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博 沈友華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部分。由于人類有逐水而居的傳統,因此,城市濱水區一般也是城市的發源地,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內涵、市民精神、社會審美與意識形態等等。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城市擴張與城市更新進入高潮,各大城市均掀起了濱水區開發與重建的熱潮,1998年城市房地產市場化改革以后,濱水空間更加成為政府經營城市的寶貴資源,然而,人們過度致力于城市物質環境的建設和經濟效益的提升,自然環境的保護、用地功能的協調、公共設施的完善等受到了忽視,如何平衡公共與私人利益是濱水空間開發的主要難題。
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地,是一座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交匯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獨具特色的三江口地區,三江口是寧波港的起源,是寧波城市象征景觀。黨的十八大以來,寧波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把扮靚三江六岸、還江和岸于民作為城市建設、環境治理、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持續推進三江六岸品質和功能的提升,接連開展了核心濱水區城市設計、百里文化長廊等規劃建設,有序推進灣頭、甬江北岸、鄞奉片區、長豐片區等沿江重要地段的開發建設。2018年5月,寧波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寧波市三江六岸開發建設2018年工作要點》,按照“市民之江、城市之脈”的三江六岸功能定位,致力打造美麗、通達而富有活力的三江六岸。本文對以寧波的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匯口三江口為主的濱水空間的使用狀況進行研究,摸清濱水空間游憩人群的行為模式和基本規律,總結市民游憩出行特征和偏好差異,探討影響市民游憩需求、偏好和滿意需求的因素,從而提出與居民游憩需求及偏好特征相適應的城市濱水空間提升對策,有效改善城市濱水空間環境,增強城市濱水地帶的活力和吸引力,進而實現濱水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性可持續發展,為寧波市打造一流城市品質做出貢獻。



根據郭磊(2009)在《城市濱水空間研究——以廈門和青島為例》一文中的分類,城市濱水空間依據自身的特點被分為了點狀、線狀及面狀三種類型。寧波市城市濱水空間主要集中于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沿岸及三江交匯之處,是典型的線狀濱水空間。
(一)從濱水空間交通角度分析
濱水空間的交通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連接城市與濱水空間的交通,如地鐵、公交、私家車等;二是濱水空間內部的交通,包括步行道、單車道等。前者對于濱水空間來說是為了吸引人們前往城市濱水空間,后者則是為了將人們留在城市濱水空間。本研究通過對隨機發放、當場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
由表1可知,選擇步行的人通常離濱江區域較近,平均可在20分鐘以內抵達。針對步行騎車等仍用時較長的現象,猜想是由于鍛煉需要;距離較遠的人更傾向于乘坐地鐵,平均花費20~40分鐘。用時超長的只占極少數部分,說明距離遠近是影響人們選擇是否前往濱水空間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前,寧波市城市濱水空間的交通體系有待完善。有一些地區的濱水空間在離居民路程不到10分鐘的地方,有一些居民得坐地鐵、公交或者自駕才能來到濱水空間活動。停車位置缺乏,很多人為了停車把車開進濱水空間附近的小區,給小區居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此外,也有很多人希望增加自行車專用道和自行車租賃停放點,方便在濱水空間內部移動時有更多的選擇。要建設一個便民、親民的濱水空間,在完善交通網絡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停車問題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二)從濱水空間公共設施角度分析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寧波市城市濱水空間公共設施方面存在較多不足。第一,除飲水點數量少、廁所數量少等常見問題之外,有不少受訪者反映休息座椅較少,且多為大臺階或者大石塊,質地堅硬,冬涼夏熱,舒適度較差,有的座椅積滿灰塵,清潔工作欠缺。很多座椅往往都是沿道路方向緊貼道路邊緣,離道路太近,過往的行人和坐在座位上休息、談話的人雙方互相干擾。第二,因寧波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特別是春秋季常見陰雨連綿,夏季經常有臺風影響而出現大的降水過程,而目前城市濱水空間中缺少此類可以為市民提供遮陰避雨的休息亭廊,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城市濱水空間對于市民的吸引力。第三,公共設施維修不及時。受訪者反映夜間燈光效果較差,江邊護欄有老化、損壞現象等,這些都會給前來休閑的市民帶來不便。
(三)從濱水空間文化功能角度分析
城市文化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城市人民期待、追求和努力去營造的美好愿望。城市濱水區域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等為一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而城市形象又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
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濱水空間文化休閑設施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市民在濱水空間活動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居民在濱水公園、小廣場等地只能進行休息、聊天和健身鍛煉等個體性行為與活動,缺乏具有人文氣息的更高層次的文化活動,特別是缺乏大型公共活動。城市濱水空間功能復合度有待提升。建議可以在濱水空間增加音樂館、美術館、文化展覽館等具有文化氣息的場所,滿足市民對于文化休閑的需求。
(四)從市民滿意度角度分析
滿意度調查是研究一項事物在公眾心目中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能直觀地從群眾口中了解到生存現狀,從而采取相應對策來提高滿意度,適應人群需求。在有關寧波濱水空間的滿意度調查中(見圖),絕大多數受訪者的意見偏向于一般以及比較好,可見濱水空間雖然有一些不足需要改進,但是在市民心中仍然有較高的滿意度。雖然滿意度較高,但很滿意所占比例卻不甚理想,這說明市民對于濱水空間有著更多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濱水空間改善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寧波市三江口(姚江兩岸)城市濱水空間景觀 攝影:任恬藝
城市的濱水空間具有陸地空間和水體空間兩方面的優勢,含有更加豐富的地域文化歷史內涵,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它的有效利用對于周圍環境設施建設的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擴大城市品牌形象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針對寧波市濱水空間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政府層面
第一,突出城市濱水空間的公共性。城市濱水空間是一個獨立的小生態系統,功能的多元化決定了這一系統的結構復雜化,因此需要進行整體的調整、控制、布局,包括濱水地區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生態景觀設計、人居生活設施建設和經濟效益發展等方面。城市政府對于城市的規劃與發展負有主要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城市的會客廳,政府部門在對城市濱水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堅持公共性和開放性,實現空間共享。寧波三江口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政府要引導濱水空間的功能轉型,重視公共屬性和公眾可達性,強調整體規劃理念,了解使用對象的活動特點,掌握其在濱水空間中活動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活動類型,對活動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再進行各種設施的人性化研究,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達到為民所建,為民所用的目的。
第二,提升城市濱水空間的文化功能。美國著名建筑學家伊利爾·沙里寧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蔽幕瘜θ说挠绊懯菨撘颇?,市民在休閑娛樂中,會更易于接受文化的熏陶,因此,一個城市的文化藝術空間建設對于提升城市文化氛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寧波市城市濱水空間的場景、設施配置、活動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美感和視覺享受。建議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適當增加一些文化配套設施,起到宣傳城市文化,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另外,以大型公共活動吸引市民的參與,通過舉辦活動,引導市民和前來旅游觀光者了解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歷史遺跡等,在觀賞風景的同時了解城市文化。
(二)居民層面
城市濱水空間提供了一個人與人交流的場所,它的活力來自于人的活動和交流來自于人與水的良性互動與和諧共生。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急劇膨脹,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成為現代城市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們對安靜、休閑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人們渴望能夠在居住的城市中實現這一追求,城市濱水空間因此承載了人們的這一希望。居民是城市濱水空間的使用者和維護者,要通過各種途徑積極表達利益訴求,參與到濱水空間的治理、建設與監督之中。只有居民產生了對城市依戀、熱愛之情與積極參與濱水空間治理的公共精神,城市濱水空間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才能接近于公正和符合公共利益,滿足居民對于良好的休閑生活的追求。

(三)社會組織層面
社會組織是居民之間橫向的連結,是社會資本的重要載體,在提供公共服務,促進城市濱水空間治理結構轉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大量的案例已說明單一依靠政府管理城市濱水空間模式有諸多問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城市濱水空間的合作治理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協同參與。社會力量主要包括企業、專業社會組織、媒體等,特別是社會組織既是公共服務的直接供給主體,又是各項資源的鏈接者。在濱水空間的治理中涉及到綠化、環境保護、公共文化等,專業社會組織提供規劃、建設、維護方面的專業咨詢和服務;志愿型社會組織提供人力資本;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媒體加強對城市濱水空間的關注,開拓居民參與的渠道。這些社會組織把獨立的居民個人組織起來,以集體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增強居民的參與感與主人翁精神。
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與治理不再是單一的政府行為,也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而是一個兼顧公共利益的集體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積極創造條件,統籌協調各主體力量,努力實現資源供給的均等化。對于社會力量來說,在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中參與城市濱水空間治理,可以提供建設性建議來影響政府對城市濱水空間治理的決策。對于居民來說,城市濱水空間治理關系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應積極嘗試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其治理過程中。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