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禛平
時尚是精神風范,是智慧,是生產力,是保護自己的武器。
“時尚”指當時的風尚,英文為“fashion”,這兩個詞如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人們眼中追求的世界潮流代名詞。
說起時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穿衣打扮是時尚,有人癡迷于抖音、微博、Twitter、Instagram,有人做瑜伽吃素食改變生活方式,有人另辟蹊徑追求極限運動生死一線的挑戰快感……時尚看起來滿載光環高高在上,其實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
“時尚與影響力”主題論壇邀請了《Comfort 舒適》雜志出版人兼CEO董喆,Anna Sui Active執行總裁兼安娜蘇品牌管理CEO鄭牧青,蔻莎COSCIA CEO尹文浩,CHI ZHANG設計師品牌創始人張弛以及瀟嘻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左岸瀟五位分別在時尚領域從事五個截然不同的職業的嘉賓,從五個不同角度為觀眾解析時尚的內涵。
時尚的五個面
主持人:很多人都覺得時尚就是花錢買奢侈品,或者就是穿衣服化個妝。其實我覺得時尚的意義比這個要深很多,請講一下你所理解的時尚的含義。
董喆:我認為時尚是與時俱進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精神狀態。我們今天探討的是廣義上的時尚,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精神和一種風范,而不是只是一件衣服、一個化妝品。
張馳:作為一個設計師,時尚對我來說是一種智慧,是個人的審美。我的家庭,我的個性,我的各種經歷造就了我成為了現在的我和我的設計風格,而每一個設計師的成長經歷、世界觀、家庭情況都不一樣,他們的風格也各有不同,美是沒有唯一性的,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時尚。
左岸瀟:站在一個女孩子的角度,我覺得時尚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武器,通過時尚,我可以讓不喜歡我的人慢慢了解我,研究我,時尚可能讓喜歡我的人更想接近我,跟我學習。甚至時尚可以幫我化解很多子虛烏有的誤會,它能夠保護我,讓我自在、自信、美麗的在短短的人世間走過。
尹文浩:現今中國,大家都在談論的不管是社會變革、新零售或者是奢侈品,這些都僅僅只是時尚元素的冰山一角。像如我們做實體的,直接面對的是消費者,我們可以獲得他們的第一手需求,然后根據以上發言的嘉賓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加以轉化去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在我們這里,時尚是一種生產力。
鄭牧清:我覺得從一個品牌方的角度來說,時尚是在你滿足溫飽條件的情況下,給你帶來快樂,讓你產生滿足感的一個東西。時尚能讓人找到自己的屬性,并和自己的價值觀、審美、概念進行匹配,消費者愿意為這個東西去買單,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東西是值得的。
從載體變為發言者
時尚媒體的進化之路
主持人:請說說對于媒體的定位什么?在時尚行業里,媒體的作用僅僅是作為一個傳播信息的載體,還是有選擇性地傳播某種觀點?
董喆:傳統媒體將內容標簽化之后灌輸給大家,是一個負責傳播內容的載體,也是一個記錄者和觀察者。而發展到今天,時尚行業與科技信息聯系越來越緊密,每一個手機用戶都能通過微信、抖音、微博、小紅書之類的平臺傳播信息,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而我們傳統媒體對于信息掌控的優勢已經沒有了,因為現在任何人都是媒體,都是信息的介質和載體。他們帶動著信息越來越個體化、碎片化。再加上現在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人們很難拿出大片的時間來查看信息,沒有時間也沒有氛圍。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我們已經不能單一地用我們的標準去界定內容了,媒體不能去界定任何所謂的好壞美丑的概念,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下標準的定義,很多觀點千人千面,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在當下這個階段,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把媒體做一個立體化的發展,在解決傳播要求的同時增強互動性和使用價值。
而其實所謂的傳統媒體,只是界定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內,現在網絡上這些網絡媒體到了幾年之后也可能成為傳統媒體。我認為現在大家提及較多的“網紅”其實歸根結底也是一個內容制造者,相比于個人形象,其實他們傳播出的內容更加重要,大家最后都是為內容買單的。
時尚品牌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我們知道安娜蘇一直以來最出名的是香水和美妝,為什么現在會突然想到要去做運動時裝線呢?
鄭牧清:想當年安娜蘇是很多人的時尚商品啟蒙……但是我們不能沉溺在“想當年”里,靠著“想當年”的影響力是不能讓用戶買單的。我們想把安娜蘇的理念和產品屬性傳遞到一個好的產品上面,一個好的品牌是經得起跨界考驗的。有許多奢飾品牌會做珠寶、手表、衣服、美妝、護膚品甚至家具等,但是人們不會覺得這個跨界很突兀,這是因為他們對品牌有明確的認知。我們安娜蘇的形象定位就是這 樣。
現場嘉賓:在未來時尚會被壟斷嗎?是老品牌獨占鰲頭,還是說個性化品牌會后來居上?
左岸瀟:在未來社會必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品牌,但同時所謂的傳統化的品牌也會越來越個性。
鄭牧清:從一個品牌的角度來看,時尚根本不存在壟斷這回事,在設計這個領域,有各種各樣的設計師在扎扎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他們未來的理念中會突出更多屬于中國的強勢特色,這必然會取代很多傳統品 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