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愛香 孫艷艷 張紅等
20世紀50年代以來,硅谷模式一直為眾多企業集群所效仿。然而,在21世紀初,歐洲和美國的市長們開始在市區專為企業家、初創企業、企業加速器和孵化器集群而劃定特定區域——城市創新區。建設創新區作為一種刺激城市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已經被證明是城市經濟現代化、由傳統工業生產模式向技術驅動型的服務模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成為目前全球城市規劃的一種趨勢。
當前,世界眾多城市和都市圈中已涌現出了一批創新區,并展現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很高的規劃水平。受22@BARCELONA模式(巴塞羅那老工業區發展成為創意區的歐洲范本)成功的啟發,2010年波士頓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官方的創新區“波士頓海濱創新區”,本著“工作、生活、娛樂”的宗旨,波士頓海濱創新區在幾近荒廢之后,依托其獨特優勢,著力打造出一個吸引企業家且富有發展潛力的社會環境,一躍成為目前波士頓發展最陜的地區,并成為知識經濟下城市改造項目的又一典范。

公共辦公區一角
波士頓創新區位于南波士頓海濱,曾是波士頓對外經濟活動的重要窗口。然而,20世紀50年代,隨著海上貿易不斷萎縮,海濱區千畝土地被荒廢,到處是有待開發的棕色地帶。1999年,波士頓重建局(BRA)制定了重建的總體規劃,開始規劃對該地區的大規模重建。2007年,歷時25年的波士頓道路基礎設施“大開挖”工程竣工,這個耗資146億美元的項目拆除了將海濱區與其他市區隔離開來的中央干道1-93州際高架橋,將這里與93號州際高速、洛根機場、馬薩諸塞州收費公路連接起來。
然而,海濱區發展的現實狀況卻仍不盡如人意。600萬平方英尺的空間,只有一半用于辦公,另外新建成的23.1萬平方英尺的計劃零售空間仍然閑置。2010年,托馬斯·梅尼諾開始了他連續五屆波士頓市長的任期,受22@模式成功的啟發,梅尼諾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宣布將重新重點發揮海濱區的潛力,使其成為一個新的創新區。他說,“我們應該把這幾千英畝土地發展成為工作者和創新工作的中心樞紐。我們將創新集群定義為綠色、生物技術、醫療保健、網絡開發,以及其他行業為一體的創新集群。在那里,我們將實驗替代性住房模式。我們將測試新的想法,為創業者和經濟聯合住房的研究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機會?!?/p>
之所以選擇海濱區作為波士頓創新區,主要是基于該地區的人力資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集群發展等因素的考慮。
(一)人力資源的優勢
2009年,波士頓重建發展局發布了互動地圖,詳細統計了波士頓的64.5萬人口。波士頓作為高校中心,吸引了很多學生,大批年輕人在這里定居。這里人口結構也由家族成員的大家庭向非家族成員家庭轉變,2008年,40%的家庭為單人家庭。而且,波士頓的受教育人口在全美30個大城市中排名第五。2008年,41.3%的成人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而西雅圖作為全美受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53.7%的成人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對城市和私營企業都極具吸引力,因為他們有望推動創新區內初創企業和其他新企業的發展。
(二)交通占盡海陸空優勢
選擇南波士頓海濱區作為創新區,部分原因也在于這里占盡海陸空交通優勢。地鐵運輸方面,馬薩諸塞灣運輸局地鐵(MBTA),有5條線穿過波士頓,其中銀線服務于創新區。從2011年創新區建立以來,銀線乘客數平日增長了7%,周六達到70%??者\方面,洛根國際機場位于波士頓東部,穿過南波士頓海濱區碼頭,MBTA地鐵銀線距離機場交通方便。水運方面,水上的士提供洛根國際機場和海濱站點的叫船服務,MBTA也有幾條波士頓港輪渡航線。公路方面,大開挖重建了高速路,改善了波士頓海濱區的機動運輸。
(三)產業集群具備潛力
雖然在創新區規劃之前,該地區被荒廢,到處是有待開發的棕色地帶,但是隨著海濱區酒店和餐廳的增多,這里也呈現出發展的早期跡象。鄰近地區的企業已經開始緩慢入駐這里,尤其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清潔技術企業。雖然缺乏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或企業集群,但是一個強大區域知識中心與良好基礎設施的結合為其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過去的50年里,波士頓已經由制造業轉向了專業化的服務經濟,打造了強大的金融服務產業、教育產業,以及生命科學產業集群。其中,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已形成規模,2009年全美生命科學產業中位居前列。這都表明海濱區具備發展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區的潛力。
波士頓創新區的建設主體確定為“工作、生活、娛樂”,旨在打造一個集創業工作、居家生活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社區。簡言之,也就是創造一個“城市實驗室”,鼓勵測試新技術的同時,促進社區和企業參與。
(一)三大核心原則和三大策略
梅尼諾市長強調創新區建設有三大核心原則和三大策略。三大核心原則:一是城市實驗室用來測試突破性技術。在此實驗清潔能源、居民參與、交通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協作支持,將使所有社區受益;二是持續的領導力,開辟可持續增長的新天地,海濱區1000畝土地的開發,將重建在最大化利用資源的同時,確保后代享有資源的權利;三是創新共享,所有波士頓人均能從共享的創意經濟中獲益。建立創造最佳實踐的新興理念中心和發展空間會使所有市民獲益,新的創造性政策會使波士頓處于城市經濟發展的最前沿。
三大關鍵策略:一是促進合作,創建一個培育創造性發展的緊密的生態系統和集群;二是提供公共空間+規劃,建立大量的協作空間和機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公共創新中心——District Hall;三是建立24小時社區,建立創新型住房,提供工作生活兩用空間,搭建新穎的夜生活,建立文化機構,保護當地公園和綠地。
(二)地區環境發展打造全世界第一個公共創新中心
波士頓創新區基于如果環境有足夠吸引力,企業和人才自會不約而至的理念,投資重點偏向打造一個吸引企業家且富有發展潛力的環境,而非傳統的直接經濟發展補助。波士頓創新區打造了全世界第一個公共創新中心,并被正式命名為創新區中心(District Hall)。正如其所說,“在此之前,世界上從沒有這樣一個地方?!边@里設有開放式辦公區、教室、會議室,甚至隨處可見的寫字板,任何創新團體和居民都可以在這里聚會并交流創新想法,大多的服務和設施收費都很少,甚至免費。
(三)“創造潮流”投資
與大規模投資創新區私人項目不同,波士頓除了與私人企業緊密合作鼓勵發展,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更注重通過創新區官網、每周博客、推特簡訊,以及舉辦和出席公眾活動作宣傳。雖然重建項目沒有專門的營銷人員,但是梅尼諾市長自己和他的參謀長米切爾·魏斯正在通過行動、演講和項目來對創新區表示支持。梅尼諾市長親自參加了綠城實驗室的剪彩儀式,并和米切爾·魏斯共同發起了2011 MassChallenge計劃。波士頓重建發展局的工作人員也經常與新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向他們介紹創新區,傳達梅尼諾市長的創新區愿景。該城市正在利用許多方式幫助推動這一創業文化。
2010年波士頓海濱創新區設計之初,梅尼諾市長大力宣傳其“工作、生活、娛樂”的口號,受到了企業家們的歡迎。加之,通過對創新區和初創企業成功案例的宣傳,創新區已經吸引了大量企業、非盈利機構和大學的參與。
(四)房地產開發批準住宅項目
梅尼諾市長在許多的演講中,討論了勞動力的住房需求,旨在滿足沒有財富來購買豪華公寓的創業者的需求。為此,該市正在利用其分區和規劃的能力,推動新類型的設計,在與開發商共同工作中確保創業文化在他們的計劃中有所體現。與開發商合作推動海濱區物理發展戰略,對他們的計劃注入“創新”功能。兩個這樣的例子包括專為住宅樓設計的一個智能網絡住宅(InnoHousing)概念,更多裝修簡單而緊湊的單元,以及一個公共創新中心,有組織的團體可以在該地區主辦自由創業活動(Koven2011年)。
2010年,波士頓重建發展局批準的住宅發展項目包括海濱廣場和范恩碼頭。海濱廣場是一個文化、公民、零售、商業空間可持續的社區,而范恩碼頭則側重經濟適用房和辦公場所的發展。“63工廠”曾經是海濱區的一個制鞋廠,現在被改造為“創新”住房實驗區,為工作、社交和活動提供私人微型公寓以及公共場所。類似“63工廠”這樣工作生活兩用的空間模式在創新區非常流行,其他的房地產公司也對被廢棄的建筑進行類似改造。
在梅尼諾的推動下,南波士頓海濱區1000英畝土地被改造成為了孵化創新、合作和企業家精神的城市空間,凸顯成功的跡象。創新區自成立以來,注冊技術、生命科學等新公司超過200家,創造就業崗位6000多個,其中技術公司創造了30%的新就業機會,設計和廣告類創意產業創造21%的就業機會,綠色科技和生命科學創造了16%的就業機會。該區還吸引了大型成長型企業,像Vertex制藥公司,其新總部將容納2000名員工。
創新區云集了各種科技、商業等初創企業,是目前波士頓發展最快的地區,極大地刺激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這里的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和旅游業全球領先,已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產業城市之一、全美主要的高科技創新中心、全美最大的醫療研究中心和第二大生物科技中心。這個一度被稱作是“全美最臟港口”的地方,如今依托科技文化華麗轉型為集工作、生活和休閑為一體的城市創新功能區,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但是,這里的租房價格逐漸上漲,甚至發展到初創企業和企業家無力負擔的程度,而這些人恰恰是設計創新區最初希望吸引的組織和人群。不到幾年的時間里,海濱區房租已經上漲了43%,平均租金達到52.92美元/平方英尺,大約相當于波士頓后灣富人區的水平。這個現象也引起了重視。
目前,創新區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并具有獨特的潛力。
(一)建立合作領導網絡
集聚一批重點機構、企業和部門的領導者,定期且正式地在區域的設計、執行、營銷和治理方面開展合作。在先進的創新區,領導者們發現行業、研究型大學和政府之間結構性互動的三螺旋模型對于城市發展至關重要。
(二)設定發展愿景
提供經濟、實體和社會層面上的可行性指導意見,以幫助創新區謀劃短、中和長期的發展。大多數從業者強調樹立發展的眼光來充分利用其獨特優勢的重要性,特色的經濟集群,當地領先的機構和企業,區位優勢、設計優勢和其他文化屬性。
(三)尋求人才和技術
受過教育的熟練工和尖端基礎設施是創新的兩大驅動力。尋求人才需要有吸引、留住和培養人才的戰略;整合技術需要對尖端光纖技術(在某些地方,還需要專門的實驗室設施)的投入,為創新企業創建高質量平臺。
(四)推動包容性增長
利用創新區這一平臺,改造毗鄰的貧困社區,并為城市低收入人群創造教育、就業和其他機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培訓技術工人,使其掌握參與創新經濟或創新增長的其他二級和三級崗位的技能。
(五)增加資本投入
支持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創新成果商業化、企業初創和擴張(包括商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城鎮住宅、工業和商業房地產(包括新的合作空間)、地方設施(如能源、公共事業、寬帶和交通)、教育培訓機構,以及創新生態系統中介服務機構。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