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而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文章主要介紹了鄉村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的內涵、建設鄉村文化的要求及對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議
鄉村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當中的重要一極,鄉村的建設是實現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針對我國鄉村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建設的內容之一,鄉村文化的振興對于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1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它為人民群眾提供堅定的思想保障。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于鄉村振興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農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小康不僅僅包含著經濟和物質層面的內容,僅僅在物質上脫貧致富的小康是不完全的小康。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還需要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提高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1]。當下,我國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還落后于經濟建設,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就是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充實農民的精神世界,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從而在使農民的精神更加強大,使農村在精神文化層面奔小康。
其次,鄉村文化的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是鄉村衰落的重要體現。同時,鄉村文化的衰落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傳統的鄉村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農民的文化生活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只有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為廣大農民營造出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環境,農民的精神面貌才會煥然一新,鄉村文化才能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向。先進的鄉村文化對人的導向作用才能夠發揮出來,農村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才能重塑社會主義新農村。
最后,鄉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2]。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是廣大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實的提高。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有助于在鄉村為廣大農民營造出良好的文化生活環境,使農民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實,滿足了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通過鄉村文化建設,重塑文明的鄉風,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對于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鄉村文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之一。
2 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涵與要求
2.1 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
一方面,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要求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農民是鄉村文化生活的主體,鄉村文化建設必須為農民的文化生活服務,滿足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要求,創作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生產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舉辦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營造能夠充實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要求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是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就是要在文化建設中維護農民的文化創造權利,發揮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廣大農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親身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
2.2 重視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
所謂的鄉村文化主要指的是在農村土地上廣大農民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鄉村文化的形態包含了物資和精神兩個層面[3]。在現代化的建設中,我國的鄉村出現了嚴重的衰退,農村傳統文化的弱化和衰退也相伴而生。為了實現鄉村在文化層面上的振興就必須堅強鄉村的文化建設,在文化建設中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農村的傳統文化是歷代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體現農村歷史面貌的精神成果。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是廣大農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維系農村生活的共同紐帶。傳統的戲劇、民俗、節日以及手工藝等是農村傳統文化的代表,建設鄉村文化就必須保護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不但使農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還找到了鄉村傳統和現代進行聯系的載體,避免鄉村的文化建設出現斷層。鄉村文化振興不是將以前的全部推倒破壞,而是在去偽存真的基礎上繼承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剔除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然后結合農村建設的新需要進行文化的創新。
2.3 推動新農村文化
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求不斷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農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素質是新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使農民群眾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農民群眾摒棄落后腐朽的生活習慣,不斷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講文明、樹新風,使農村形成新的文化面貌。
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求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3]。長期以來,封建、迷信等落后的傳統觀念和文化是影響廣大農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這些落后腐朽的傳統文化影響到了鄉村文化的振興,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就必須通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淘汰這些落后的傳統文化,讓農民群眾在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的熏陶之下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觀念,掌握和運用科學技術。在科學文化的影響下,在思想上變得更加開明、開放,轉變保守及落后的思想觀念。
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求不斷創新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4]。在健康的文化生活內容的引導下,根據農村的實際條件創造豐富的文化活動,創辦唱戲班、合唱團以及書法會等活動團體。以各種文化活動團體為支撐,組織形式各異的文化活動,使得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3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3.1 辦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
農民講習所是中國共產黨對于農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在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黨在歷史上的經驗,將農民講習所運用到改造農民的精神世界,塑造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促進農村的文化建設上來。辦好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應該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加強農民講習所的日常管理。農民講習所是對農民群眾進行教育的重要途徑,科學的管理對于發揮講習所的作用,辦好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建立固定課堂,集中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鄉鎮文化站、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村級文化活動室、閑置校舍以及黨校等各種活動場所,在重大節假日組織農民群眾進行集中講學。另外,農民講習所的辦學還應該結合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采取靈活的辦學方式,進行流動講習。在農民群眾工作繁忙的時段,很難組織起集中講學,因此應該將課堂搬到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場所,深入到生產的第一線進行辦學。
二是更新農民講習所的辦學內容。內容的更新是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點,為了使農民群眾能夠更好地接受新的農村文化,農民講習所在辦學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內容的更新換代,不斷推動講習所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辦學的過程中農民講習所應該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精神追求傳遞給廣大的農民群眾。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知識傳授給廣大的農民群眾。
三是組建一支高素質的講習和管理隊伍。農民講習所的管理和建設最終需要靠人來落實,辦好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的支撐。在人才的來源上可以從黨校、文化部門、農業科技部門等相關部門中挑選優秀的人才;在人員的配置上,規模要適度,門類的配備要齊全,人員的結構要合理;在聘任方式上可以長期和短期結合,專職和兼職兼具,通過合理地使用聘任方式不斷開拓人才的來源。
3.2 保護優秀農村文化遺產
優秀的農村文化遺產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財富,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起到充實鄉村文化內容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古村落、文物古跡、古建筑、古鎮、農業遺跡以及民族村寨等物質層面的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是鄉村重要的文化資源,不僅擁有文化方面的價值,兼而具備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民風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精神層面的文化遺產保護。保護農村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保護農村文化遺產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將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規劃當中,站在全局的高度開展保護工作,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3]。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避免出現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破壞農村文化遺產的現象出現。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編寫農村的文化遺產資源名錄,將其分布狀況、保護現狀以及生存環境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確定保護制度。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將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保證新農村建設規范不會與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相沖突。
二是加快立法的步伐,將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到法律當中,建立起完善的農村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還停留在一個較為宏觀的層面上,在相關法律細則的建設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由于農村文化遺產種類繁多,而且在區域上的差別很大,因此宏觀的法律在實施的時候適用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農村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上進行細化,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出臺適用性更強的法律法規才能為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例如,針對一些古村落和古村鎮在經濟開發和新農村建設中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就有必要加快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立法,使得在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將歷史街區和建筑保護起來,避免出現人為的破壞和過度的開發。以法律來約束相關的破壞行為,為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上的支撐。
3.3 重塑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
在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重新塑造能夠體現新的時代特征的鄉村文化是應有之義。之所以要重塑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是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農村的生活面貌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出現了新的轉變,許多傳統的鄉村文化已經難以適應鄉村的新發展,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落后的、陳腐的文化和習俗已經被淡化和遺忘,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出現了空缺,而能夠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正是填補空缺的最佳選擇。在塑造新的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吸收傳統民俗文化之中的精華,為傳統的鄉村文化注入現代化的元素,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創新。
重塑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要注意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1]。在進入新時代后,農民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精神和文化需求也產生了新的特點。在構建新的鄉村文化過程中,要體現出時代的新特點,貼近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使新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提高。重塑新鄉村文化必須深入到農村,了解農民群眾在精神文化上真正的需求,領悟農村文化生活的新變化,把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脈搏,大膽探索新內容,不斷開創新形式,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使農民群眾能夠在思想上接受新的鄉村文化的熏陶。
重塑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要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打造鄉村文化傳播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深刻地改變了農民的生產,還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時代鄉村文化的重塑必須依托于完善的文化傳播體系,構建新的鄉村文化體系必須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要繼續發揮電視、報紙、書刊等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進行鄉村文化傳播,使得廣大農民群眾能夠通過傳統的渠道接觸到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接受新的鄉村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還要借助于互聯網和新媒體擴大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的傳播途徑[4]。隨著“村網通”、“村村通”等工程的全面鋪開,農村與外界溝連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新的科技產品已經走進了很多農村家庭當中,并且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成為了農民群眾獲取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新的鄉村文化不僅可以充實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減少腐朽文化帶來的影響。因此,通過將傳統的和現代的文化傳播手段結合起來,打造立體的鄉村文化傳播體系,可以推動重塑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的進程。
3.4 因地制宜種好自家“文化田”
我國的農村地域遼闊,農民的數量多,并且不同的地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必須結合本地區的特點,不斷挖掘獨具地域特征的文化資源。由于其更能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加符合當地的文化傳統,因此也更加容易被當地的農民群眾所接受。在振興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根據本地的文化特色,結合本地的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種好自家“文化田”,不僅能夠有效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還能使我國的鄉村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保持鄉村文化的多樣性。一方面,要利用當地的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讓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另一方面,鼓勵當地的農民群眾根據自身的實際組建文化活動團體,組織各種文化比賽,改變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單調的現狀。另外,還可以打造農村文化產業,塑造農村文化品牌,在充實農民群眾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時,還能夠拓寬農村的經濟發展出路,創造經濟效益,實現鄉村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雙贏的局面。
4 小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重視鄉村文化建設,賦予農村特色文化新靈魂。塑造能夠體現新時代特點的鄉村文化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需要各級政府牽頭進行全局的規劃,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更加需要農民群眾全面支持,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主人翁精神,主動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親自打造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親身享受鄉村文化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熙.如何守護鄉村文化根脈[J].人民論壇,2018(14):132-133.
[2]王鵬.農村社區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淄博市張店區為個案[M],山東,山東理工大學,2012年
[3]劉睿,王越.振興鄉村文化探析[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8(3):73-82.
[4]車傳和,劉珊珊.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初探[J].科教文匯,2017(28):183-185.
作者簡介
彭萍莉(1968-),女,畢業于西北大學外語系。現任陜西省商洛市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理事、陜西省科學信息學會理事。多年來致力于基層圖書館事業發展,深入研究業務知識,多篇論文發表于國內專業期刊或收錄入專業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