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

卡車司機祥師傅給《南風窗》記者發來圖片和視頻:“這就是五道梁,小輝輝夫婦就是在這個小鎮上缺氧去世的。”
五道梁位于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地區。2018年12月27日,河北省個體卡車司機倪萬輝、李嬋夫婦在運貨途中,因高寒缺氧不幸辭世,留下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
卡車司機作為一個高危行業,再度被公眾確認,而“卡嫂跟車”“夫妻車”這種獨特的公路貨運現象亦引起人們關注。
事發當晚,祥師傅正好路過五道梁,雖不認識這對不幸的夫婦,但能感受他們的處境。他每次走這段耗時兩天的路,都要帶著氧氣瓶和葡萄糖,上下車要慢,走路要穩,說話不能太大聲。“要不怎么說苦逼的青藏線、要命的青藏線呢。”
他的妻子以前也跟車,現在有孩子了,在家帶孩子。
“卡嫂”是中國公路貨運業特有的概念,一般指卡車司機的配偶,但“卡嫂跟車”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這甚至都不算一份職業,沒有正式的名字。
晚上10點,廣州東邊,京港澳高速火村東服務區,天晴,車卻不多。
保安說每天來的卡車沒個準,但夫妻車很多。“車一停,卡嫂就下來上廁所、洗衣服。”
“最不方便的是很多服務區沒有淋浴間,但大熱天,不在服務區更沒法洗澡。”見到林嫂時,她穿著拖鞋,一身松垮的衣褲,頭發因為濕熱而黏在額上。她手上提著一只白色小圓桶,里面裝著洗浴用品,正要去廁所“沖涼”。
沒有淋浴間,所以卡嫂們在車里一般都有這么個小白桶,接點熱水兌點涼水,在衛生間里隨便沖一下。夏天還能這么洗洗,冬天就更難熬了。今年2月,因為趕路,林嫂在路上有10天沒洗澡。
“最受不了這個,我是很愛干凈的!”
林嫂是2017年年底上的車,跟其他跟了五六年的卡嫂比,她的“車齡”不算長,但她覺得自己犧牲很大,跟車也是“被逼無奈”。這次她和丈夫林師傅前一天從江西出發,帶車頭共長22米的板車,拉了一車棉花,用雨布嚴嚴實實綁著。已經在路上兩天了,這晚在服務區休息一夜,隔天早上要去廠里卸貨。
“前幾年我覺得大貨車跟女人沒什么關系,都是男人干的活兒。”
“我也是在公司里面做事,每天對著電腦。但請個副駕一個月就要一萬元,還要吃喝拉撒。現在這個行業不好做,請不起司機,就逼著自己上這個車。自家的車,丟不出手。”
“沒貨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在車上還能住一下,但請的司機不會答應在車上睡。有時候持續一周沒貨,一家人好說,可以在車上待幾晚。”
車頭的主駕和副駕后面,有一個臥鋪大小的空間,可容一個人躺著。床鋪上面還有另一個床鋪,不用的時候翻上去,用的時候翻下來,就像火車臥鋪上下層。但8月的廣州畢竟還是太熱,車子發動時還有冷氣,若熄了火,里面就是個大蒸籠。
除了請不起副駕,跟車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丈夫。跑車是高危行業,有時候出事就在一念、一秒之間。卡嫂在旁邊還能陪丈夫講講話,幫忙看看車。“我家司機年紀一天天變大,那么胖,我擔心他出什么問題。”
還沒跟車的時候,林師傅一出門,林嫂就開始擔心,每天到晚上7點,覺得差不多了,就會給林師傅打個電話,問他安不安全、吃飯沒、洗澡沒。
有一次,離到家還有100公里,林師傅突然在高速公路上不舒服,人很虛,打電話找人幫忙把車開回去。“我當時血壓都170多,非常可怕。”
晚上到了服務區,司機休息,但卡嫂不能睡,因為要時時刻刻防著“油耗子”。尤其剛裝了幾千元油,更得提心吊膽,被偷過是正常,沒被偷過是運氣。
“所以你說開貨車的苦哦,說都說不出來,這種擔驚受怕,這種行業的不景氣。”現在孩子在讀大學,林嫂終于沒什么牽掛。“有的卡嫂很年輕,小孩在家里,最多一個禮拜回去一次,對她們來說是最大的無奈。”

除了大部分卡嫂不開車,卡嫂做的事其實和副駕一樣,甚至更多。裝貨的時候要看著,裝完貨還要爬上去蓋雨布,2層到5層不等,蓋完雨布還要綁繩。林嫂說自己第一次爬上去時腿都軟了。
上路以后,卡嫂要幫著看路、看車,給作為司機的丈夫做伴、聊天,保障安全。晚上到了服務區,司機休息,但卡嫂不能睡,因為要時時刻刻防著“油耗子”。尤其剛裝了幾千元油,更得提心吊膽,被偷過是正常,沒被偷過是運氣。
等貨運到目的地,司機休息,卡嫂要負責點貨,點完貨,再把大雨布疊起來;有的卡嫂干脆把找貨的活兒也攬下來,聯系各路人馬尋找貨源;有時候貨主拖延運費,卡嫂也得出面催討;車子刮到蹭到,還要參與厘清責任、完成賠付……
除了幫著丈夫干活兒,卡嫂在車上還得負擔家務。林嫂剛洗好的衣服就掛在卡車外的綁繩上晾著。有時候卡嫂還會在車上做飯,用電磁爐或電飯鍋,煮點掛面、湯、青菜,一路上就這么吃,省錢—服務區的自助餐一頓35元,兩個人就要70元。
對很多卡嫂來說,雖然女人坐車不開車,但這趟車坐下來,也是從早到晚,而且吃不好睡不好。
“還有一個我最接受不了的,臉曬得跟包公一樣,這真的犧牲很大,你們是沒辦法體會的。”林嫂今年45歲,顯老,她說:“但凡跟了好幾年的卡嫂,成天在太陽下面烤,皮膚特別黑,跟醬油一樣,頭發都枯燥。”
她們沒有打扮、不修邊幅、行色匆匆。
林安物流園信息大廳,屏幕上還滾動著各類信息:目的地、貨物名稱、噸位、車場、誠信指數、成交單數……黑板上的字跡也都還未擦去,但大廳里幾乎沒什么人了,滿排的座椅和柜臺昭示著這里曾經的繁榮。
2003年建成的林安物流園,位于廣州白云區物流重鎮—太和鎮沙太北路,2009年搭建了完善的林安貨運信息服務平臺,為物流公司、貨主和貨車提供貨運物流信息。
“原來這里火得很!”一位卡嫂指著門口的讀卡機。“進來還要刷卡,要付錢才能進來。”
“現在沒什么人了,以前都是在黑板上找貨,現在廠家直接上網了。”
大廳內所剩無幾的信息員李先生告訴《南風窗》記者,“成都和重慶的信息大廳在去年、前年都倒閉了,上海的3年前就倒閉了,林安還撐了幾年。好多人失業,林安幾千個商戶都失業了。都是被線上信息平臺弄垮了。”
行業擁擠、線上信息平臺興起、油價上漲,乃至經濟形勢走弱,無一不影響著卡車司機的生存狀況,以及行業的命運。
“現在最苦的是司機,掙不到錢,最慘是搞信息的,全下崗了。”
林先生因為合同期還沒到,所以還在林安硬撐,因為提前走了押金退不了,他在等著合同期滿。
小安也是一名信息員,他說林安物流園的鼎盛時期是在2003年到2013年。隨著線上信息平臺的興起,2014年開始,物流園就在走下坡路。去年這里還有點人,現在大廳幾乎是空的,“三分之二的生意都沒了”。
小安還拿出了“before”“after”的照片:同一個位置,幾年前柜外是人山人海地找貨司機,柜內是忙得熱火朝天的信息員;而如今,柜內柜外空無一人,只有屏幕還在閃動著無人問津的過期信息。
整個物流園原本有著屬于自己的小生態,餐飲、賓館、雜貨,賣瀝青、五金、球鞋、導航的商鋪,但現在大部分店面也都關門了。
一家在大廳內賣小食的老板語帶怨忿:“都是網絡害的!”
“柜員機都生銹了,就馬云一個人發財!”
“不知道還能做多久,做到不能做吧。”
雖然整個物流園愈發蕭條,但也有司機因為習慣了,還是會來這里休息、停車。“這里有大停車場,之前找貨要面對面,習慣性停在這里。”
亦有司機不習慣使用線上平臺,更愿意來這里找熟人要貨,等貨的時候就帶著卡嫂在旁邊的太和匯吹吹冷氣,但往往會等個幾天到一周,或更長的時間。“在私人旅館住一天,開空調70元,不開空調40元。”
還有司機是和林安物流園簽了合同,只來這里裝“零擔貨”的,因此對他們的沖擊相對小一點。
行業擁擠、線上信息平臺興起、油價上漲,乃至經濟形勢走弱,無一不影響著卡車司機的生存狀況,以及行業的命運。
除了工作累、風險大、收入微薄、社會地位低,卡車司機們還有自己的職業病,最常見的如腰椎頸椎痛、聽力下降。
卡嫂們正是在這樣一種特殊局面下,走出家門,跑上車門,“隱性付出”,為卡車里的男人盡可能營造一個移動的小家。
但卡嫂們的無奈,又有多少人能懂呢?“要不是逼不得已,哪個女人愿意跟車呢?”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