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孩子們玩具不多、作業不多、錢不多,可是朋友多。悶熱的暑假里,沒有什么比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下河游泳更痛快的。圖為1986年夏,在山東省濟寧市,一群小伙伴光屁股跳入微山湖。
每年的7月和8月,除了熱,你還能想到什么?沒錯,那就是暑假!一個長長的假期即將來臨。不過“暑假”的定義也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生幾乎沒有放假的意識,有了假期也是更多地投入到祖國建設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放假等于放飛和撒野,靠山爬山靠水下河才是暑假;新千年后,社會快速發展,新鮮事物讓人應接不暇,補習班、興趣班與暑假捆綁“銷售”;如今,激烈的競爭環境,讓更多孩子選擇了學習,暑假成了“充電”的好時機……在當下“90后”都說自己老的時代,暑假距你有多遠?其實暑假一直都在,就在每年的7月、8月。

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與國家建設實際密切結合,學生們踴躍投身國家建設之中。圖為1958年7月31日,上海市中學生利用暑假,在上鋼三廠的工地上進行義務勞動。

改革開放后,國家號召青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道德好、智能高、身體強的人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的。圖為1999年8月,北京海淀區的離休干部馬俊山,利用孩子放暑假教滑旱冰。

邁進新千年后,城市蓬勃發展,很多父母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選擇進城務工,暑假成了難得相見的機會。圖為2011年7 月1 3 日,小“候鳥”來到廣東澄海,與在這里打工的父母共度暑假,還帶來了熱鬧與童趣。

現如今,孩子們從出生就通過各種高科技產品接觸全世界,巨大的信息也讓競爭更激烈,暑假成了充電和學習的機會。圖為2019年7月16日,南京的孩子們走進博物館,隨身帶著電子講解設備,邊聽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