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榮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321000)
音樂是人們用來表達、抒發情感的方式,作為演唱者,就是將譜面上的音樂符號、歌詞、旋律線等音樂元素轉化為藝術音響,讓聽眾對這部音樂作品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從古至今,以王昭君為原型創作的藝術作品廣為流傳,如蘇軾的《昭君村》等古代詩歌作品,自2011年來,更是出現了以王昭君為原型的民族舞劇、歌舞詩劇等多種作品形式。我希望通過對這首藝術歌曲的分析,再次挖掘王昭君的歷史意義,同時探討該作品的創作手法和演唱表現技巧。
1.文獻研究:通過閱讀參考書籍文獻,了解王昭君的故事情節和人文意義;歌曲創作背景;詞作者與曲作者的各類代表作品以及創作風格等。
2.音樂分析法:分析曲目曲式結構,和聲進行,對譜面進行樂句劃分,明確樂曲的咬字,唱法等。在對作品的內部結構熟悉的前提下,結合歷史背景,探究如何將情感與音樂相融合。
3.實踐法:在做好理論工作的前提下,進行演唱實踐練習,解決在演唱中的咬字,氣息,情感表達等問題,這是一部敘事性較強的藝術歌曲,不僅要唱出樂句感,更要將自己作為說故事的人,將音樂作品“說”給聽眾聽。
昭君出塞是漢元帝時期發生的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王昭君作為公主的身份,遠嫁至漠北的匈奴族,為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和長遠發展做出了永垂千古的貢獻。《昭君出塞》這首聲樂作品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在歌曲中體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和一個女子面對家國責任時的英勇。全曲多處采用音程大跳手法,較廣的音域對于演唱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展現了中華民族大氣磅礴的特點,旋律起伏變化較大,在一些唱腔上融入戲曲元素,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1.曲式結構與和聲
整首曲子為ABA’結構,再現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如下:

全曲以D為主音,主調式為d羽七聲雅樂,歌曲的第一部分為d羽七聲雅樂調式,第二部分則轉為近關系調六聲D商調式,最后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又轉回d羽七聲雅樂調式,收束全曲。
2.旋律分析
開篇以一個和弦作為引子,低音沉重,以較緩的速度進行,多用二分音符因素,模仿送親隊伍的號角聲,而后速度由慢漸快,用鋼琴的十六分音符模仿古戰場琵琶錚錚的撥弦聲,逐漸將前奏推向高潮。
在第一部分,用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結合的節奏型,形象模仿了送親隊伍的噠噠馬蹄聲,平穩沉重,襯托出昭君遠嫁時內心的依依不舍和離愁別緒。
在“女兒情,連胡漢”這一部分,運用大量柱式和弦,大氣磅礴,塑造出一心為民爭取平安的巾幗英雄形象。
第二部分以刮奏將第一部分的慢板轉換為熱情的快板,速度轉快,加入了空拍和八分音符的結合,旋律歡快,表現了匈奴族人民歡迎昭君到來的熱鬧場景。
作品的第三部分是對前面第一部分材料的變化重復,但是在鋼琴伴奏上出現了大量密集的柱式和弦,將伴奏織體加厚,將歌曲逐漸推向高潮,最后利用四個重音和弦和震音再次加強,演唱者應與伴奏者一起強收,再次體現歌曲大氣的感覺。
《昭君出塞》這首作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部分為昭君的離別家園。音樂開始時模仿古代時期的號角和馬蹄聲,描繪了昭君踏上離別京城路途的場景。在唱開篇第一句師,要將氣息下沉,重點突出“別”和“出”兩個字。略帶一些戲曲的元素,在咬字時要格外注意。帶著悲傷的情緒,但不能太過凄切婉轉,而是在堅定大氣中略微體現出的悲切惆悵。
“昭君琵琶馬上彈”這一句中,“昭”字后有一個半拍的八分音符休止,一定要收的快速干凈。“琵琶”二字要唱的有彈性,該句模仿的是琵琶的撥弦感。隨后在“馬上彈”這三個字中,要多一些氣息,將聲音送出去,模仿的是琵琶彈奏中的輪指技巧。
從“女兒情,連胡漢”開始,是第一部分演唱的一個小高潮,聲音要拉寬,音樂情緒也逐漸明朗,與前面有強弱的對比。兩句“從此長城無烽煙”處理也要有層次感。做到聲斷情不斷,將兩句歌詞相統一,體現昭君出塞的決心和堅定。
第一部分結束后,利用一個刮奏進入快板,速度加快,與第一部分產生對比,淡化了離愁別緒,為下文到達蒙古作了鋪墊。
“縱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綠草繞氈房,牛羊接藍天。”第一段描寫了昭君策馬塞上,放眼望去皆是迷人風光。在處理這段歌詞時,要唱出連貫的樂句感,不能太過一驚一乍太過細碎。同時在演唱時要有內心如同騎在馬上的動感和韻律感。蒙古人民的熱情迎接也讓昭君內心感到溫暖。“胡笳迎遠客,長袖舞翩躚,阿媽捧奶茶,暖在我心間。”在演唱這一段時,要將語氣放得親切溫暖,向前咬字,咬字清晰,在每一個動詞如“迎”“舞”“捧”等上可以適當加強音量和語氣,進行突出處理。
經過間奏后,情感再次發生變化。“回首望中原,千里麥浪翻。”又勾起了昭君思鄉的情感。“炊煙夕陽里,黎民得平安”在演唱這一句時,不要有滑音,干凈的處理方式更能體現出中原的遼闊大氣。
接下來四個襯詞的“啊”構成了一個過渡段。帶有蒙古族長調的音樂特點。第一個“啊”表現的是昭君內心情感的迸發,充滿了澎湃的氣勢,演唱時情感飽滿,聲音拉寬。第二個“啊”做漸弱處理,與第一句產生一個語氣上的對比。在第三個“啊”時,語氣稍轉激動,推動聲音的流動。最后一個“啊”為合的部分,演唱這個高音時要注意不能用蠻勁將聲音往前推,容易造成聲音的僵化,而是用氣息的推動,控制聲音,不能夠將高音唱的太“滿”,為歌曲第三部分的高潮做好準備。
第三部分即高潮部分的旋律素材來自第一部分,是“女兒情,連胡漢”的變化重復。如果說前兩個部分都是以昭君的第一人稱講述故事,那么第三部分就是以第三人稱進行稱贊和歌頌。總體的演唱應該是鏗鏘有力的。“怨”要利用倚音進行潤腔處理,對于“誰知紅顏為江山”需進行上波音的處理。最后的樂段是對“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的重復。第一句力度稍微減弱,為最后的高潮進行準備。第二句的力度更加減弱,并且更加柔情婉轉。隨后加強力度進行強弱對比,在“越”字前進行吸氣,為后面四拍飽滿的高音做準備。在處理最后一句“越千年”時,只在“越”后進行一次吸氣,這對演唱者的氣息提出了一定要求。最后歌曲在九拍的高音上和伴奏一起強收,再次給聽眾傳達昭君為國為民,心懷天下的偉大情懷。
在這首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心懷家國天下的光輝女子形象。而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詮釋,不僅要求演唱者有專業的演唱技巧,而且要對歌曲背景,作曲者風格等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使自己的演唱符合藝術表演的要求,充分發揮作品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