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珩,馬海莉,李秋進,蘇品璨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云南 昆明 650106)
案例1 男,45歲,小學文化,職業:農民,獻血形式為互助獻血,愛人同往獻血車,并一起參加獻血,當天該點采集人數34人。征詢無特殊,查:血壓:126/82mmHg,心率:91次/min;心肺:未聞及異常;腹部觸診:(-);乙肝表面抗原(-),丙氨酸轉氨酶:34U/L,血型:B,血色素:合格。
獻血時間4min,獻血量:300mL,拔針后獻血者獻血結束后出現出汗,不能離開采血椅站立,訴:“手臂在不斷變粗,腳僵硬,不能起立”。查:面色如常,額頭流汗,四肢肌肉張力正常,意識清楚,血壓:121/81mmHg,心率:90次/min,呼吸:26次/min,呼吸深快,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心肺未聞及異常,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神經系統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扶獻血者站立時,膝蓋不能彎曲。
個人史:一向健康,無癲癇、精神病史。家族史:無家族精神病史。診斷:1.過度換氣綜合癥;2.癔癥軀體性障礙[1]。診斷依據:1.獻血者為互助獻血,非主動獻血;2.獻血者由于文化程度較低,關于無償獻血所得信息較少;3.在獻血前,獻血者曾與其愛人因獻與不獻發生過爭執;4.工作人員未在足夠了解獻血者情況下為獻血者講解無償獻血相關知識。
處理:1.扶獻血者躺于檢查床,保持腳高頭低位;2.安撫獻血者,告訴他一切很好,是由于過度緊張導致;3.給予口含方糖,紙袋罩住口鼻呼吸,告知這樣做了以后馬上就會好。5min后,獻血者緩解,并能如常行走,呼吸頻率正常。
案例分析:①該獻血者為互助獻血,獻血意愿并不強烈。②該獻血者與其妻同往獻血,其妻獻完后曾斥責其害怕獻血,采血護士也提示其“自己家人用血都不獻要不得。”③該獻血者文化程度較低,獻血知識接受度不高,工作人員為給與相應通俗易懂的解釋。④在必須獻血以達到救治家人和本人對獻血不了解的不愿意獻血的心理沖突過程中,誘發了癔癥性軀體障礙。
案例2 女,19歲,本科文化,職業:學生,學校組織團體獻血,同宿舍同學一起前往,獻血地點:校內獻血車,當天采集人數150人。征詢無特殊,查:血壓:110/72mmHg,心率:87次/min,呼吸:16次/min;心肺:未聞及異常;腹部觸診:(-);乙肝表面抗原(-),丙氨酸轉氨酶:10U/L,血型:O,血色素:合格。
獻血時間6min,獻血量:200mL,獻血至150mL時,出現穿刺側手指成爪樣,訴:“無其他不適,要求完成獻血。”查:面色如常,穿刺側手指肌肉張力增高,意識清楚,血壓:109/70mmHg,心率:90次 /min,呼吸:20次/min,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心肺未聞及異常,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神經系統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個人史:一向健康,無癲癇、精神病史。家族史:無家族精神病史。診斷:癔癥軀體性障礙[1]。診斷依據:1.獻血者流速較慢,與其同時獻血的同學已經結束獻血,其仍未完成,雖工作人員已經進行安慰,但其圍觀同學曾有取笑的言語。2.該同學為首次獻血,年紀較輕,心理較脆弱,緊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處理:1.給予頭低腳高位;2.口服了一粒方糖;3.明確告知這是正常現象,是因為心理緊張造成的癔癥,醫生數到七手指就會恢復正常;4.醫生數到七后,獻血者手指立即恢復正常。
案例分析:①該獻血者與同學一同參加團體獻血,在獻血過程中表現的主動獻血意愿強烈。②由于流速過慢,同時參加獻血的同學已經結束獻血,并在旁圍觀該獻血者,導致劇烈心理沖突。③該獻血者因較年輕,接受度較高,在治療過程中以語言暗示的方法很快恢復[2]。
案例3 女,23歲,大專文化,職業:護士,獻血形式為團體獻血,與同事一起參加獻血,當天該點采集人數40人。征詢無特殊,查:血壓:123/80mmHg,心率:86次/min;心肺:未聞及異常;腹部觸診:(-);乙肝表面抗原(-),丙氨酸轉氨酶:20U/L,血型:B,血色素:合格。
獻血時間3min,獻血量:200mL,過程順利,采集結束后,獻血者在休息區訴:“口周麻木,太陽穴兩側疼痛”。查:穿刺側前臂顫抖,面色如常,四肢肌肉張力正常,意識清楚,血壓:120/91mmHg,心率:103次/min,呼吸:20次/min,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心肺未聞及異常,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神經系統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個人史:一向健康,無癲癇、精神病史。家族史:無家族精神病史。診斷:癔癥軀體性障礙[1]。診斷依據:1.獻血者單位組織獻血,經詢問獻血前獻血者獻血意愿并不強。
處理:1.扶獻血者躺于檢查床,保持腳高頭低位;2.安撫獻血者,告訴他一切很好,是由于過度緊張導致,但獻血者無緩解跡象;3.給予維生素B6 10mg口服為安慰劑,并告知服用后可立即好轉;4.口服維生素B6 10min后,獻血者穿刺側前臂顫抖、口周麻木情況已緩解,但仍有太陽穴兩側疼痛,給予酚氨咖敏片1片,告知為鎮痛藥物,3h后回訪,訴已好轉無異常。
案例分析:①該獻血者為單位組織獻血,雖為醫務人員,因領域不同,對無償獻血知識了解不多,個人獻血意愿并不強,與案例一較為類似。②該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曾有同事圍觀。③因該獻血者有醫學背景,一開始用語言暗示效果并不明顯,在安慰劑作用下,獻血者才緩解了穿刺側前臂顫抖和口周麻木。太陽穴兩側疼痛在服用鎮痛藥物下得以緩解。
討 論 上述案例均發生在獻血中或獻血后的獻血場所,與獻血相關性極強,故可定義為獻血相關癔癥。依據《獻血不良反應分類指南WST551—2017》,可分類為D類:獻血相關其他不良反應。
癔癥又稱歇斯底里,是由于明顯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強烈的情緒體驗、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一組病癥。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變幻莫測。臨床表現一般可歸為兩大類,即精神障礙和軀體障礙。目前普遍認為性格特點是本病的發病條件,精神創傷是發病的誘因,體格檢查及相應的輔助檢查又無相應的器質性損害證據。該病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多以暗示治療和藥物對癥治療為主[3],見表1。

表1 3名獻血者的相關背景
在以上三個案例中我們發現,軀體障礙的發生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及獻血量的關系并不明顯,但獻血者普遍面臨了劇烈的心理沖突,這種心理沖突不僅發生在被動獻血的獻血者身上,也發生在了獻血熱情很高的獻血者身上,并伴有相應的軀體障礙或感覺障礙,故診斷為:癔癥軀體性障礙。特別注意的是三名獻血者均未發生低血壓,低心率情況,為鑒別診斷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提供了依據。
獻血相關癔癥的預防:在獻血的前、中、后加強對獻血者的護理。給獻血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采血環境,向獻血者介紹血液的生理知識,使其充分了解科學獻血無損健康,消除其顧慮和緊張心理[4]。
獻血相關癔癥的處理:現場工作人員對該不良反應應有充分的認識和明確的診斷,在處理過程中,我們的工作人員應第一時間告知獻血者導致該反應的原因,讓獻血者在意識層中重新認識引起疾病的潛意識里的矛盾沖突,一旦獻血者了解了該反應的心理歷程,認識到癥候的意義所在,癥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消失[5]。語言治療不敏感的獻血者往往需要安慰劑進行治療,在案例三中我們應用了安慰劑,效果是明顯的。同時,工作人員要有足夠專業的態度和信心來面對獻血者,如果現場工作人員不夠專業,慌亂,反而會強化獻血者對該反應的認識,治療過程將會產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