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狄 何維英 童培建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外周小關節受累致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受限為特征[1]。RA 發病機制復雜,目前治療目標是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使其能夠長期控制在相對穩定的水平[2]。臨床上多采用抗風濕藥物或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等治療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針灸治療RA 療效明確[3]。筆者采用齊刺結合滯針針法治療RA,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0 月—2018 年8 月諸暨市人民醫院、諸暨市中醫醫院骨科、針灸科門診RA 患者6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 例。本研究經過單位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10 年度美國和歐洲風濕病聯盟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4]:(1)受累關節計分:小于2 個大關節計0 分;2-10 個大關節為1 分;1-3個小關節為2 分;4-10 個小關節為3 分;超過10 個小關節計5 分;(2)血清學檢測計分:類風濕因子(RF)及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體(ACPA)均為陰性計0 分;兩項中至少一項低滴度陽性計2 分;兩項至少有1 項高滴度陽性計為3 分;(3)感染指標:C-反應蛋白(CRP)及紅細胞沉降率(ESR)均正常計0 分;兩項中一項異常計1 分;(4)癥狀持續時間:<6 周計為0 分;≥6 周計為1 分。以上各項相加,總得分大于≥6 分即可以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2010 年度美國和歐洲風濕病聯盟關于RA 的診斷標準[4],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年齡在18~75 歲,性別不限;(2)近3 個月未曾服用抗類風濕藥物;(3)同意參與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針灸禁忌癥;(2)近3 個月接受非甾體抗炎藥或激素治療者;(3)RA 晚期患者,嚴重的關節病變者。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1)取穴:風池、大椎、身柱、至陽、脾俞、腎俞、秩邊、曲池、陽池、膝陽關、陽陵泉、三陰交、犢鼻。可以痛為腧,根據癥狀選取局部阿是穴。(2)操作:穴位正中直刺一針(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0.25mm×40mm),并在該穴位上下0.5~1 寸處各刺一針,三針同刺,后兩針針尖齊朝第一針處,得氣后留針15min。在患者最疼痛處的阿是穴同樣采用三針齊刺法,針刺得氣后,單方向旋轉毫針,使之形成滯針,再行提拉、搖擺法后反向旋轉針體,使之順利退出。滯針操作前告知患者取得配合。對照組:取相同穴位,行常規針刺手法,得氣后留針15min,平補評瀉。兩組均為隔日治療1 次,4 周為1 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1)關節腫脹、壓痛評價:計算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關節腫脹個數、關節壓痛數及關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數,做差異性分析。(2)患者健康評估問卷(HAQ)[5]:兩組RA患者在治療前后參加健康評估問卷(HAQ)調查,計算每組患者前后HAQ 評分差異,從而了解RA 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改善情況。(3)實驗室指標:檢測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抗環瓜氨酸抗體(抗CCP 抗體)、C 反應蛋白(CRP),血沉(ESR)指標,觀察針灸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情況。(4)掌指關節及趾跖關節高頻超聲檢查:RA 最早侵犯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關節,關節滑膜炎與RA 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滑膜增生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應了RA 病情的活動性[6]。試驗中我們采用Mylab30CV 型彩色超聲儀(意大利百勝公司),利用灰階超聲觀察RA 患者掌指關節(背面)、近端指尖關節(掌面)、趾跖關節(背面)的滑膜炎[7]。超聲改變參考國際共識[8]。評分參照Szkudlarek M 的評分標準[9]:①0 分:滑膜無增厚;②1 分:滑膜增厚隆起處高于周圍兩個骨頂部的連線;③2 分:在1 分基礎上滑膜繼續增厚延伸至另一個骨干;④3 分:在2 分基礎上滑膜繼續增厚延伸至另一個骨干。
2.3 療效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4]標準,在試驗中,我們采用ACR20 和ACR50 標準,分別表示總體病情有20%和50%的改善。(1)ACR20:關節壓痛及腫脹數下降20%,及下列5 項中有3 項以上達到20%以上的改善,包括患者對疼痛的自我評價、患者對目前疾病總體狀況的自我評價、醫生對患者疾病總體狀況的評分、健康評估問卷、急性期反應物(ESR、CRP);(2)ACR50:ACR20 的各項基礎上,改善率達到50%以上;(3)無效,低于ACR20,改善率<20%。
2.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運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資料的描述采用均數±標準差(示,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t 檢驗,采用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與百分比表示,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
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9 例,女21例,年齡40~75 歲,平均(58.25±5.35)歲,病程6~67個月,平均(36.45±5.64)個月。對照組男10 例,女20例,年齡43~72 歲,平均(56.58±5.32)歲;病程7~65個月,平均(33.62±6.45)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及SJC(關節腫脹數),TCJ(關節壓痛數)、VSA(疼痛視覺模擬評分)、HAQ(健康評估得分)、滑膜炎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有1 例、對照組2 例因試驗過程中服用藥物剔除。最終病例數為:觀察組29 例,對照組28 例。
3.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SJC、TCJ、VSA、HAQ 及滑膜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抗CCP 抗體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CRP 及ES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評價(

表1 兩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評價(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SJC:關節腫脹數;TCJ:關節壓痛數;VSA:疼痛視覺模擬評分;HAQ:健康評估得分;對照組:常規針刺;觀察組:齊刺聯合滯針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29 28 SJC(個)3.83±1.37*4.76±1.65 TCJ(個)2.38±1.68*3.25±2.05 VSA(分)4.5±2.35*5.9±2.34 HAQ(分)0.50±0.23*0.88±0.45滑膜炎(分)5.38±1.76*5.71±1.65
3.3 兩組患者ACR20、ACR50 臨床總療效評價 觀察組ACR20 達標率(62.09%)高于對照組(35.71%)。觀察組ACR50 達標率(20.69%) 高于對照組(3.57%)。見表3。
表2 兩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2 兩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對照組:常規針刺;觀察組:齊刺聯合滯針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29 28抗CCP 抗體(U/mL)426.88±156.01*454.68±151.19 CRP(mg/L)12.33±16.08 16.23±22.35 ESR(mm/H)35.17±16.54 43.66±17.23

表3 兩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療效評價比較[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初起因體虛邪氣痹阻經脈,日久則致瘀血痹阻,關節腫大畸形,屈伸不利,耗傷氣血,損及肝腎。齊刺療法是一種和傳統針灸不同的療法,《靈樞.官針》云:“齊刺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既往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有效抑制RA 患者外周血和關節組織中炎性物質分泌,減輕炎性物質介導關節滑膜發生的炎癥反應,起到抗炎、減輕骨破壞的作用,從而改善RA患者的局部內環境[10]。且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能夠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產生組胺和P 物質,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到鎮痛作用[11]。
本研究結果顯示,齊刺結合滯針和普通針刺均能一定程度上控制類風關炎癥反應,改善類風關患者的臨床癥狀,且齊刺結合滯針在RA 中的治療效果優于普通針刺。三針齊刺者可以增強病所局部的針感和針刺的刺激量,放大針感強度。而在近病變關節處通過滯針操作,針體提拉粘連的組織適當行提插,搖擺手法,使粘連的肌肉組織得到一定的松解,也可以增強針感。通過齊刺和滯針的操作手法,從整體與局部治療著手,增強針刺的效果,從而提高病變局部、穴位組織氣血的運行速度,以達到促進疏通經絡,通絡止痛的作用,在四肢關節病變處采用滯針操作取經筋病灶點,松解組織粘連,通絡止痛,進而通利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