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現在已經有些被“妖魔化”的學伴制度,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一起源于西方的制度,為何來到國內后,引起如此之大的爭論?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近日,山東大學“學伴”制度曝光,馬上登頂熱搜,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事件熱度一直持續,各大網站、自媒體賬號紛紛發文,帶動網民不斷爭論,眾多網友言辭激烈地抨擊這一制度,某些自媒體從業者甚至不惜進入山大校園騷擾學生,在學生中造成一定的不安情緒。
7月12日,山東大學發表官方聲明,對該制度由于校方安排不當造成的不良影響致歉,并表示將對其進行全面評估,作出規范和調整。同時,聲明中也指出,網絡傳言的“一名外國留學生搭配三名女性學伴”為不實信息。此份聲明并未使爭議完全平息,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學伴”就是“官方做媒”為留學生在中國戀愛提供方便。
那么,現在已經有些被“妖魔化”的學伴制度,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一起源于西方的制度,為何來到國內后,引起如此之大的爭論?這背后有些什么深層次的原因?
學伴制度由來已久
國外高校普遍存在
在此次山大的“學伴”風波中,很多人的觀點會是:學伴制度是中國大學給外國留學生的“特殊待遇”,外國高校根本沒有這樣的制度和相關項目。
而實際情況卻是,這一制度在國外由來已久,很多學校都會為新入學的異國留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其中也就包括“學伴”。盡管山東大學在項目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這絕非是肆意抹黑學伴制度,甚至人身攻擊參與項目學生的理由。
國外高校的學伴項目大多名為“Buddy Program”或“Peer Education Program”,重點在于本國學生幫助外國學生盡快融入當地生活,更好地開展專業學習。各國具體實施的情況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項存在已久的普通制度。
例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學伴項目已開展30年,幫助了數千名外國留學生。典型的項目有帶領國際生游覽校園,尋找公寓和日常游玩等,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上幫助不熟悉當地環境的異國學生。
在德國,由于近年來外國留學生的肄業率較高,且留學生無法完成學業的比例遠高于本國學生,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為外國留學生設立了學伴項目,為他們提供德語課程和其它專業課程的幫助。留學生可自行登錄DAAD網站填寫申請,德國一些高校外事處也會提供相應的幫助。
把目光投向近鄰日韓,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兩國都會提供學伴項目供留學生選擇。日本多把學伴稱為“tutor”,指在生活和學習中提供幫助的伙伴,知名高校如早稻田大學、沖繩大學均有此類項目。韓國高校如延世大學則會在一對一形式之外組織小組活動,讓留學生在集體中感受韓國文化。
在此次風波中,山東大學學伴申請表格中“可選擇異性學伴”一項備受批評,很多人認為,不應讓異性結為學伴,容易造成不良的影響,并舉例國外高校皆為同性學伴。但實際上,不同高校的規定各有差異,如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學伴項目,新生可在申請表選擇“想要與同性別學生結為伙伴”或“不在意是否為同性別”,學校不會做過多干涉。法國勃艮第大學則是隨機分配,不會限制性別。
無論同性異性,學伴活動的目的都是幫助外國留學生迅速適應學習和生活,能否達到應有的成效,則取決于學生自己。
在學伴活動中,不僅外國留學生可以得到幫助,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盡快開展新生活,參與活動的本國學生也能了解到異國文化,切身實踐跨文化交流。此外,有些學校會為報名擔任學伴的學生提供實習證明或證書,如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應用科技大學,參與活動的本國學生可獲得學校認證的跨文化技能證書。
本意為學校引路
學生自主交流
學伴作為國外高校廣泛采用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學校通常只提供信息平臺,引導學生自主申請參與項目,無論是留學生還是本地學生,都只將其視為學校的普通交流項目。
學伴活動的原則首先是雙方自愿。留學生只身一人初到異國,絕大多數都不熟悉當地環境,語言技能也相對欠缺,加之國外很多高校并不提供宿舍,需要學生自己解決住宿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留學生尋求當地學生的幫助,實屬自然。為解決這類需求,學校會提供申請平臺,但并無義務主動為留學生安排學伴,本國學生是否參與全憑自愿。因此,留學生并不一定都能找到合適的學伴。
在雙方成功“結對子”之后,學校通常不會過多參與。如加拿大、美國等國高校一般會推薦本地學生后安排學伴雙方見面,協助溝通,但此后就不再干涉雙方的交流,讓學生自助交往,或是由學生社團組織活動。而歐洲一些高校則僅提供申請平臺,尋找學伴及后續交流基本需要留學生自行解決。
與學伴交往,責任需自負。無論歐美還是日韓,學伴制度雖由學校設立并支持,但本質還是學生自主的交流學習,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由自己負責。例如在日本,學伴活動大多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進行,一般不會產生感情問題;一旦雙方出現感情糾紛,校方一概不予負責,全憑學生自己處理。
我們可以看出,“學伴”在國外只是普通的學生交流項目,不涉及感情問題,更無學校強制安排。而國內多數人不滿的正在于,山東大學在宣傳初期就提出該項目可以“結交異性外國友人”,安排本國學生與留學生“做任務”,且在項目實施中進行“篩選”、“選拔”,這無疑違背了國外普遍的做法,也使得本來單純的學伴制度,加入了過多不應有的雜質。
“學伴”引發連鎖反應
教育部重磅發聲
山東大學在此次風波中飽受批評,直接原因是“學伴”項目實施不當,事后回應不及時不到位,不僅未能平息爭議,反而造成輿論反彈。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國內民眾對留學生群體素質參差不齊有所擔憂,以及對其獲得的“特殊待遇”不滿已久。
徐州某高校外籍留學生吸毒被遣返,河北工程大學外籍留學生猥褻女生被遣送出境,南京某高校留學生商場偷竊被遣返……近一月來,除山東大學外,還有多所高校因為留學生問題頻登熱搜,引起多方密切關注。很多人認為,應當提高外國留學生進入我國高校的門檻,嚴格規范留學生管理制度。
與此同時,更多的人指出,一些高校為吸引更多留學生,借留學生數量這一指標提升學校的國際排名,采取了一些不甚公平的手段,如向留學生發放高額補助,分配用電量遠超中國學生,入學語言門檻較低等。這些現象折射出我國很多高校在留學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引發熱議也在情理之中。
7月2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在答記者問環節,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將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將政策落到實處。對于違規違紀甚至涉嫌違反犯罪的留學生,教育部立場堅定地嚴肅表態,絕不縱容姑息。
對于來華留學經費使用情況問題,負責人則表示,按照2018年制定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規定,來華留學經費直接撥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統籌用于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等支出,僅生活費發放給獎學金生本人。
而廣大群眾關心的“對外籍留學生統一發放高額獎學金”問題,負責人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國政府獎學金生源和培養質量,要求國家留學基金委和高校實施嚴格的遴選和錄取程序,通過年度評審等方式對獎學金生進行嚴格考核,未通過評審的,中止或取消其享受獎學金的資格,切實提升培養質量和使用效益。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標準,保障質量。同時,健全獎學金院校考核評估機制,對違規招生或培養質量不達標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養獎學金生資格。
不過,負責人也表示,“趨同化”并不意味著“等同化”,我們既要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在生活和教育教學方面幫助留學生,引導他們參加有益課內外活動,提升學業水平和交流能力。
山大“學伴”事件引爆輿論,盡管有很多不理智的聲音出現,但此次事件為高校和民眾提供了一個契機,反思當下我國來華留學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推動相關方面工作的改善。如能嚴格規范,做到中外學生管理一視同仁,“學伴”也不會成為眾矢之的,而將作為一項有益制度,促進中外學子的交流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