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蘇海琴,朱學東

每天早上,當人們剛剛踏進辦公室時,有四輛滿載電商物品的配送大貨車同時駛出甘谷縣電子商務中心大院,分別沿著東西南北四條公路向山區農村進發。每天,他們不僅為全縣農民送去了來自全國的網購產品,同時也送去了農民的方便和期盼,過去只有城里才能享受的“購物專利”,如今山區農民也享受到了便利。下午汽車進城時,他們又沿路帶回農村自產的急需外銷的農副產品,這種上下互動、雙向交流的新型購物方式,已成為甘谷縣城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電子商務是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在城市里出現的新生事物。這種新型購物方式一出現,就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年輕人,坐在家里打打電腦,玩玩手機,就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一些鄉下農民進城見到這種時尚的購物方式,既好奇也期盼,要是農村也有這個玩意兒,那就太方便了,用不著跑幾十里路進城來買東西了。但是,由于受交通、物流和網絡等方面的制約,這種電商購物方式母愛按只限于縣城及以上的大中城市,在廣大落后農村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癡想。
2017年,好消息終于來了,這一年,國家提出要在全國農村大力推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甘谷縣被省上確定為第一批示范縣,甘谷縣委縣政府對這一消息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縣級有關部門和各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電商綜合示范項目領導小組,統一規劃部署此項工作,并從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各方面,對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傾斜性支持。

萬事開頭難,新項目上馬,要做的事情很多,從什么地方破題切入,他們經過調研,決定從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網絡入手,這是電商的基礎性工作。縣上建電子商務中心,既負責全縣的線上線下互動,也負責農村的商品配送。各鄉鎮建立電子商務站,主要發揮上聯縣下聯村的中間轉運連接作用。人口集中且又通公路的大的自然村,建立電子商務服務點,也就是電商物流的終點站,一些人口稀少又不通車的小的自然村,就依托最近的大的自然村的電子商務點,開展電商業務。此項目經理頡恭向記者介紹說:“這兩年我們重點抓了農村電商三級網絡建設,我親自跑了15個鄉鎮200多個自然村,調查建設事宜,目前,縣、鄉、村三級電商網絡已基本建成,縣上建起了兩個中心,一個是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一個是三級農村物流配送中心。全縣15個鄉鎮建起了15個鄉鎮電子服務站,實現了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覆蓋。全縣共有自然村400多個,已建成電子商務點250多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0%以上,大大地方便了農民網上購物和推銷產品”
“如果說電商服務好比是人的一條腿的話,那么物流配送就是人的另一條腿,二者必須步調一致,方能齊步前進,缺少任何一條腿都將一事無成。因此,在建設電商服務中心的同時,必須將物流配送中心也建立起來,這樣才能把客戶購買的物品及時送到農家。”頡恭經理深有體會地向我們介紹說。
在建物流配送中心的過程中,甘谷縣從實際出發,采用整合現有資源的做法,收到了投資少見效快的效果。他們依托東部物流園,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完善派送體系。縣上建起了集冷鏈倉儲、產品分級包裝、分揀等功能完善的縣級公共倉儲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鄉鎮一級建立分撥農村物流配送服務站,村一級建立末端農村物流配送服務站實現了全縣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體系。著力解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面流通渠道,打通最后和最初一公里配送難的問題,實現了鄉村全通達,配送更便捷的目標。同時實行了“8+4”的經營模式,即商品配送首金收8元,續金只收4元配送費的優惠政策,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發展了客戶。該中心還實行“1+N”模式,建設以甘谷縣隨心商貿有限公司為載體,由韻達、京東、德邦等其他第三方物流快遞企業參與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甘谷縣隨心商貿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物流快遞聯盟,對縣城現有物流快遞資源進行整合,依托全縣15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和200多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優化全縣鄉村線路四條,實現了縣、鄉(鎮)物流全覆蓋,達到了“當日收、當日發、當日進、當日送”的時限目標。從縣中心到村站點,消費者所購物品基本上48小時內就可以配送到家,大大方便了客戶,深受農民歡迎。金山鎮謝家川子村有一位老農民,想買一臺電冰箱,到縣城跑了幾次,冰箱看中了,只因商家嫌遠不送貨,沒有買成,自村里辦起電子商務服務站后,站上的負責人王國紅告訴老人,在村電商服務點,從電腦上就可以買到電冰箱,并且還給你送到家,開始這位老人不相信,說:“縣城里的大商店都不送貨,你這小村服務點拿什么給我送貨?”后來經過王國紅多次勸導,并向他保證,送不到不要錢,老人這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電冰箱付款了,一周后,電冰箱果然送到他家了,而且價錢比城里商店還便宜一百元,老人高興地逢人便說:“農村電子商務太好了,買啥都方便。”
三級電商網絡建好了,物流配送也到位了,要想使農村電商發揮帶動農村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關鍵要有網上可交易的東西,特別是來自農村的上行產品。為此,縣上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建立完善的農產品上行體系,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構想,因地制宜,積極培育地方特色產品,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規模化、集結化、精細化發展的路子,建起了四個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一是雅路人麻鞋加工基地。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制品發展有限公司是以本地所產大麻草為加工原料的外貿企業。過去產品銷售主要靠人上門推銷,人員多,效率低,成本高,銷售范圍有限,自縣上開通了電子商務后,該公司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銷售,有8名專業工作人員負責電商運營,并招聘閑散的家庭婦女參與公司產品的電商銷售,目前已帶動600多戶家庭婦女做微商工作,擴大了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是發展電商企業孵化基地(電商一條街)。甘谷縣電商一條街總長300多米,寬12米,已有30多個團隊、企業入駐,異地孵化農民互助合作社11家。通過電商一條街基地的構建,對全縣的電商小企業進行電商孵化,讓更多的企業從事電子商務,并與農民合作社形成訂單對接,幫助合作社和農民進行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目前,每天來自全國的下行商品3000多種,每天來自全縣農村的上行產品也有上千種,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三是建立蔣老五花椒產業基地。隨著近幾年花椒價格不斷上升,農民種植花椒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目前,全縣花椒栽植面積從幾年前的幾萬畝擴大到現在的30多萬畝,花椒已成為甘谷縣支柱產業之一。蔣老五花椒基地采取流轉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方法,可以充分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種植大戶線上花椒的銷售和訂單對接,集中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花椒公共品牌,僅花椒這一項,每年可以給全縣農民增收約2億元。
四是打造“隴上椒”優質辣椒基地。甘谷辣椒使聞名遐邇的甘谷地方特產,過去一家一戶種植加工,規模小,產量低,效率差,也難以保證辣椒的質量,這幾年生產銷售量有下降的趨勢。以劉彥賓為首的辣椒大戶采用流轉土地、集中種植、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方式,能把“辣椒”蛋糕做強做大。目前,劉彥賓的萬畝辣椒種植基地已經啟動,今年已種植辣椒1000畝,加工廠正在興建,到秋季收辣椒時即可投產,劉彥賓計劃三年內將辣椒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可以帶動上萬戶農民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縣電子商務中心還采取措施,加強人員培訓,普及推廣電子商務知識,近兩年來,他們采取多種方式,舉辦電子商務只是培訓班200多期,有8000多人接受了培訓。目前,甘谷縣從城鎮到農村,已經形成了“家家懂電商,人人都觸網”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