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廣東自貿區”)兼容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片區。掛牌運作四年多來,或從灘涂荒島蝶變為樓廈林立的城市新中心,或從傳統港區和工業地帶升級為雙創新熱土,總之,高端要素在廣東自貿區的集聚速度超過預期。
更重要的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大趨勢,廣東自貿區一開始就站在高處,主動對接國際投資貿易新規則、新要求,主動塑造國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優勢、新活力。
在這里,建設者著眼的并非是區域競爭力,而是保持和升級國家的競爭優勢。因為,廣東自貿區不僅是一個中國概念,而是一個世界級的愿景與雄心。
存在制度差異性,是過去幾年“港青北上”的遲疑。以稅收為例,香港與內地不同的稅收制度,來粵創業投資的公司辦理涉稅業務是一個困難。類似的困難還有很多。
但現在“辦稅方便多了,可以不出園區,在自助辦稅機上處理。同時,南沙區稅務部門還開通了港澳辦稅綠色通道”,來自香港的張群對《南風窗》記者說。他的這番話,為粵港澳異地創業做出了新的腳注。
作為群進(廣州)跨境電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群將自己的電商公司入孵入駐在南沙的“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創匯谷”是由南沙打造的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在國家自貿區戰略指引下,截至2019年6月,已入駐項目135個團隊,其中,83個港澳青創團隊。
這個人數證明了南沙營商環境的吸引力。吸引力是一個綜合評價,張群所謂的“辦稅方便”就是其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從2019年4月起,南沙區稅務局聯合“創匯谷”,打造了雙創企業稅收政策探索的先行地,實現集信息發布、政策創研、辦稅輔導、團隊對接、創業扶持功能于一身的一體化窗口,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辦稅成本。
除了讓創業者快速了解稅務辦理的流程,南沙區稅務局副局長黃嘉穎還向《南風窗》記者介紹,南沙率先推出增值稅一般退稅1天辦結、出口退稅“三日結”等措施,讓稅款退還能以最快速度到達納稅人手上,讓納稅人享受到稅收改革真正的紅利。
對于電商公司而言,辦理稅務的便利程度是其考量之一。此外,張群還十分注意貿易港口運輸業務的成熟程度。
廣州,這個千年商貿城,在張群看來,有著貿易基因的土壤,還有南沙深水良港的優勢。數據顯示,南沙的運輸成本低,關檢業務成熟,訂單清關快。以2019年1月到5月為例,南沙口岸進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為37.48小時,較2018年12月壓縮18.17%;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為4.34小時,較2018年12月壓縮10.52%。
無論是稅務便利,還是通關快速,這些不過是廣東自貿區制度創新的一個個截面。創新所帶來的熱潮,讓粵港澳大灣區如同40年前剛迎來改革開放的內地沿海城市,正在為新一代粵港澳三地異地的創業者提供逐夢的舞臺。
如果說作為香港人,張群享受到了廣東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帶來的紅利。那么,作為助推者和親歷者,香江獨角獸牧場見證了廣東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活力。
攜手微軟,瞄準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為入孵入駐的科創企業提供深層次全生態鏈專業孵化服務,是坐落在南沙的香江獨角獸牧場的初衷與使命。香江獨角獸牧場CEO馮建林告訴《南風窗》記者,獨角獸牧場不是一個簡單的孵化屋子,而是資源整合的連接器、聚合點以及賦能地,激發每一個創業團隊的思維,并發生碰撞。
到2019年4月,涵蓋南沙、前海、橫琴三大片區的廣東自貿區僅僅在四年內,就形成了456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33項。
從2017年11月至今,不足兩年的時間,獨角獸牧場曾入孵入駐了86支創業團隊。馮建林回憶它們的成長各不相同,有的在南沙扎根,繼續壯大;有的已經離開廣州去了深圳等地發展;也有的難逃“夭折”的命運。
但馮建林并不擔憂。相反,沒有按部就班才是常態,因為它代表了鮮活的力量與機會。換句話說,在自貿試驗區中,不單是淘金者的自由流動,還有大量技術和知識驅動的包括工程師、技術人員等人流,物流,資本,在這里更新迭代。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張群與馮建林共同見證的,可以稱為“南沙速度”,所有的要素都在快速流動和積聚,最終產生財富和價值。
南沙與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從2015年4月,廣東自貿區掛牌成立以來,共同探索和實踐著廣東自貿區的基本制度框架。它率先建立了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在國際化、便利化、法治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
到2019年4月,涵蓋南沙、前海、橫琴三大片區的廣東自貿區僅僅在四年內,就形成了456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33項。
現在,按照國務院2018年5月印發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廣東自貿區正在迎來了新命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這是一個全新的格局。但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對整個粵港澳區域來說,這不是一個新鮮事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粵港澳的深度融合一直在進行。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將這個深度融合歸納為,一個從邊境開放到境內開放的過程。他對《南風窗》記者說,廣東自貿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站在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個大局上看,有里程碑的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空間地理的概念。直觀來看,通用粵語,文化相近,血脈相連,粵港澳三地有天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更深的層面上而言,粵港澳大灣區一直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也在“一國兩制”下,承擔了港澳與內地深化合作的先行先試的功能。
20世紀80年代初,特區建立。港澳與珠三角地區緊密相聯,灣區開啟了以跨境加工貿易為主的合作。因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內地加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珠三角地區成為了樞紐。
進入21世紀,隨著內地產品轉口港的角色不斷弱化,香港成為了資本進出的重要國際金融中心。依靠毗鄰港澳的地理稟賦,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后成為內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活躍的地區,而廣東全省對外貿易額更是長期保持著占內地對外貿易總額的約四分之一。
尤其到了2003年,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分別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標志著粵港澳合作進入以貨物貿易零關稅、投資便利化等傳統服務服務業合作為特征的時代。
2014年,國家在廣東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寫入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這兩大戰略的“結緣”意味著,廣東自貿區將以港澳的營商環境標準為標桿和藍本,探索建立先進的國際投資貿易準則,促成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換句話說,廣東自貿區是提升珠三角地區營商環境的“突破口”,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經濟社會深度調整與轉型,也代表國家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
“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2015年4月出臺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了廣東自貿區戰略定位。事實上,這時候的粵港澳三地已形成互補性的發展模式。
廣東地區的主要城市的制造業較為發達,整體處于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其主要瓶頸來自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之外,還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資本、技術、企業以及國際通行的制度與機制。而這些正是香港、澳門的強項。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澳門是國際旅游休閑中心,它們的服務業恰好可以發揮“超級聯系人”作用。
表面上看,內地對港澳的依賴程序不低,但事實上,港澳的尷尬被張群一針見血指出,那就是成本。在張群看來:“香港生活成本和租金成本都比較高,而且人也不太好招。”
由于物理空間、外部市場等限制,成本高是香港優勢無法全面發揮和繼續升級的瓶頸之一。香港無法破解的這個困境,在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的香港八大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顯示出來。2017年,香港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23.9萬元港元,雖然較前一年增加了4.8%,但相比香港動輒每平方米約十幾二十萬元人民幣的房價,工資的增長遠遠被房價拋離。
2017年,香港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23.9萬元港元,雖然較前一年增加了4.8%,但相比香港動輒每平方米約十幾二十萬元人民幣的房價,工資的增長遠遠被房價拋離。
現在,如果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了互補,這就不得不令人聯想到紐約大灣區。擁有極高的房價和生活水平的曼哈頓島,不僅限制了以新英格蘭地區常春藤精英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人的奮斗與扎根,而且也讓曼哈頓的高收入人群也倍感壓力。但通勤距離僅一兩小時的紐約灣區,在支持曼哈頓島上,為不同的人提供了“性價比”高的多種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內地與港澳簽訂了CEPA協議,并且每年都有補充協議完善內容。但是,港澳服務業并不能立即快速地影響和帶動到內地的發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體制的差異,一是優質生活圈的未完成。
最大的限制來自體制的差異,“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種法律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跨境合作的基礎。這個基礎使得三地市場的經濟理念、運行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比如,毛艷華提到,港澳對科技創新的促進政策明顯缺乏,影響了灣區內地城市的科技創新人才到港澳創新創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協調發展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毛艷華指出,應從頂層設計出發,堅持“只要有利于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應該去探索創新”的基本原則,從三個層面提供持久動力—既需要統一市場,破解市場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灣區要素便捷流動;也需要加強營商規則,對接推動灣區形成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還需要創新三地合作機制,推動灣區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其次,是打造優質生活圈。人,是任何創業創新的核心資源,也是任何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關鍵。進一步講,要使自貿區可持續發展,在吸引人“樂業”之前,要回歸到關照“人”本身,即如何在這個空間里使人的才智得到釋放,實現人生的價值。
不管自貿區知道不知道、認可不認可,至少在馮建林那里,建立一個“留得住,住得下”的環境,對那些創業者—可能剛從硅谷回來的編程高手而言,意味著家的感覺。馮建林偶爾會邀請編程高手們一起吃飯,但他們中有的人很少喝酒,不習慣喝茶,唯獨喜歡喝咖啡。
這成了馮建林最大的心事。作為全球著名咖啡連鎖店企業,星巴克之前并沒有在附近設店。但不管星巴克選址多么苛刻,“為了留住‘高手,我們花了大力氣,現在已經請來了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