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榕 曹玉婷
關鍵詞:農業;創新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指標體系;涉農專利;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志
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是指在經濟科技活動中,綜合運用情報方法,對活動涉及的知識產權進行分析.評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或創新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的咨詢服務。國內相關學術研究起步較晚,成果十分有限。現有分析評議多關注工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活動,主要應用于經濟科技項目立項、人才引進、企業上市或并購等,并以專利分析作為基本工具和主要方法,關注農業領域并慮及農業知識產權多樣性的研究較為缺失。筆者在相關文獻基礎上,以我國狹義農業(即種植業)創新活動中的多種知識產權類型作為評議對象.研究其分析評議框架,重點探討該框架下如何運用情報分析手段進行分析論證,獲取創新啟示和相關建議,以期服務農業創新活動并豐富相關研究。
1問題提出
1.1農業創新活動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創新成果保護中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
農業生產活動具有特殊性,例如會受植物生產發育的周期和規律、地理環境以及氣候季節等影響。因此,有別其他產業創新活動,農業創新活動首先具有一定的空間區域型和季節性,區域物種資源情況、生態環境、生物屬性對創新影響較大;其次,農業創新成果具有準公共性的特點,外溢性較強;再者,農業創新涵蓋了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與產后等多個領域,周期較長且過程較為復雜,創新投入較大,成果有明顯的時滯,創新主體間資源稟賦差異也較為凸顯;最后,農業研發生產的實驗環境與自然環境存在一定的時空差異,導致農業創新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此外,農業創新活動還包含其他產業所不具備的種質創新。農業創新活動的上述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其創新成果保護較難,不同類型知識產權保護應運而生,見2.2節。
1.2分析評議已被廣泛應用,但用于農業領域僅有個別實踐
2012年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在全國范圍內試點展開以來.相關工作已進入廣泛實踐階段。國內已確定分析評議服務示范機構33家、示范創建機構153家,覆蓋了知識產權代理公司、信息咨詢公司、科技情報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他們已開展了大量評議工作。但針對農業領域的極其少見,如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曾針對跨國農業生物技術龍頭企業孟山都在中國專利布局的知識產權對策進行分析評議,浙江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就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申報項目“水稻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與減藥增綠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展過分析評議,但上述評議僅關注涉農專利,且缺乏系統性。近年,農業知識產權密集度逐漸增強,我國提出將知識產權評議機制納入農業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以支撐農業發展。因此,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對農業創新活動具有現實意義和適用性,亟需科學開展。
1.3農業知識產權存在多樣性,分析評議不宜局限于專利
一直以來,要精確測度創新活動是比較困難的。而知識產權是創新活動產出的重要載體,具有與創新活動相關性大、數據容易獲得等優勢,能了解活動的產出、效率和方向,提供多樣化的復合信息,其相關指標已被用作測度創新活動的常用指標。農業知識產權活動也常用于反映農業創新活動。由于農業創新活動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農業知識產權呈現出多樣性,不僅包括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還包括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農業生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等。但涉農的專利(發明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是2種最具技術代表性的“創造性成果權利”,地理標志則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識別性標記權利”。從現實意義上看,涉農專利體現的是農業技術競爭力;新品種是農業延續與發展的堅強后盾:地理標志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優勢下的區域資源稟賦.是一個三農權益顯著的知識產權。從知識產權性質和特征來看,專利權與品種權在創新程度、創新揭露和保護效力上存在一定差異,專利權要求的創新水平更高、創新揭露更為完整、保護范圍更大;地理標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又不具有個體專有性、獨特性、時間性和可轉讓性。可見,農業知識產權涵蓋內容寬泛,保護手段各有特點和側重,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取舍與結合,才能充分展現農業知識產權情況,進而反映農業創新活動情況。這也決定了開展農業領域的分析評議不宜再局限于專利。
2相關理論探討
2.1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用作解決創新問題的重要手段
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的出發點是解決經濟科技活動中的問題。因此,知識產權分析評議主要針對經濟活動和科技活動(創新活動)兩大類,二者相互聯系、互有包含。其中,科技活動(創新活動)主要包括研發、產業化、科技專項、技術改造、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團隊)引進等。針對不同類別活動,分析評議方法、內容和模式也不盡相同,通常要求從產業、經濟、科技、貿易、政治等多個角度開展基于知識產權的綜合分析,提供解決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和創新問題的策略。其中,知識產權問題包括風險預警、專利訴訟、專利戰略布局、專利價值評估等;創新問題包括創新啟示、創新水平/程度和競爭態勢(或分為創新啟示、創新方向、創新水平、創新效益)等。
2.2基于產業鏈的農業創新活動與知識產權存在對應關系
依據植物生長過程和后期產品加工銷售,農業產業鏈大致可以劃分為上游育種繁殖,中游栽培種植,下游農產品加工、制造、銷售。對農業創新活動而言,上游開展活動目的是培育優良品種、創造新品種,創新主體通常會通過商業秘密保護種質資源、育種材料、親本、育種技術方案、試驗材料數據等信息;發表相關論文和專著,享有著作權(版權);申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中游開展活動目的是提高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使得新技術、新品種得到推廣,創新主體通常會申請專利保護。下游開展活動的目的是提高生產力、增強競爭力.突出表現為加工企業之間的技術競爭,創新主體通常會申請專利保護和注冊商標:尋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商業秘密保護不宜公開的原材料、加工工藝等信息以及地理標志性產品。因此,為完整表征農業創新活動,宜從整個產業鏈篩選主要的知識產權類型。
3分析評議框架的構建
3.1整體框架的建立
目前.國內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流程仍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基于以往學者和筆者的學術研究和工作實踐,本文將分析評議項目流程歸納為項目受理→明確評議目的→解析評議對象→獲取信息→情報分析→評議論證→提出對策建議→報告撰寫→專家評審→評議反饋→評議文件歸檔。圖1是基于從“明確評議目的”到“提出對策建議”五大核心環節構建的農業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框架,框架的構建能使整個評議工作系統性和目的性更強。
3.2主要環節的解析
3.2.1評議目的環節:明確解決活動中的創新問題
本文提出的分析評議框架重點解決農業創新活動中的創新問題,特別是創新啟示問題。基于相關文獻研究和筆者工作實踐,創新啟示問題可歸納以下5種類型:1)創新定位:指確定農業創新活動在創新發展進程中的位置,明確未來目標;2)創新程度:與競爭對手、競爭性技術、產品相比時,與自身過往情況相比時,現在技術、產品的優勢何在或創新性如何;3)創新模式:指創新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不同創新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用范圍,其實現路徑和策略不同;4)創新方向:指技術、市場和應用方向,根據創新方向可以調整農業創新活動;5)創新路徑:指農業創新活動不斷創新發展的演化過程,明確創新的切入點和可能路徑。具體能見本文3.2.4節。
3.2.2評議對象環節:解析三大類創新活動
鑒于農業知識產權存在多樣性.從基于產業鏈的農業創新活動與知識產權的對應關系中,篩選出專利創新活動、植物新品種權創新活動、地理標志創新活動三大類最能反映農業創新的活動,以其活動中對應的知識產權作為評議對象。
1)專利創新活動。專利產生在技術生命周期全過程和產業鏈的各個階段。在農業領域,農業生產方法、農產品加工工藝、農產品儲存技術、栽培技術、種植和養護方法、育種和品種優化改良方法等沒有實體形狀的技術方案可以申請發明專利:農業生產機械、設備、農用工具、設施能夠同時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的農業特征性不明顯暫不予以探討。國際上對農業專利涉及的IPC范圍目前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2)植物新品種權創新活動。植物新品種權是在育種環節通過試驗、命名申請的。農作物育種是農業技術創新中最活躍的因素。截至2019年2月,我國已發布191種農業植物新品種權;3)地理標志創新活動。地理標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長期的地理環境、自然和人文因素及歷史傳統綜合作用下產生的,是一種輔助l生的保護方法。根據北京中郡世紀地理標志研究所《中國地理標志發展報告》(2013)關于地理標志的劃分,茶葉類、糧油類、蔬菜類、水果類、中藥材類與農業種植業關系最為密切的產品類別。
3.2.3情報分析環節:開展基于指標體系的知識產權分析
本環節以評議目的為導向,在解析三大類創新活動的基礎上,檢索相關文獻信息,進而開展基于指標體系的知識產權分析,獲取創新發現內容。
1)指標體系構建思路。結合知識產權要素分析的產業創新衡量、測度或評價,通常基于以下方面考量:創新總體情況;創新質量,突出反映在創新成果質量;創新效率、效能或績效;創新主體能力,創新主體行為會影響創新進程和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從創新活動規模、質量、績效和創新主體能力4個類型篩選構建評議指標體系(見表1)。
①“創新活動規模”表征創新活動現狀和發展趨勢。指標篩選的出發點包括:能測度創新產出,產出越多創新活躍度越強,如專利/品種權數量和增長率、地理標志申請和獲證等;能測度創新范圍和領域重心,如不同技術領域、屬種下的申請授權量,以及地理標志在不同產品類別中數量,間接反映不同領域范疇下創新的積極性和競爭激烈程度。通常,創新越活躍、越積極、越激烈,規模越容易壯大。
②“創新活動質量”表征創新活動的優劣程度和成果質量。指標篩選的出發點包括:能測度授權情況,反映該知識產權成果符合授權的最低質量標準,如專利/品種權的申請授權比和地理標志的審核批準率,比重越高活動質量越高;能測度持有情況.如專利壽命和品種權維持年限.通常知識產權只有具有較高的價值(質量)才被長期維持;能測度專利是否核心專利,如平均專利族大小、被引次數、平均權利要求數量。對品種而言,品種的品質指標越高,質量越高;品種是原始品種,質量一般越高。對地理標志而言,有關產品理化、感官等品質指標越高,產品質量越高。
③“創新活動績效”表征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指標篩選的出發點包括:能測度國際申請情況,如PCT專利申請數量、品種權多國申請數量;能測度活動擴散和影響程度,如轉化實施率、專利即時影響指數;能測度投入產出效率,如每億元GDP投入的專利產出量:能測度品種權/地理標志推廣情況和受歡迎程度,如種植面積、市場份額、產值等。
④“創新主體能力”表征不同創新主體創新活動的能力及其深耕領域。國內創新主體的主要類型有國內外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和個人。若創新由企業和個人組成的營利機構主導,則產業化程度高,產業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收益,進而影響創新主體積極性。主要從權利人(發明人)申請和授權數量、權利人類型、技術領域等角度篩選指標,用于識別有效競爭者的創新活力、技術重心和競爭態勢。有別于其他2種,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是由政府指定的申請機構或認定的協會和企業提出的。因此,改為分析獲準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資格的生產者數量。
2)知識產權分析。從方法上看,評議創新啟示問題,學者們建議采用綜合分析方法,并以知識產權分析方法為主。鑒于知識產權分析內容眾多、深淺程度不一.基于上述指標體系,本文提出“兩步走”的分析策略,見表2。第一步,從知識產權時間、結構和空間分布,探查創新活動的整體發展動態和現況。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礎上,再從創新活動規模、質量、績效和創新主體能力等方面依據評議目的從中篩選適用的指標開展必要的農業知識產權分析(不限于表2),且還可以利用綜合指標評價方法對所選指標賦予指標權重,進行組合分析,評估農業創新活動強弱。例如,組合分析中可采用:主體能力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