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黃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


[摘要]目的:探討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對正畸學臨床教學效果的影響,為提高正畸學臨床教學質量提供依據和建議。方法:采用隨機分組設計的教學實驗,將口腔正畸科2017及2018屆研究生共30名,分為對照組15名和實驗組15名。對照組實施傳統的臨床病例教學模式,實驗組將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融入臨床病例教學。教學效果評估采用理論知識考核及臨床實踐能力考核、問卷調查(滿意度)方式進行。結果:實驗組實踐技能考核成績中病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方案制定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臨床檢查、資料收集部分成績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理論知識掌握方面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臨床思維培養、新進展了解掌握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激發學習興趣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臨床技能掌握滿意度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融入傳統正畸臨床教學能夠促進正畸研究生臨床教學,但其在臨床檢查及臨床技能掌握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數字化正畸;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臨床教學;問卷調查;臨床思維;實踐技能
[中圖分類號]G424.1?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8-6455(2019)08-0147-03
口腔正畸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復雜性和抽象性為研究生教學中帶來了一定困難。傳統的理論教學通過教師教授、多媒體課件等手段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傳統理論教學方式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學生的參與度較低,難以在診治具體病例中將知識融會貫通。近年來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2]、以病例為導向教學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3-4]、慕課(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 MOOC)[5]、微課[6]這些新型教學方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理論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它所具備的自由性、開放性的特點,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正畸理論知識[7-8]。但目前仍存在的問題是正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際操作結合度不佳,學生進入臨床后由于接觸病例有限,也較難將正畸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結合起來。如何提高正畸學的理論教學和臨床操作技術教學的結合度是正畸教學中的難點。隨著現代計算機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正畸平臺Ortholink優領平臺,其功能多樣、信息可長期保存,對研究生臨床教學有極大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分組設計,以西安交通大學口腔正畸科臨床醫學系2017及2018屆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共計30名,分為2組,每組15名。對照組即傳統臨床教學模式組,實驗組即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教學模式組。兩組年齡、性別及既往知識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臨床授課均由同一批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直接教授病例分析及診療方案,由高年資主治以上的教師指導病歷書寫、體格檢查等技能訓練,臨床教學時間一致,以保證對照組和實驗組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教學模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對頭顱定位側位片通過選取標志點,進行頭影測量及結果分析。通過9張照片:正面像、正面微笑像、側面像、口內正面咬合像、左咬合像、右咬合像、上牙弓像、下牙弓像、正面咬合向上45°像,進行面部照片分析。對患者模型進行標記及測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治療方案,在石膏模型上進行模擬排牙,了解矯治效果。
1.2.2 實驗組:在同一批教師指導下,學生使用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上傳患者的頭顱定位側位片,通過選取標志點,快速進行頭影測量分析且自動生成結果。上傳面像及口內像,進行面部照片分析。上傳口內掃描數據或郵寄硅橡膠印模由平臺轉化為3D模型進行3D模擬功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治療方案,并在3D模型上進行模擬排牙,了解矯治效果。
1.3 效果評估:待所有臨床教學內容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兩種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將問卷調查內容細分為五項指標:激發學習興趣、臨床思維培養、理論知識掌握、臨床技能掌握、新進展了解掌握,采用二級評分法(滿意和一般)進行滿意度評價。通過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實踐技能考核了解學生對臨床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理論知識考核主要包括正畸學的臨床基礎知識,總分100分。臨床實踐技能考核主要由臨床檢查資料收集、病例分析和治療方案制定三部分組成,其中臨床檢查資料收集20分,病例分析30分,治療方案制定50分,總分100分。考試列舉出具體病例,設立參考答案,每個答案的要點根據難易程度設立得分點,根據學生作答情況打分并匯總。
1.4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調查問卷及筆試和臨床實踐技能考核的各項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實驗組實踐技能考核成績中病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方案制定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臨床檢查、資料收集部分成績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教學模式滿意度比較:實驗組理論知識掌握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臨床思維培養、新進展了解掌握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激發學習興趣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臨床技能掌握滿意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口腔正畸學教學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通過臨床教師教授、學生在教師示教后實際操作等手段達到教學目的,但學生在其中的主動性較低。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教學模式可以在研究生學習正畸學之初,通過參照數字化平臺的分析報告與實物分析結果進行對比修正,在對比糾錯中不斷學習提高。數字化正畸平臺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頭顱側位片分析、曲面斷層片分析、面部測量分析、模型測量分析(包括擁擠度、Bolton指數、Wala嵴分析以及Spee曲線等)。病例分析報告在云端永久保存。數字化平臺的資料分析范圍覆蓋廣,且清晰直觀。學生在頭顱側位片、可自由旋轉的數字化模型上進行定點,即可進行測量分析。由于定點后位置不變,相對于手工測量可提高測量精度。
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使用3D數字化模型及治療方案3D模擬功能,數字化模型印模精度更高、對于口內情況的還原度更好[9],調動了研究生對于實踐操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3D數字模型上,學生可自主對患者牙齒模型進行模擬操作。例如試驗性排牙、拔牙等模擬操作。模擬動畫可保存導出。運用矯治對比功能,可以查看初始牙齒模型、矯治后牙齒效果、矯治效果對比等。正畸治療更加精準安全。研究生學習中充分利用3D模擬功能,可以直觀地觀察矯治過程、對比不同方案的矯治效果差異。
另外,數字化正畸平臺支持上傳錐形束CT(CBCT)數據,可進行三維數據的重建[10-11]。學生在模擬排牙時除了可觀察牙冠,也可觀察牙齒在移動、旋轉過程中牙根的位置及與基骨的相對關系,有了這些信息,在模擬設計中學生可根據設計牙根移動方案,實現控根,避免發生骨開窗開裂、牙根吸收、牙根不平行等并發癥[12-13]。研究生教育中可直觀地了解牙根的移動形式,從而更深刻理解正畸過程中存在的風險[14-15],這是傳統正畸和模型無法觀察到的。
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查閱相關專業文獻,熟悉和了解相關專業研究前沿和新動態,要充分考慮到病例分析討論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所以說,授課前的準備過程就是教師的自我學習的過程。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以討論互動的方式為主,師生的交流更加順暢,師生的關系也更加融洽,更有利于臨床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教學模式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可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在研究生教學中,數字化平臺儲存的豐富數據以及每個患者的縱向治療過程是十分直觀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系統了解學習正畸臨床治療過程。通過實際操作上傳資料,學生可了解正畸治療開始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理解收集各類臨床資料的目的。在研究生學習正畸學之初,可參照數字化平臺的分析報告與實物分析結果進行對比修正,在對比糾錯中不斷學習提高。在熟練掌握各種正畸測量分析方法后,使用數字化平臺進行分析,提高分析效率。
雖然Ortholink優領數字化正畸平臺具有諸多優勢,但不可否認平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首先,研究生若無法接觸模型實物,則可能對患者牙列具體形態、特征認識不足,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其次,關于頭顱側位片分析功能,若學生缺乏手工定點描繪頭顱側位片的經驗,則可能存在側位片定點精確度不足的問題[16]。但數字化正畸平臺功能豐富多樣、優勢明顯,各類信息保存便捷,對研究生臨床教學有極大意義。雖然存在一定不足,但可以預見,口腔正畸學臨床教學領域實現數字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莊璐,烏蘭其其格.PBL教學模式在口腔正畸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A5):360-361.
[2]李娟,宋曉佳,林軍.Typodont聯合PBL教學模式在口腔正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1):3-4.
[3]余芯樂,代海濤,呂錫旌,等.CBL教學方法在口腔正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下旬),2018,10(6):134-135,139.
[4]婁依婷,冷志勇,馮劍穎.CBL教學模式在口腔正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31(2):226-229.
[5]管麗敏,范建誼,王菲,等.慕課教學模式在口腔正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8,27(9):130-133.
[6]亓坤,侯玉霞,王爽,等.微課《錯牙合畸形的分類》在口腔正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4):716-718.
[7]喬虎,司新芹,李海振,等.多種教學法交替組合模式在正畸臨床醫生實踐培訓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979-981.
[8]張丹,劉歡葉,張揚,等.TBL-CBL-PBL多軌教學模式在口腔正畸學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31(2):57-58.
[9]朱榮.在基礎教學中3D數字模型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5(3):220.
[10]彭菊香,鄭之峻,梁穎,等.錐形束CT在成人骨性Ⅱ、Ⅲ類錯牙合治療中前牙內收牙根吸收的評價[J].臨床研究,2019,27(6):42-44.
[11]劉尚愚,馮云霞.三維數字化技術在口腔正畸學中的應用[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7,44(3):350-353.
[12]Sigmar Schnutenhaus,Michael Graf,Isabel Doering,et al.Reproducibility of CBCT image analysis: a clinical study on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errors in bon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J].Oral Radiology,2019,35(2):152-158.
[13]王錚.數字化影像技術在口腔正畸患者病情溝通和護理中的應用[J].天津醫學,2017,25(4):295-296.
[14]賈曉威,陳蕾,邵軍,等.應用Micro-CT研究矯治力對正畸牙齒移動及牙根吸收的影響[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8):454-458.
[15]牟曉,鄧鋒,胡輝,等.應用錐形束CT評價阻生尖牙正畸牽引前后牙槽骨的狀態[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3):459-461.
[16]劉建雙.兒童頭顱側位片定位X線攝影的體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1):85-86.
[收稿日期]2019-04-22
本文引用格式:王菲,黃倩倩,李海振,等.數字化正畸平臺在正畸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9,28(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