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延海
摘 要:新發展理念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五大理念之間又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其中,創新是發展的本質,是對“什么是發展”的科學認識,也就是發展之“真”的尺度;協調、綠色、開放是“新發展理念”的三個“善”的標準和尺度,是在新時代下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科學評價;共享之于“新發展理念”則不僅是標準,而且是終極目標與必然歸宿,也是對“發展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分享”的科學回答,所以在“共享”理念的升華下,整個“新發展理念”也就具有了“美”的意境。“新發展理念”既體現了發展的本質之“真”的尺度,協調、綠色、開放之“善”的標準,更體現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的標準和尺度之上的創新發展所生發的“美”的意境——共享。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發展理念;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B0-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189-04
一、“真”:創新——發展的本質
“真”,即“是什么”的問題,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在五大“新發展理念”當中,創新位于“新發展理念”之首,這不僅僅是由于“創新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更主要的還在于“創新”表征著發展之“是什么”,即“真”的尺度。也就是說,創新“故”發展,創新發展是對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的認識。
創新“故”發展之“故”并不表示一種因果關系,而是一種表示本質的必然聯系。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而不是手段或者目的,或者其他的什么。創新是以現有的條件基礎,為某種目的而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從根本上說,創新就是揚棄,就是“在對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就是從肯定與否定、生成與滅亡的同一中去看待和理解一切事物。創新不僅意味著我們能夠把握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當中的事物,實現“物質變精神”;而且意味著我們能夠根據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在頭腦中創造客觀世界中本來沒有的事物,并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精神變物質”。回顧人類發展史,特別是近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每一次每一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從“手推磨”到“蒸汽磨”再到“電氣磨”,從“馬車”到“蒸汽機車”再到電氣機車、信息機車,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無不是對事物前一階段的揚棄。所以,創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發展,“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
發展,是事物的上升的運動,是事物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形式,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不斷進步變化的一個過程。任何事物要想發展,必須要有新內容,必須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在人類思維發展史上,一條最基本的思維邏輯規律就是“同一律”,即“A=A”。承認這一規律,就意味著至少要承認兩點:一是在紛繁雜亂、千條萬錯的客觀世界中,每一個體都是“這一個”,都具有個別性和獨立性,而且完全與自己等同而與“非這一個”相異;一是我們的思維都能夠自覺地把握到“這一個”,并形成關于“這一個”的觀念,從而實現觀念與事物的同一。這一規律當然是人與世界關系以及科學、人類知識得以建立的基礎,但是如果人只是遵守“同一律”,則無法解釋人類知識的不斷豐富,更無法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抽象的同一,是一種沒有“創新”的思維方式,更不可能有發展。所以,抽象的、絕對的同一不會有創新,更談不上發展。面對無限的世界,發展的實質在于吐故納新,在于具體的、歷史的同一。
具體的、歷史的“同一”,在實踐唯物主義者那里得以真正實現,通過變革現存世界的實踐活動實現。“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的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3]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以否定的形式實際地進行著變革思維與存在及其相互關系的活動,不斷地實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
人的實踐活動,是從人的“需要”出發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分析了人的需要包括滿足基本生命活動的需要和滿足基本生命活動的活動本身以及工具而引起的需要。但是,自然界的直接現存狀態不會主動地滿足人的需要,所以人決心以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改變自然界的直接現存狀態,滿足人的需要。所以,列寧在《哲學筆記》當中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4]所以,人通過實踐活動竭力地使思想實現為現實,滿足人的需要。但是,在人的目的性的實踐活動中,“人們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毫無改變的實現出來的事,是很少的。這是因為從事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著許多的限制……在這種情形之下,在實踐中發現前所未料的情況,因而部分的改變思想、理論、計劃、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有的。”[5]
但是馬克思說過,“光是思想竭力體現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3],“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6]人只是在自己的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自身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活動對主觀與客觀的雙重否定性當中、在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活動中證明了自己思維的客觀性,實現了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同一。
所以,創新“故”發展。創新是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內生動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發展。發展則是創新的外顯現,創新必然的實現為發展。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辯證運動過程,就主要地通過體革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創新”來實現。
二、“善”: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的標準
所謂“善”,是“應該怎樣”的問題,即是在對“真”、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基礎上的深層次的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標準”。在“新發展理念”中,如果說“創新”是對發展的本質追求與揭示,那么,協調、綠色、開放三個理念可以說是對發展的本質——創新的尺度的內省,是對創新發展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內在固有的尺度”的統一的深刻認識和時代性把握,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更科學、更具體、更全面的認識,也就是對“什么是發展”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更深沉的領會。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來說,發展問題源于實踐,也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所產生的認識活動,自然地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的把握,二是合理的運用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行變革世界的實踐活動。正如馬克思說的:“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中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7]所以,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兩種基本的尺度——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亦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內在固有的尺度”,而按照這兩種尺度進行實踐的人,也就是在按照“真”與“善”相和解的“美的規律”來進行活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導致的人的“非人化”存在。因為勞動不是人自己的,所以人勞動的越多,他成為自己的就越少,“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7]人只能作為“工人”而存在,而那些不是工人的人,則被視為非存在。所以,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運動,并認為全部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是現存的世界革命化,打破這種不協調的、異化的現存的狀況,真正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要使得這種異化得以消除,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3]。而且,只有在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的基礎上,“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普遍交往的建立,是這種異化得以消除,實現共產主義的兩個基本前提。
所以,發展、創新只有以協調、綠色、開放作為標準和尺度,才能真正實現人所固有的尺度和“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的統一來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實現由“真”到“善”的躍遷。
協調、綠色、開放三大發展理念作為發展的“善”的尺度,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更科學的認識。作為生命存在的人,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不斷地將自然人化,不斷地將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人同時也形成并改造著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6]。所以,自然人化的過程也就是“作為動物的人”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一句話,自然人化的過程,就是人類文明的進程。
在工業文明以前,不管是漁獵采集文明、還是游牧農耕文明,都表現出一種對自然的依附性,正所謂“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望時而待之”。進入工業文明之后,人們開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8]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但同時,也伴隨著眾多的諸如兩極分化、政治動蕩、資源短缺、生態惡化、人的失落的現代性危機。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理念就是在吸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把握“新時代”脈搏所提出的科學的發展理念。所以,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實現“區域、城鄉、產業結構、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9]的協調發展;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要求實現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
協調、綠色、開放三大發展理念作為創新的“善”的標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更具體的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期,新時期重大的時代課題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鄧小平緊扣時代主題,揭示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根本任務等一些列重要思想。而且,他在十二大上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21世紀之后,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而且,胡錦濤立足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針對在2003年7月28日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首次系統的闡釋“什么是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等思想,以新理論和新實踐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提出的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就是“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0]。這要求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新時代,將創新作為發展的本質和第一動力,以協調、綠色、開放作為發展的尺度和標準,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協調、綠色、開放三大發展理念作為創新的“善”的標準,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更全面的認識。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奮斗的政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創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以恩格斯提出的“三大基本規律”是共產黨執政的基本的理論指導:一是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發展的基本動力就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而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革命或改革的實踐。但是,革命或改革的實踐活動也只是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展開。二是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得生產資料直接與勞動者相結合,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制度。三是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堅持共產黨是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重新確立了黨中央的絕對權威,確立了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0],從而確保“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協調推進,確保黨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的基礎上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勇于自我革命,始終做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
三、“美”:共享——發展的終極目標與歸宿
所謂“美”,就是指人通過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內在固有的尺度”相統一的思想和行為所達到的一種幸福與道德的統一狀態。“美”的最高階段就是崇高。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中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7]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一個充滿矛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普遍性與個別性、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運動過程。人以帶有目的的、普遍性、理想性的實踐來變革具有客觀規律的個別的現實,在活動中人即服從于客觀規律,又利用客觀規律改造了現實世界,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得以展現;既遵循了倫理道德,又獲得了幸福。所以,這樣的實踐活動必然是美的,必然是對真善美的闡揚。
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是發展的本質和規律,體現了一種合規律性之“真”的尺度;協調、綠色、開放是對創新發展的“善”之標準的認識,而且對人來說是一種按照人“內在固有的尺度”和“任何物種的尺度”相一致的一種“真”與“善”相統一的“美”的規律來構造的標準和尺度。而“共享”作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集中體現和終極目的,就是對人“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集中體現和闡揚,是對人的幸福與道德統一的追求。人越是以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內在固有的尺度”相統一的標準和尺度來思想和行為周圍世界,人就越能領會自然之美、社會之美。
堅持共享發展,是在協調、綠色、開放的尺度下對自然之美的領會和闡揚。馬克思早就說過,自然界不僅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而且它們“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需市縣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突出的問題就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嚴峻,人類的生存家園面臨嚴峻的威脅,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當然,這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人自己的實踐多導致的問題。所以,針對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嚴峻關系,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必須以協調、綠色、開放作為創新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共享發展,和諧共生,體會自然之美。
堅持共享發展,是在協調、綠色、開放的發展尺度下對社會之美的肯定。人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著改造自然的活動,不斷地進行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同時,人進行改造自然的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形成的過程。人在改造自然、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過程中,實際的形成各種關系,并且不斷地改造者這種關系,也就是人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使人自身不斷地社會化。馬克思將社會發展同人自身的發展視為一個整體,提出了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的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階段;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相對獨立性”階段;第三階段是“建立在人的全面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之上的自由個性”[11]。前兩個階段都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人的存在是異化的存在、人的實踐是異化的實踐。第三階段則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做累存在物”[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作為創新發展的“善”的尺度,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心問題,堅持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美麗社會。
四、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長久以來不成為世界問題的“中國問題”重新成為了世界問題,世界越來越渴望聽到中國聲音、得到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新發展理念”不僅是中國在今后長期遵循的發展理念,而且是對世界解決全球性問題所貢獻出的智慧,體現了中國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天下情懷。堅持新發展理念,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2] ?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EB/OL].新聞網,2015-03-0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405.
[4] ?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9.
[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294.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163.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7-998.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10]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0.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