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臧小鹿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 214000)
“鐘靈毓秀,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就是對江南的美譽,“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與底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種“才智藝術型”的地域文化。作為吳文化輻射地之一的無錫,地處江南,依山傍水,被譽為“魚米之鄉”,其民間工藝尤以惠山彩塑泥人聞名。惠山泥人相傳始于明代,已有400余年歷史,經藝人們世代技藝傳承,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格。無錫惠山泥人憑借其悠久輝煌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泥塑流派中占有顯著地位,民間藝人們以其高超的藝術才能與技巧,創造出雅致細膩、情態鮮活、造型優美、繪制卓絕的泥塑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較高的文化價值。2006年無錫惠山泥人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郭沫若先生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是泥人中的精品。
無錫惠山泥人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是吳文化傳承的載體,作品主要取材于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俗民風,如大阿福、蠶貓、老壽星等形象,無不寄托著民間祈求吉祥、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夸張,色彩明媚,形神兼備。特別是經典形象“大阿福”其造型精煉,圓潤飽滿,眉彎目秀,面容和善,懷抱青獅,服色明麗,具有獨特的江南民間情調。傳說“大阿福”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好運,深受地方百姓的喜愛。惠山泥人的審美正是建立在吳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來體現吳地生活和江南民間色彩。無論是憨態可掬的“阿福”,還是精巧靈動的戲文泥人,都體現出強烈的吳文化地域風格和江南水鄉的詩意情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以惠山泥人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銷路慘淡,技藝后繼乏人,境遇堪憂。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下,傳統工藝需要進行創新設計,通過市場的重新定位、文化屬性與跨界設計的導入、新型材料的運用、品牌包裝市場化等一系列舉措,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推廣。
科技的進步帶來經濟的飛躍,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裕起來,對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個性化、多元化。“豐裕時代”,消費產品空前豐富,消費主義盛行,消費方式向品牌與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對精神性的產品要求不斷上升。新生一代青年消費者,逐漸成長為消費的主力軍,引發消費品位的多元化,他們追求新鮮時尚的審美,崇尚自由多變、個性解放、自我價值的實現。消費觀念的更新使人們對于新風格、新創意的接納程度不斷加深,對產品的選擇也更加挑剔。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全球化,大眾傳媒的普及,使公眾越來越多地參與媒體文化,現代社會中各種新思潮的涌現造成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各種前衛藝術、流行文化充斥大街小巷,時尚一族、新新人類、演藝明星……層出不窮。大眾文化伴隨著商品經濟的運行、大眾消費意識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呈現出鮮明的商業性、通俗性、娛樂性和科技性,社會文化更加豐富多元,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呈現出多元發展,人們追求體現自我審美意志的、時尚的品位與風范,設計只有緊跟時代,才能不斷為新的市場服務,不被淘汰。
大眾文化的興起使文化創意作為一種新型產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趨勢。處于長三角經濟中心的江南文化,剛柔相濟,在舊傳統與新思想的激蕩中不斷前行,因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而充滿活力。著名學者杭間認為,當今文創產品的主要消費者還是年輕一代,“因此,發掘出適合年輕一代的文化價值觀、審美品位、時尚因素是非常關鍵的,這是傳統工藝跟現代生活相結合的一種方式。”中國工藝美術的傳統定式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對傳統藝術進行創造性設計轉化,使其符合現代審美,從而實現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惠山泥人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經典形象“大阿福”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喜氣洋洋的外形充滿正能量,與現代核心價值觀相契合,一個"福"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大阿福”是國家旅游年、電影金雞百花獎的吉祥物,還是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原形,使得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中國設計走向世界。如今,由于傳統生產工藝的局限性、泥人材質本身的笨重落后以及泥人視覺形象的保守陳舊,不能很好的適應現代生活;市面上相關品牌及包裝設計也大多庸俗不堪,不能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品位,以致銷路慘淡,惠山泥人的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惠山泥人的相關文創設計對傳統泥人的傳承發展以及泥人文化的提升都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我國著力發展的高端產業,“文創”成為時尚焦點。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宮文創的大火,一貫“高端大氣有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故宮居然展現出逆生長的“萌”,變成了人人喜愛的“網紅”,帶火了一系列周邊文創產品。無論是雍正、乾隆表情包,還是印有各種珍寶元素的化妝品、手機殼,故宮用接地氣的創意征服了大眾審美,“高大上”的皇家文化放下身段,變成了大眾百姓身邊實用的生活用品。不僅如此,古老的故宮還大膽嘗試跨界,與知名品牌合作,將故宮元素融入到時尚、生活各個不同的領域,令人贊嘆。
目前,國內的文創產業還處于模仿階段,引領時尚的創意產品寥寥無幾,大多缺少個性與文化內涵,高科技的高端產品也遠遠落后發達國家。文旅不是走馬觀花,文創不僅僅是年輕時尚,應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進行文化與時代潮流的結合。杭間教授認為,文創設計要精準地提取傳統元素與流行文化的跨界創意,而不是浮于表面,將圖案文字與產品進行簡單的堆砌。文創設計“要和現代生活相結合,設計出真正符合現代美學的整體設計”。本文研究意義在于新時代,使用現代設計創意思維催化傳統手工藝的價值發生轉變,以下是我們針對本課題所取得的一些設計實踐成果:
惠山泥人由于自身材質笨重易碎,無論作為旅游紀念品還是禮品,都不便于攜帶。因此進行包裝設計首先要考慮其安全性,盒型設計應使用環保材質,具可持續性。一般情況下,耍貨或平價泥人的包裝材料主要使用成本低廉的紙盒,尤其是瓦楞紙,抗壓防震,保護性能較好,經過切割即可拼插成盒。紙盒表面使用紙封加固,紙封視覺可根據不同泥人主題進行設計。
《旋轉泥人》包裝是我們專為較貴重的戲文泥人和禮品泥人進行設計研發的。包裝使用竹質材質,安全抗壓、方便穩定,且環保可重復使用,符合當今綠色設計趨勢。針對惠山泥人包裝一成不變的狀況,利用竹質結構特點進行大膽創新,包裝中間設置轉軸,融合了產品泥人,運用源于童年的旋轉木馬的印象,帶動五彩視線的變化和人與人之間無形的情感交流。其包裝可作為產品的底座,方便擺放存儲,又通過可旋轉的包裝結構設計,使得惠山泥人收藏者有了新的觀賞角度,從而獲得樂趣(圖1)。

圖1 “旋轉泥人”包裝設計
文創設計包括相關禮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文具、旅游特色商品的開發,諸如日歷、杯子、T恤、絲巾、購物袋、日記本、玩偶、旅游地圖等等。
“福·喜”無錫惠山泥人系列文創設計,以明信片、書簽、團扇等文創產品做載體,對傳統阿福、阿喜經典形象進行再設計,對惠山泥人的傳統紋飾色彩,進行提取重構,結合傳統剪紙、藍印花、戲劇等元素進行創意整合,使之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這套文創以“發現傳統、再造時尚”為宗旨,貼近年輕市場,讓更多青年人在感覺到“萌”的同時,加深對吳文化的了解,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本系列文創設計,以現代設計的眼光,對傳統泥人產生的造型、彩繪所體現的地方文化趣味,從產品文化創意的點上進行重構,有效突出其文化內涵,從而有利于惠山泥人的傳承與推廣(圖2)。


圖2 “福.喜”惠山泥人系列文創設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惠山泥人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藝術特色聞名遐邇。如何挖掘傳統工藝美術的內涵,將這項民間手工藝悉心尋找,并融入當代美學設計,賦予傳統“非遺”新的生命力,讓泥人真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試圖結合系列包裝及文創設計,從設計美學角度進行創新傳承,使無錫惠山泥人擁有嶄新的時代面貌,重新綻放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激活其新的市場活力,從而使這門古老的技藝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