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巖,王可壯
平涼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平涼 744000
隨著現代化高速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自然的開發能力也達到極限,經濟發展與環境矛盾日益突顯,導致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1-2]。平涼市直面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立足平涼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設“生態平涼”的戰略決策,于2013年5月明確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建設的目標,全面啟動了生態市建設。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結合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可持續發展系統理論[3,4],從系統的投入產出角度出發,評價其可持續發展效率的有效性,并對其發展能力進行分析[5,6],尋找平涼生態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平涼生態市建設的對策及建議,以促進平涼市在生態市建設過程中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存在的問題,對盡早實現生態平涼,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平涼市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陜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管轄崆峒、華亭、涇川、靈臺、崇信、莊浪、靜寧七縣(市、區),土地面積1.1萬km2,海拔在890~2857m之間。年均氣溫8.5~11.3℃,降水量為582.4~799.2mm。是甘肅省主要牛產業、蘋果等經濟作物主產區,林業資源、礦產資源、石灰巖資源、旅游資源等有較大優勢。
投入指標考慮人力、資金兩方面,人力指標指從業人員的數量,資金指標指固定資產投資;產出指標指GDP。然而,考慮到經濟與環境矛盾日益突出、資源與環境等問題日益嚴重,研究還選擇了年末耕地面積、環保資金投入等作為投入指標。現根據平涼市統計年鑒,選取2004~2013年份為決策單元,投入產出指標見表1所示。
本次研究采用BC2模型,該模型為規模收益可變模型(VRS)。
具體形式如下:

式中θ為該決策單元DMU的有效值;ξ是非阿基米德無窮小,一般取ξ=10-6;A=(a1,a2,…,as,ap)T為投入冗余,B=(b1,b2,…,bt,bq)T為產出不足。
將平涼市2004~2013近10年投入產出指標值代人DEA 模型,經DEAP—xp1 軟件選擇BC2模型(即VRS)運算,計算得出生態平涼可持續發展效率,經EXCLE匯總結果見表2。
依據表2的評價結果,可對研究年份可持續發展的投入產出狀況進行分析:
2004~2013年平均綜合效率值為0.989小于1。其中除2009、2010年,其他年份綜合效率值為1,評價結果為DEA有效,這表明這些年份投入要素均獲得了充分利用,即該決策單元DEA位于生產可能集的前沿面上,而且取得了最大產出效果,輸出相對投入而言已達到最大,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情況;2009、2010年評價結果0.924和0.967,綜合效率值均小于1,評價結果為DEA非有效,表明投入和產出的組合沒有達到最優,究其原因可能是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2004~2013年平均純技術效率值為1,總體效率純技術效率有效,說明各資源之間的配置組合均達到最優。但2009年純技術效率為0.996,綜合效率值小于1,評價結果為純技術效率非有效,說明2019年存在投入冗余或則產出不足,各資源之間的配置組合沒有達到最優。
2004~2013年純技術效率值均為1,而規模效率卻為0.990,說明通過調整投入仍可以獲得規模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規模報酬區間來看,除2009、2010年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其他年份處于規模報酬平穩區間,說明其產投比最大,達到最佳規模收益點。而2009、2010年適當擴大發展規模,產出仍會增加,但是2009年由于純技術效率無效,資源缺乏有效配置,而且DEA無效,出現了投入冗余,究其原因是由于經濟投入規模較大的同時忽略質量,導致發展效率低下。
經DEAP—xp1軟件分析,2009年產出指標等于目標值,投入指標建議改進值如表3所示。

表2 平涼市2004~2013年可持續發展DEA效率值

表3 2009年非DEA有效單元的改進
從表3可以看出,2009年投入指標都存在冗余現象,說明平涼在生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效率還很低。
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建立了生態平涼可持續發展的DEA評價模型,通過指標分析表明,發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結果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測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能夠為盡早實現生態平涼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生態平涼可持續發展應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政治、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通過提高科學技術、管理水平使經濟向可持續發展方向演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資源化、減量化,發展循環經濟,再利用,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