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不久前,美國宇航局(NASA)確定了兩項觀測太陽活動和空間天氣的新任務,主要目的之一是研究太陽如何影響地球附近的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通常是指距離地面30公里以上的空間環境。它時刻影響著該范圍的航天器和宇航員的安全。大多數普通人不了解空間天氣的重要性,但對于一些航天工程、通信導航的從業者來說,空間天氣預報就像吃飯用的筷子一樣不可或缺,這是因為經常出現由于空間天氣引發的衛星故障。比如,我國第一個科學衛星計劃就是因為惡劣的空間天氣,而損壞了關鍵部件——控制衛星姿態的CPU。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的一次行動也因為GPS信號受空間天氣影響,導致美軍直升機降落在塔利班的包圍圈里,直接引發美國在阿富汗戰爭的單次行動中的最大人員傷亡。
如何才能及時準確地預報空間天氣呢?這需要我們掌握空間環境的相關數據。
空間天氣主要受太陽爆發活動的影響。太陽爆發噴發出的部分物質傳播到地球后,與地球的保護罩磁層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空間天氣。因此,預報空間天氣需要掌握太陽爆發活動發生的時間,以及太陽爆發出的物質傳播到地球附近的速度和規模,還有磁層受影響的狀況。
只有掌握了這些數據,我們才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從容應對空間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說得更具體一點,我們需要3類數據:太陽表面及太陽附近的遙感觀測數據,地球上游太陽風等離子體的數據,地球磁層—電離層的局地觀測數據。
現階段,我國大量的空間天氣數據主要來源于美國的空間天氣衛星計劃。其中,太陽表面及附近的觀測來源于美國和歐洲太空局合作的SOHO衛星計劃,地球上游太陽風的數據來源于美國的ACE衛星計劃,磁層電離層的數據來源于一系列美國的衛星計劃。如果美國進行封鎖,我國的空間天氣預報將會失去原材料供應。這就相當于中興沒有了美國提供的芯片,無法正常生產。
值得警惕的是,在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之前,美國就在限制中國科研人員使用他們的空間天氣模型進行計算了。去美國訪問的相關從業人員在申請簽證時,都會被反復調查背景,很多科研人員因此錯過了參加空間天氣相關會議的時間。
為了避免進一步陷入困境,中國需要自主研發的空間天氣科學衛星,以提供觀測數據。因此,中國科學院及時立項了先進天基太陽觀測臺(ASO—S)、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計劃。ASO—S衛星能提供太陽表面及太陽附近的遙感觀測,SMILE能提供地球上游太陽風的數據以及少量磁層局地觀測數據。但僅有這兩個衛星計劃是不夠的,當下尤其需要補短板的,是對地球磁層—電離層的局地觀測數據。
今年,在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華為亮出了鎖在保險柜多年的“備胎”芯片。這種未雨綢繆、自力更生的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現在正是中國必須完善空間天氣預報衛星計劃的關鍵時刻,我們需要破釜沉舟的氣魄和行動力,盡早研發出中國自己的空間天氣科學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