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摘 要】相聲作為純粹的“語言藝術”,它強調并運用的是敘事學的原理,它完全不同于MTV那種錄音配像、把語言的魅力的釋放過程強行納入視覺的形式。我認為如今的相聲之所以走入低谷, 不僅是表演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更關鍵問題在于創作上不去。
【關鍵詞】相聲表演現狀
中圖分類號:I239.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4-0246-01
在相聲表演上,盡管臺上臺下演員和觀眾之間實質是有距離的,但隨著演員的入戲,觀眾的熱情,這種距離已經削弱,變得越來越沒有距離感,觀眾感覺也參與其中了,觀眾仿佛和捧哏的演員站在一起,參與其中。相聲表演是介乎評書和舞臺劇表演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具備兩種藝術形式的特點,作為相聲演員要具備多種表演藝術形式,是多面手,敘述人、故事當事人、觀眾代言人,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憑借身份的來回變換構筑起情節。一個好的相聲演員完全可以運用多種語言表現方式——聲調、方言、歌曲、戲曲、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等技巧,確立起舞臺上的立體效果,甚至有些相聲表演大師可以在舞臺上臨時抓包袱,掀起笑浪。盡管相聲不能趨同于道具布景一應俱全的話劇,但仍能將要敘述的故事淋漓地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如今相聲藝術困境應該在于創作上。
首先,和所有文學藝術作品一樣,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可以寫成相聲。相聲作為一種風格獨特的喜劇藝術形式,就要求選擇的生活素材本身應該具備喜劇性。那些立意不深、人物形象不生動、笑料不豐富的相聲,觀眾是無論如何也笑不起來的。其次,是以諷刺見長的相聲藝術,近年來缺乏諷刺性。這其中不乏人們對諷刺相聲懷有偏見,認為諷刺就是暴露陰暗面,就影響安定團結;同時,作為相聲創作者,也都不想把自己放在風口浪尖上,不愿意給自己戴上鐐銬,把自己劃進禁區。再次,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如今的相聲創作過分追逐時尚,沒能正確認識相聲藝術手法的“說學逗唱”四種表現形式,而多是注重“貫口”和“學唱”,以此來賣弄技藝,贏得觀眾,造成“笑料不夠、唱歌來湊”的欣賞心理,從而敗壞觀眾胃口,失去觀眾。
此外,隨著人們視聽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相聲作為原生態的東西,正日益被排斥,相聲很難長久維持目前的廣大觀眾群,現在已經開始分化了,一部分觀眾喜歡傳統的內容、表演,甚至對郭德綱較為穩妥的革新都頗有微詞,尤其反對從網絡里摘段子,另一部分(80后、90后)的觀眾,喜歡新的、貼近現實的、包袱密集的節目,可以把二人轉、脫口秀都雜揉進來,逗樂就好, 實在是眾口難調,總要慢慢流失一些觀眾,而且過于諷刺,很難把握尺度,僅說砸掛的,又易于流于低俗,紅線固然不可觸,黃線亦然不可突,創作人員真的不好下筆,所以大家一致皆呼新段子太少。另一難處是:天天演出,觀眾沒時間來看,班社賠錢,每周一、兩場,演員沒足夠的收入,只能另謀一職業糊口,成了業余演員,經驗、演技又不能盡快提高,除非在編的專業相聲演員放下架子,組成演出團體,天天說一些水平比較高、題材文雅、寓教于樂的新、老段子,吸引住眾多觀眾。當相聲演員站到話筒前,電視里聽到特別熟悉的相聲經典作品表演時,人們就不由自主地隨著聲音開懷大笑起來,把所有的思維對那種追求速度的美學理念再一次展開了攻勢。那些創意盡管從表面現象上征服并擁有了觀眾,但它卻沒能為相聲澄清其固有的價值,追隨大眾文化的心理反而失去了大眾。近兩年相聲界的郭德綱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
相聲屬于曲藝范疇的藝術形式,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審美藝術情趣,如今人們在茶余飯后欣賞一段相聲表演,對于身心放松有很好的調劑作用,各地有很多以相聲表演為主題的娛樂場所,如全國有名的郭德綱的《德云社》,哈爾濱的《百樂門》等等,都是人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場所。因此通過精神層次的審美,現代類相聲可以提高家庭的生活精神品質毋庸置疑。這是由市場的變化態勢所決定的。因此現代相聲作品要牢牢抓好市場走向,結合新的要求,符合并且滿足現代相聲類專業的時代特征。
因此,當我們闡述相聲傳統遺產的時候,我們身處的現實語境、文化沖突、修辭背景不可能不起作用。那么,我們挖掘傳統相聲遺產,就絕不會是因循守舊的復古。它要求我們相聲的創作者,要遵循相聲的創作規律,在相聲創作上本著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相聲回歸到原始的本位上去。我相信,相聲只要遵循原生態的質地向內開掘而不任意宰制,它就會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李文利.變革、發展、出路——淺談的相聲的現狀和未來[J].安徽新戲, 2001(4):74-75.
[2]宋艷.談當今相聲藝術的發展[J].劇作家,2007(6):132-132.
[3]高云程.相聲創作談[J].戲劇文學,20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