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
摘 要: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語法隱喻理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一種可以應用于教授英語抽象語篇的教學模式,并結合課本中的例句闡明了該教學模式。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2017級院級質量工程項目“基于語法隱喻理論的高級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LGC2017037);
廣東省哲學與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外語學科專項”(項目編號:GD15WZ14)。
1 緒論
英語書面語篇的兩大特征是句子結構復雜性和抽象性。這兩種特征都會給讀者閱讀英語文本造成認知負擔,增加理解時長。但如果我們對結構復雜的句子進行結構分析,抽絲剝繭,理清主從句及其它附屬成分,理解結構復雜的句子并不困難。但如果某書面語篇高度抽象,包含大量的抽象名詞,那么通過傳統的句子結構分析法顯然是無法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這樣的抽象語篇的。因此,本文旨在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探究一種可以有效教授英語抽象語篇的教學方法。
2 理論構架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英語語篇的抽象性主要來源于語法隱喻的使用(Halliday, 1985)。而語法隱喻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中主要有語義模式和分層模式兩種理論模式。語法隱喻的語義模式將語法隱喻定義為基本語義范疇語義耦合而產生的語法結構(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但由于語義模式主要聚焦于抽象且尚未完全成熟的語義層,所以該模式并不適用于啟發英語教學法。因此,本文將采用語法隱喻的分層模式,將語法隱喻看成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交錯耦合所產生的表達式(Halliday, 1985)。由于語法隱喻分層模式的定義涉及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兩個概念,我們有必要向學生簡要介紹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分層系統。
3 分層系統及實現關系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多維度性,包括結構維度、系統維度、分層維度、實現維度和元功能維度(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20)。從分層維度來看,語言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具有多層次的符號系統(Fang, and et al 2008:285)。而語言符號系統的不同層次之間是一種上一層次由下一層次所實現的關系,即語境層由語義層實現,語義層由詞匯語法層實現,詞匯語法層又分別由音系層/語音層實現。其中,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語義層是由詞匯語法層實現的。這一點我們可以用非常鮮活的例子讓學生理解。比如,我們無論是在寫英語還是說英語時,都必須先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想法,然后再在大腦中收集相應的詞匯語法來表達。因此,語義層是由詞匯語法層來實現的這一點并不難理解。但學生還需要知道,語義層上的某一語義單位可以由詞匯語法層上的多個語法單位實現。比如,根據韓禮德和麥西森教授的概念基(1999:58),“這輛汽車的剎車失靈了”是語義層上一個完整的“言辭”結構(figure),因為這句話包括了過程“失靈了”和過程參與者“汽車剎車”。通常情況下,這個“言辭”結構由詞匯語法層上的小句“The car brake didnt work”實現。這種通常的識解方式被稱為一致式或非隱喻式。但該“言辭”結構還可以被詞匯語法層上的名詞詞組“brake failure”所實現。這種實現方式被稱為隱喻式,該名詞詞組也被認為是隱喻表達式。下表簡要闡明了語義單位和詞匯語法單位的隱喻和非隱喻實現關系(實線代表非隱喻實現方式,虛線代表隱喻實現方式)。
由上表可知,語法隱喻實例是用低級階的詞匯語法單位來實現本應該用高級階的詞匯語法單位來識解的語義單位。比如,小句和詞組或短語可以用來隱喻性地識解言辭列,而詞組或短語又可以用來隱喻性地識解言辭。因此,隱喻表達式通常會因為詞匯語法功能的需要壓縮或者遺失部分信息,導致其本身抽象甚至晦澀難懂。
4 實際應用
本文將從語法隱喻理論入手,對《高級英語》精讀5中的一個句子進行解讀。該句涉及到名詞詞組識解言辭結構的情況。
“I dont remember the exact location, but a study of the map convinces me that it was probably New Hope”是精讀5第8單元首段的一個句子。該句結構和詞匯都很簡單,唯一的難點就是后句話的主語“a study of the map”的理解問題。筆者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讓學生翻譯這句話,看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后句話主語的意義。但絕大部分學生都機械地將“a study of the map”翻譯成了“地圖的研究”。這樣的譯文顯然不符合漢語習慣。因此,我們可以從語法隱喻理論入手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
首先,我們可以告訴學生,當機械地直譯某一名詞詞組不恰當時,可以假定該詞組為語法隱喻式,也就是說,假定該名詞詞組并不識解語義層的成分(element),而是識解“言辭”結構或者“言辭列”。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假定該詞組隱喻性地識解“言辭”結構。而“言辭”結構又通常包括參與者、過程和相關環境成分。所以根據名詞詞組的結構,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名詞“study”識解過程意義,而“map”識解的是“言辭”結構的參與者之一。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這個“言辭”結構的部分構局(configuration)是“仔細查看地圖”(study the map)。但顯然這個“言辭”結構還缺乏一個主要的參與者去推動過程的發生。根據語境,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參與者是前一句話的主語“I”。所以,整個名詞詞組“a study of the map”識解的是“I study the map”的“言辭”結構。
當后句話的主語“a study of the map”隱喻性地識解“言辭”結構時,整個小句通常是隱喻性地識解高一級階的“言辭列”。而言辭列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處于主從關系或并列關系的小句通過擴充或投射組織起來的語義單位(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50)。所以后一個小句的剩余部分“convinces me that it was probably New Hope”也識解一個“言辭”結構,通過上下文,可得這部分識解的是“I am convinced that it was probably New Hope”的“言辭”結構。此外,通過邏輯意義判斷,這兩個“言辭”結構傾向于主從關系(hypotactic),“I study the map”為從句,而“I am convinced that it was probably New Hope”為主句,并且這兩個小句是主從增強關系中的肯定條件關系“Ifα,β”。因此,后一個小句隱喻性地識解“If I study the map, I am convinced that it was probably New Hope”的言辭列。當我們把隱喻小句識解的語義單位弄清楚后,理解這樣的隱喻小句顯然就簡單了。
5 結論
本文從英語抽象語篇的特征入手,以語法隱喻理論的分層模式為理論基礎,探究了一套可以專門用于解析抽象語篇的教學手法,并用具體的例子闡明了該教學手法的實際應用步驟。
參考文獻
[1]Jing, F., Song Z.W., Wu,C.Z. (2008) What may be Hidden behind a Translators Choices Nina Norgaard (e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Use. Odense Working Papers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vol.29:285-286
[2]Halliday, M.A.K. 1985.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3]Halliday, M.A.K. & Mattthesieen, C.M.I.M.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 Continuum.
[4]Halliday, M.A.K. & Mattthesieen, C.M.I.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n. London: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