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摘 要:影視文化是一種普適的大眾審美文化,其體現了一種人類精神活動的品質,這種被冠以藝術之名的特殊的文化形式下形成的影視文本與真實生活是不同的。前者為藝術真實,而現實則為生活真實。當然,作為人類的審美活動,它與生活真實則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審美活動是一種基于客觀物質與客觀存在的一種表現人類思想與情感的精神審美活動,它包含了人類的思想傾向,因此,它的表現形式常常又超脫了客觀物質世界的限制,使他自身呈現出的是一種多樣多彩的姿態。本文主要通過對部分影視作品的分析和解讀來探討影視作品中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
關鍵詞:影視作品;藝術真實;生活真實
1 藝術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
藝術是介于認識和實踐之間的活動,藝術作品是由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的反應,藝術真實必然是建立在客觀事物和人們的感情傾向的基礎上,而這種純客觀的事物便是生活真實。人們的意識通過對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的不基礎認識,再通過自己對原有物質的記憶和認識表現出來,其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便會含有人類自身的主觀成分,這邊是藝術真實,這種藝術真實其實就是生活真實中的一種精神性的體現。藝術真實所要表達的任何思想、感情都必須來源于生活真實。吳冠中曾經寫道:“盡管西方抽象派派系繁多,無論想表現空間構成或時間速度,不管是半抽象、全抽象或自稱是純理的、絕對的抽象……正如誰也不可能提著自己的頭發拖離地面而去”。即使是抽象派的創作依然是離不開真實生活的。
影視作品同樣也是如此,他們或是取材于現實社會、現實世界,亦或是受到客觀世界的某些啟發,再經過文本作者的提煉升華和影視劇作者的呈現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從現實影響的程度來分,影視作品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客觀事實形成的敘事性文本,第二種是依據當下社會存在的某種現象或是某種需要形成的虛構性影視。
2 基于客觀事實形成的敘事性文本
基于客觀事實形成的敘事性文本是比較直觀的,更多的依據客觀事實想成的。這類影視作品是一種如實的、直接的、形象的反映了客觀社會的或客觀事實,與虛擬文本不同,他是基于對真人真事的刻畫上也讓了解事實或是以事實本身的影響力來涵蓋現實。例如《康熙王朝》,它以清朝康熙年間的歷史事實為背景,表現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一生的文治武功為主線形成的一部歷史大作,清晰的還原了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功績。如《大禹》、《長征》、《任長霞》等等,這類基于真人真事的作品大多都是表現生活中的先進人物或是影響很大的歷史事件,在表述事實的同時還強調其典型意義。這類影視作品對生活真實的加工相對較少,它所追求的是盡量忽視影視創作主體對文本的影響,以較高程度的客觀化表變現對事實的尊重。
依據當下社會存在的某種現象或是某種需要形成的虛構性影視。
在當下出現的影視作品中除了依據傳統,基于客觀事實形成的敘事性文本范式,更多的還有虛構性的敘事文本,例如《甄嬛傳》、《阿Q正傳》等,這類文本依據當代大眾審美文化的需要塑造的一群生活典范或是精神希冀。這類影視作品更加貼近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貼近百姓審美,例如《阿q正傳》,魯迅集以當時社會民眾的普遍愚昧性為特點,總體集中在阿q一人身上,刻畫的是一個典型性人物,表現出了作者對一個時代的反思。“一件事物如果能夠完全表現出該事物的觀念來,他就是美的”。虛構文本的影視作品依然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也離不開生活真實。
藝術作品的真實實現生活真實存在的物質反應,影視作品中所使用的基礎材料都來自于客觀物質世界的物資,這些來自于生活真實的形象經過綜合、變形、夸張而形成新的影視作品。“畫家要成功的描繪一種女性美,只能以他至少在一個活人身上曾經愛過的那種美作為典型”。影視作品的藝術真實不僅僅是來源于他反應的每個具體的人或是某件具體的事,也是來自于整個社會。
3 藝術真實是生活真實的升華
藝術真實是以真實生活為源泉的,但并不意味著藝術真實便是純客觀的對生活真實進行記錄,它是在生活真實基礎上的一種升華,影視作品來源于生活實際也超越實際,只有將生活實際進行創造性的升華才能使現實在影視作品中得到創造性的再現,也才能讓藝術作品能稱之為“藝術”。高爾基說:“我們的藝術應該站的比現實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它升華到現實之上。”影視作品所凸顯的是典型化的東西,是從生活現實的諸多方面提煉出來的精粹,文本創作最終的影視作品的形成都是藝術家們再生活真實基礎上的篩選、加工之后形成的藝術作品。
影視作品中的藝術真實絕不等于生活真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不可能與影視作品所要表達的意象完全相同,影視文本作家與影視劇作家們在進行影視創作中都必須對客觀的生活物象進行必要的改造。比如《西游記》,原型是以大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經過一代代的改編,最后一影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成了一部神話劇,劇中各種妖魔鬼怪作祟,孫悟空法力無邊,西行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取得真經,功德圓滿。事項,如果簡簡單單的就江蘇一個和尚去取經,相信人們并不會對它有多大興趣。比如以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文本拍攝的電影《阿Q正傳》,一部描寫晚晴至明國初年市民愚昧性的影視作品,他并沒有明確指向說的是誰,誰就是阿Q,然而這在讀者看來,多多少少都像是在刻畫自己,也不得不讓人深刻反思。只有當影視作品能從側面反映出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們的某種愿望,它才能真正的上升成為藝術真實。“不參水的真實是不存在的,誰也不能認為自己是一面完美無缺的鏡子,每個人都有一種思想傾向,想描寫絕對的真實,是一種不能實現任何的妄想。”
4 影視創作中藝術真實與生活術真實的辯證統一
誠然,藝術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同時有再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得到升華,總的來說,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其實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活真實以藝術真實的基礎,二藝術真實則是為了更加真實的體現生活真實,周來祥在談到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這一論題時談到:“藝術傳達和藝術想象、藝術構思是辯證統一。藝術想象所創造的典型形象,沒有藝術傳達使之定型和客觀化,就沒有具體的藝術作品。只有把主觀的‘心象,通過藝術傳達,轉化為客觀的‘物象,才能成為工人關照的客觀的審美對象。”在影視創作中,我們既要關注生活真實同時也要重視藝術真實,創作需要在客觀物質世界材料的基礎上,我們更需要“以感知為基礎,以想象為手段,以情感為生命(動力),以思索(理智)為靈魂”。在《西游記》中,我們能看到唐僧意志堅定,至死不渝,孫悟空飛天遁地,無所不能;在《三國演義》中我們能看到關公溫酒斬華雄和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所有的影視作品都離不開藝術的升華,沒有高超的藝術構思是萬不能出現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因此,不管是在影視創作,還是在藝術創作中,我們都必須要避免唯心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影響,主觀的唯心主義是不修邊幅的,而自然主義則讓儀式失去了應有的生命,二者皆是不可取的。
5 結語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內容是感情與理性,本質與現象,個別與一般,情感與理智,規律與目的,必然與自由直接統一的具體意識”。藝術真實是一種主觀化的生活真實,在影視文化中更是如此,藝術真實基于生活真實,生活真實在藝術真實下得到了升華,二者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周來祥.文藝美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陳桂山.藝術真實輪[M].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1984.
[4]杜書瀛.論藝術的特征[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