐘”作為造型元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3)采用新型的散索套,在大幅節約工程造價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傳統散索套索股不穩定及難以架設的技術難題。
全橋僅設1根主纜,主纜矢跨比1/9[3]。主纜采用預制平行高強鋼絲索股結構(PWS),每根主纜由97股索股構成,每股索股由127絲5.1 mm鍍鋅高強鋼絲組成,鋼絲標準抗拉強度為1 670 MPa,在主要荷載組合作用下,主纜強度安全系數按照2.5設計。主纜一般(索夾內)斷面孔隙率按照20%(18%)設計,擠圓后直徑為625(617)mm。主纜索股兩端設熱鑄錨頭,錨杯內澆鑄鋅銅合金。
全橋共布置40對吊索,吊索標準間距10 m。為增加全橋的抗扭性能,兩側近塔位置4對吊索均采用人字形吊索,即吊索上部錨固位置居中,在梁上錨固位置位于兩側,其余位置吊索均豎直布置,在梁上錨固于主梁中央[4]。
吊索均采用預制平行鋼絲束結構,強度安全系數按照3.0設計,吊索均采用91絲,鋼絲直徑7.0 mm,標準抗強度1 670 MPa。吊索與索夾為耳板叉耳銷接式,與鋼箱梁為銷鉸式連接,銷鉸接頭帶有自潤滑軸承,以減小吊索的彎折。
吊索兩端錨頭采用叉形冷鑄錨。錨頭由錨杯與叉形耳板構成,叉形耳板與錨杯通過螺紋連接,設置調節套筒,套筒的連接桿的螺紋各設有±120 mm的調節量,用以消除制造、架設引起的吊索長度誤差。錨杯口設有氯丁橡膠澆制的密封防水和緩沖裝置,以改善吊索的彎折疲勞性能。
索夾均采用上下對合的結構形式[5],上、下兩半索夾用螺桿相連并夾緊于主纜上,接縫處嵌填橡膠防水條防水。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應斜吊索位置,采用了帶兩塊斜置板的耳板分叉式索夾。索夾均ZG20SiMn低合金鋼鑄造,其中有吊索索夾設計壁厚為40 mm,無吊索索夾的設計壁厚為35 mm。
主索鞍長度為5.17m,內部鞍槽總寬度為678mm(見圖2)。主索鞍鞍體采用ZG270-500,為方便安裝,鞍體分兩段鑄造,現場通過螺栓連接。鞍體下設不銹鋼板一聚四氟乙烯板滑動副,以適應施工中的相對移動。為增加主纜與鞍槽間的摩阻力,并方便索股定位,鞍槽內設豎向隔板。在索股全部就位并調股后,在頂部用鋅塊填平,再將鞍槽側壁用螺栓夾緊。

圖2 主索鞍結構(單位:mm)
塔頂設有格柵底座,以安裝主索鞍。格柵要求表面平整,與塔頂構成一體并具有足夠的豎向彎曲剛度,故采用縱橫向垂直的格構形式。索鞍采用全鑄造結構,與塔頂鋼板焊接。格柵懸出塔頂以外,以便安置控制鞍體移動的千斤頂,鞍體就位后將格柵的懸出部分割除。
因橋塔在恒載作用下壓縮量為28 mm,為保證主纜在成橋狀態達到設計標高位置,在格柵設計中考慮對該變形量的補償。
傳統懸索橋一般采用散索鞍,鞍體豎直方向只具有向下的發散結構,索股在豎直方向的分力始終向下。安裝過程中,這個下壓力保持索股的穩定,同時由于沒有向上的分力,索股安裝方便,結構簡單。但為了保持整個索股均向下發散,主纜在錨碇位置需下轉,使得整個錨固面偏下,造成錨碇開挖量大,錨體體積大,工程造價昂貴。
為減小工程規模,本橋采用散索套散開主纜。一般的散索套構造基本可定義為帶喇叭口的索夾,構造簡單,但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主纜索股在散索套中較凌亂,二是架設過程中向上發散的索股安裝困難[6]。本橋散索套采用了全新的形式,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
本橋散索套由套體和壓緊梁組成,總長3.4 m(見圖3)。以散索套中軸線為中心,主纜對稱向四周散開。在散索套套體內布置隔片,隔片在高度方向進行分層,分層間用焊接和栓接進行連接。通過設置隔片,使得索股可整形后進入對應位置,避免了索股凌亂的問題。為了限制安裝時索股的上移,在隔板前端開孔,索股單根就位后即安裝定位銷。索股安裝完成后,在頂部設置壓緊梁,壓緊梁和套體間采用M20螺栓壓緊。為減小散索套套體橫向受力,在散索套外壁之間設置6對M42橫向拉桿。

圖3 散索套結構(單位:mm)
與常用的預應力后錨系統不同,為增加結構耐久性并且方便施工,錨碇采用鋼拉桿錨固系統,錨固方式為無粘接后錨承壓式[7]。
錨固系統由索股錨固連接構造和鋼拉桿錨固構造組成。索股錨固連接構造由連接拉桿組件、連接器組成;錨固構造由錨固鋼拉桿、后端錨固承壓板、前端轉換螺母等構成。索股錨固連接構造上端與索股錨頭相連接,另一端與錨固鋼拉桿連接。
索股錨固連接構造均為單索股錨固單元。單索股錨固單元由2根連接拉桿和單索股連接器構成,每根主纜共有91個單索股錨固單元。
拉桿采用40CrNiMoA,連接拉桿直徑為75 mm,錨固拉桿直徑為85 mm。錨固拉桿分兩段制造,通過止轉連接器連接。錨固拉桿采用金屬鋁涂層+防腐油脂+熱縮護管的防腐體系。拉桿方向均與其對應的索股方向一致,拉桿方向誤差用球面螺母予以調整。
主塔基礎采用樁基承臺基礎。承臺底部平面尺寸為16.6 m×16.6 m,高度為5.5 m。每個承臺底面設9根2.5 m的樁基礎,樁基中心間距6.25 m。樁基均按嵌巖樁設計。
索塔為“羊角編鐘”造型,高100 m。塔柱在縱向由兩個1/4圓形截面逐步合并為1個半圓截面。塔柱底部橫橋向高度為5.7 m,順橋向寬度為11.3 m,以圓弧的方式向塔頂漸變為橫橋向寬3.625 m,順橋橋向寬7.249 m。
主塔根部以上16 m均為預應力混凝土塔柱,其余部分均為鋼塔柱。混凝土塔柱采用空心截面,壁厚0.9 m,在塔柱四周均設置預應力鋼束,共計10束,每束鋼束由21根 ?s15.2 mm高強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組成。
為保證鋼塔柱與混凝土塔柱之間的連接過渡段應力均勻、有效過渡,構造設計上遵從多次應力擴散的設計原則。內部灌注混凝土的局部空間,同時作為施加預應力的承壓柱,以保證鋼混凝土接合面始終處于受壓狀態[8],見圖4。

圖4 鋼混連接構造圖(單位:mm)
鋼塔柱采用Q370D鋼,節段均采用焊接接頭。塔柱面板厚48 mm,加勁肋尺寸為30 mm×360 mm,面板加勁肋最大間距為790 mm。鋼塔內橫隔板間距為3 m,節段間橫隔板間距為1.5 m。普通橫隔板厚度均為16 mm,橫隔板高度900 mm,端頭設置T形加勁構造。
索鞍下方節段采用塔柱+橫梁的形式。橫梁高度5 m,橫梁內部設置縱橫交錯的隔板承受上方巨大的纜力。橫橋向豎直隔板厚度為30 mm,間距725 mm,縱橋向豎直隔板厚度為30 mm間距由606 mm漸變至2 640 mm。該節段最頂上設置70 mm鋼板作為承壓板[9]。
主梁采用單箱四室扁平流線型全焊鋼箱梁,全寬37.7 m,中心高3.5 m(外輪廓)。鋼箱梁頂板厚16 mm、上斜腹板14 mm,底板、下斜腹板厚12 mm,見圖 5。

圖5 1/2鋼箱梁標準節段截面(單位:mm)
鋼箱梁頂板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區域采用U肋進行縱向加勁,U肋上口寬300 mm,底寬170 mm,高280 mm,板厚 8 mm,間距 600 mm。鋼箱梁在上斜腹板設置板式加勁肋,高190 mm,板厚16 mm。鋼箱梁頂板在人行道區域,以及鋼箱梁底板、下斜腹板采用板式加勁肋進行縱向加勁,加勁肋高140 mm,板厚12 mm,間距350 mm。
鋼箱梁內,每隔2~3.33 m設置一道橫隔板。普通橫隔板板厚10 mm,支座處橫隔板板厚16 mm;吊點橫隔板出于受力需要,分區域采用了12~60 mm的板厚。除端頭橫隔板外,其余橫隔板均采用雙面加勁。
鋼箱梁設置3道通長縱隔板。中間縱隔板厚度為14 mm,在直吊點位置縱隔板厚度加厚為20 mm。兩側的邊縱隔板厚度為18 mm,為適應頂推的需要,下端設置馬蹄形加勁肋,肋厚16 mm,加勁肋側面與底板縱肋焊接,加勁肋底面要求與箱梁底板磨光頂緊[10]。縱隔板均采用雙面加勁。
鋼箱梁采用Q345C鋼,節段連接采用全焊方式。
本橋兩岸錨碇均為重力式錨碇,基底持力層均為中風化泥巖,錨碇整體抗滑移及抗傾覆系數均大于2.0。由于本橋為單主纜結構,因此兩岸均只在引橋正下方設1個錨碇。
錨碇基礎均采用擴大基礎,為便于錨碇基坑開挖支護,基礎采用圓形,直徑為57 m,高度10 m,基礎共分四塊進行澆筑,各部分之間設置2 m寬后澆帶,后澆段采用微膨脹混凝土。為減小水化熱,基礎采用空心結構,設置28個空腔,內部填充砂卵石壓重。錨體長度47.89 m,前端寬度6 m,后端寬度24.8 m,散索套距離前錨面22 m,前錨面距離后錨面20 m。
為保證錨碇的防水性能,所有地面以下部分均采用防滲混凝土,防滲等級P8。此外,錨碇外表面均設置防水層,各施工縫間均設置止水帶。
南寧英華大橋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特點,設計了極具民族特色的羊角鈕編鐘形狀的橋塔,采用了雙塔單索面懸索橋的橋型,結構形式新穎。在設計工程中,依據橋梁本身的結構特點采用了曲面鋼橋塔、帶隔片的散索套、主纜鋼拉桿錨固等創新設計,可為類似橋梁提供借鑒。該橋于2012年12月開工建設,于2014年12月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