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梓
摘 要:在經濟領域中,中國和西方國家保持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英語媒體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推動國內市場的最有力武器;所以,英語媒體行業能夠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的現狀并深入的對其進行SWOT分析,從各種不同的研究視角分析英語媒體對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影響,并且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以及為我國英語媒體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SWOT分析;對策
隨著我國實力的迅速提升,中國早已不是近代百年積貧積弱的中國,在當前形勢下,跨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英語媒體面臨語言和文化障礙,一方面,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在漫長的進化與發展過程中,中英文有著自身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其在發音規則、詞匯結構、句子結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修辭方面,兩者雖然有著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差異。另一方面,語言不僅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1]。每個語言都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有著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準確掌握語義和靈活使用表達式需要對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英語是一個跨文化以及跨語言的交流方式,它是一種載體文化。與此同時,文化也是語言所依賴的土壤,隨著多元化的概念出現,中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內容和方法上將被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面對此情形,我們也應該更清楚了解跨文化傳播的現狀,針對現狀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對策,這對提升我國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能力有著重大的作用。
1 相關文獻
跨文化傳播是語言學習和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分享文化差異以及明確與學習者的差異。戴維德在了解外國人的想法基礎上,認真地學習語言對文化交際差異的認識[2]。鄧尼特等人指出了跨文化問題的重要性,并選擇跨文化交際主題進行討論,進而提高學習者對跨文化差異的認識。上述原則對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非常有用,英語媒體應該將它們作為跨文化的指導[3]。因此,跨文化是現代信息技術時代語言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積極開展合作互動學習,促進語言應用。加大對英語媒體行業的扶持,促進多元文化的有效培養。
2 我國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的SWOT分析
1)優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著巨大的壓力,比如:要有新思想和聽力技能等培訓,并通過英語媒體拓寬國際視野,這是英文新聞提供基本的受眾保護。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前來學習、研究、投資和運作。毫無疑問,英語媒體是團隊獲取日常和專業信息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和世界當前事件的必要途徑[4]。
2)劣勢。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不容易對其進行改變。眾所周知,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他們應該彼此融合。英語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目前,大多數中國英語作家都是講中文的記者,在英語或寫作時常常會運用使用中文和英文。中式英語意味著英語學習者受到母語思維的制約,下意識地使用中文規則進行直譯或硬英語,最終導致錯誤的英語形式,這違背英語語言和文化習慣。這些錯誤將削弱外國觀眾對新聞的理解,不利于我國英語媒體的快速發展。
3)機遇。目前,英語媒體在中國面臨的機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技術方面,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快的溝通速度,進而更廣泛地傳播中國英語媒體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第二,在哲學方面,全球化的發展為中國英語媒體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借鑒了其他國家英語媒體的跨文化交際經驗[5]。這為中國英語新聞的備份力量訓練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第三,溝通將為文化產業的畢業生創造更多的機會。
4)威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在促進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可的同時,文化沖突和文化誤解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中國英語媒體的跨文化是勢在必行的。溝通帶來了一些挑戰和障礙。具體來說,首先,中國英語媒體在跨文化交際中將面臨文化保護阻力。輿論產生的國際影響力不亞于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化,觀眾將攻擊其他國家的英語新聞內容。其次,中國英語媒體將面臨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文化差異決定了文化沖突的必然性。這不僅導致了不同國家英語媒體之間跨文化交際概念的差異,而且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也引發了各種文化沖突。
3 我國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建議
1)拓寬市場渠道。在政府的支持下,英語媒體應充分配置市場資源,突出商業智能,建立和完善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優質英語媒體,探索中國跨文化媒體產品的營銷模式。具有長遠的價值和現實意義。管理者應與學術界合作,并以產業經濟學的原則為出發點。通過詮釋行業規范,分析國內外成功案例,我們將開發一個受到全國觀眾和文化信仰的多元化新聞欄目。在行業準入方面,聘請高級外籍教師來指導新員工。要求從業者遵循明確的規章條例,依靠市場導向機制,提高中國媒體跨文化交際的戰斗力。
2)緊跟時代腳步。美國英語理論家尤金奈達將文化因素分為:物質、社會、宗教和語言。這四個因素可以在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中找到:物質因素是指獨特的食物、衣服和其他在英語中找不到的東西。例如:“發夾”和“旗袍”需要拼寫;社會因素是指歷史的隱含意義,如節日、色彩、建筑等;宗教因素是指真實性,善惡、美丑等識別尺度,如“參數”等抽象詞,更強調英語中的文化禁忌;語言因素是指特定的地理區域。該地區的語言、語調、流媒體收藏都是用“龍”和“小”方言等語言寫成的。英國記者應該肩負著促進中國質量文化的使命。作家必須具備扎實的修辭和文化人類學技能,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外國文化,并抓住機會將中國的聲音傳播到國外。
3)加強創新能力。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關注知識產權保護。獨立的版權專欄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并確保制作團隊的聲譽和財富。一方面,孔子學院等文化出口機構正逐步在海外扎根。對中國的外國知識不僅是歷史經典的英語,也是一種包容的,它是最新的中國現代文化;是國際人民的研究熱潮,中國文學、美學和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高度重視,中國運動員在各種國際比賽中獲得了無數獎項。這些努力為世界深入研究中國創造了條件。堅持輿論立場,提高媒體信譽,推出精致的英語新聞產品,是中外媒體跨文化交流的重點。高質量的英語媒體應充分分析其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接受非本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離不開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缥幕浑H指出了英語新聞報道的方向,并提出了高標準的專業實踐。與此同時,英國記者應該判斷形勢,勇于創新工作和科研方法,堅持優秀跨文化交際的理想、良知、責任、力量和魅力。
4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面對輿論力量和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我國進入了相對復雜的深水期,嚴重危害著我國的文化傳播,影響我國的政治穩定、經濟建設、文化發展和社會治理,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強我國英語媒體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促進經濟建設、維護民族團結。實現中國經濟的高度發展,需要掌握國際話語權、提升自身跨文化傳播能力,強化自身的文化底蘊、增進民族認同感、輸送資金技術人才等,充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娟.英語新聞網站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研究[J].新聞戰線,2017(18):51-52.
[2]高璐.跨文化視閾下的英語新聞傳播[J].新聞戰線,2017(06):50-51.
[3]劉玲.論我國英語媒體的文化身份構建[J].新聞戰線,2016(04):32-33.
[4]馬文婷.論我國英語媒體跨文化傳播能力建設[J].新聞戰線,2015(22):43-44.
[5]裴等華.媒體文化傳播與翻譯干擾[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