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寒 (浙江理工大學 310018)
藏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連續不斷的文化傳承,關于藏族服飾文化的著作層出不窮,研究成果不計其數。藏族生存在高寒遼闊的青藏高原地區,東起秦嶺,西達帕米爾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北至祁連山西段北麓。海拔5000m--2000m起伏,高海拔是氣溫低下的原因之一。藏族因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主要以游牧和農耕作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游牧區與農耕區的服裝形制存在一定的區別。藏族歷史悠久,自《山海經》記載開始至今,青藏高原上經歷了多次民族族群的更替演變、交流融合,民族服飾文化也在不斷變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藏族傳統民族服裝形制。地理歷史因素對藏族服裝形制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是重要原因。
藏族服飾種類較多,不同區域的服裝形制擁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按照安旭著的《藏族服飾藝術》一書中按照方言對藏族地區的劃分,可以劃分為衛藏(西藏大部)、安多(青海與甘肅藏區)和康巴(川西、藏東地區),這一分類作為藏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標準和最常用分類標準。因為藏族處在廣闊的青藏高原地域,分布較為分散,整個藏族服飾擁有獨特的與其它民族不同的特征,但是藏族服飾的地域性特點也是比較明顯的。同處在游牧地區的藏族服飾服飾之間差異較小。同樣,其他一部分處于農耕地區的藏族服飾之間差異較小,牧區與農耕區之間的服飾差異較大。
藏族服飾與中國其他民族傳統服飾一樣,同屬于十字平面結構。服裝各處結構多呈現直線剪裁方式,裁剪簡單,且平鋪時比較平整,沒有立體結構(如圖1)。最具藏族典型服飾特征的藏袍更是極具包容性,寬大的衣身,不用量體裁衣,穿著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著裝需求,對藏袍進行調節,自由改變藏袍穿著時的長短寬窄。藏袍整體結構是斜襟右衽,且衣片呈現左大右小的裁片方式,長袖寬大,無扣,下擺不開叉,穿著時束腰帶以固定。藏袍穿上之后,在胸前會留有很多空間,用以存放生活用品和食物,這也是適應自然生存方式的結果。藏袍袖子極長,約長出手十幾厘米,冬季放下可以很好的保護雙手免于凍傷,平時勞作時卷起(如圖2)。劉瑞璞編著《中國民族服飾結構圖考少數民族編》中記錄的北京服裝學院館藏的豹皮金絲鍛藏袍的接袖袖長達到105cm,而景頗族女子短上衣的袖長僅50cm,布朗族男子長袖短上衣的袖長僅為51cm,由此看來,藏族長袍袖子長度較其他民族長出許多。

圖1

圖2
自然環境對于服裝基本形制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如此,服裝的材料和色彩都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各地區服裝呈現出不同的區域性特點,這也是少數民族服飾之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屬于高寒地帶,冰川凍土得到很好的培養,冰川是主要的水資源來源,也是藏族游牧方式得以出現的原因之一。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日間受到太陽光照射較多,溫度升高,夜間沒有了陽光照射,溫度急劇降低,形成了晝夜溫差大的特點,這樣就造就了藏族服裝具備穿脫方便的特點。且青藏高原的年溫差較小,常年處在寒冷季節。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中,就注定藏族服裝需要以保暖作為主要的功能要求。
藏族服裝形制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整體上看也有共同的特征。整體來看,青藏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中午受太陽光照射溫度升高,藏民在午間或者勞作的時候,將袖子脫掉,有時脫一只右袖,有時兩只袖子均脫掉纏繞在腰間。夏季整體溫度有所升高的時候,藏族常穿襯衫,袖子較長,一般相對于其他民族長出40厘米左右,平時穿著時卷起,以便于勞作方便,在歌舞時便放下,袖子飄逸起來,伴隨歌舞著飄蕩,優美。冬季藏袍袖子長出十幾厘米,用來保護雙手,還可以用來遮面保護臉頰避免凍傷。
藏區的主要生產方式是游牧和農耕兩種,這兩種生產方式導致服裝形制方面的差異性。處于藏北和青海地區游牧地區地處高寒,藏族服裝以動物毛皮作為主要的制作原料,且為了適應遷徙的生活方式,制作簡潔、注重實用功能。藏袍呈現出夸大厚重的整體特征,易于穿脫,脫下來可以當做被子,提供給藏民用以夜間避寒,且胸前留有大量空間,可以存放生活用品及食物,且減少了藏民的攜帶品數量,更加便于生活。處于谷地氣候溫和濕潤的藏南農耕地區,平均氣溫在零上八攝氏度左右,生活相對穩定,服裝材料、款式及裝飾多樣化,服裝材料相對于游牧地區來說,有布、絲綢氆氌等,服裝上繡有較多的花紋以裝飾,款式出現了上衣下裙或下褲對的服裝形制,較冷的時候外穿藏袍以御寒。
民族是歷史的產物,是經過各個民族與部落之間的長期融合交流形成的。而服飾作為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承載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藏族的歷史悠長,最早形成的藏族群體被稱作“吐蕃”。《舊唐書·土谷渾傳》中寫道:“及吐蕃陷我安樂州,其部眾又東徒,散在朔方、河東之境。今俗謂之退渾,蓋語急而然?!倍刈宓拿褡骞餐w是由古代三大民族系統胡民族系統、氏羌民族系統和濮越民族系統之間的相互融合交流形成的,藏族文化也是吸收三大民族系統的文化所形成的,其中氏羌對藏族文化影響最為深遠,是藏族文化的主體。
據《王統世系明鑒》記載,藏族在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時期出現第一位贊普“聶墀贊普”,之后藏族進入階級社會的發展。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領藏族時,開創了被后人稱贊的吐蕃王朝,正式建立政權,使得吐蕃得到了強盛的發展。這個時期較為著名的事件就是文成公主入藏,這是對藏族產生巨大改變的歷史事件,給藏族帶區了大量的新的材料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形成了漢藏文化的密切交流,對藏族現在所形成的服裝特征有著重大意義。
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依據生存地的地貌與氣候特征來制作適合自己生存的服裝,以功能性為主。而現在藏族服飾所呈現出來的寬大衣身、長袖及大襟的特征在藏族最終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據史料的記載以及考古的發現,論據證明在藏族還處在多民族交融的不確定狀態下,藏族服飾已經具備現在藏族服飾所具備的特征,那是藏族的先民“羌人”的服飾所有的特點。在考古學者挖掘出土的據今三千多年的古尸身上,出土的男尸女尸均穿長袍與長靴,顏色多為紅色、綠色及褐色、黑色這些現代藏族傳統民族服飾中會出現的色彩,這些發現都足以證明,在藏族現在的服裝特征是在很久遠之前就已經存在,并且隨時間發展成了現代藏族服裝上的典型特征。
藏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受到高原地理環境影響極大。自然環境決定了人民的生產生存方式,而生產方式又決定服裝的形制特征。在物資匱乏、經濟條件不夠發達的藏區,藏族服飾形制就極大的適應了環境且功能性極強。藏民為了適應現有的自然生存條件,藏族服飾也具備御寒、寬大、便于穿脫及一衣多用的特點。
當然歷史原因對于藏族服飾也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較多的是裝飾及材料方面的改進,服裝形制的基本特征早在藏族先民開始制作服裝時已經初步形成??偠灾?,藏族服裝形制從最初形成一直發展到現在,自然因素及歷史因素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