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當我孤獨老去,誰來管我?

半年前,周杏芳(化名)開始擔心自己的精神會出問題。
人的預感有時就是這么準,她的擔心果然應驗了。她先是在熟悉的地方迷路,說話、做事越來越奇怪,慢慢地,連吃喝拉撒也不能自理了。
大兒子帶她去了醫院,確診為“血管性癡呆”,好不了了,只能讓她住進護理院。
小兒子跑來大吵大鬧,非要把她接回自己家。從下午一兩點到凌晨一兩點,護理員都換了一班,他還在鬧。院方都心虛了:兒子來接媽,有什么理由攔著?
周杏芳看上去毫無知覺,她沒法說“好”,也沒法說“不”。
但是這個法律意識極強的老太太“留了一手”。在神智清醒的最后日子,她簽署了一份法律文件,挑了大兒子的女兒,也就是她的孫女做監護人。假如有朝一日昏迷、糊涂、失去意識,她不能把自己交到小兒子手里。
人活到85歲,心里明鏡一樣,兩個兒子什么脾性,她太知道了。
十年前,老宅動遷,兩套動遷安置房到手,在老兩口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房產證上居然出現了小兒子的名字。老太太那時候就會用“法律武器”,把小兒子給告了。但是官司沒打贏,原因是老兩口拿不出充分證據。后來老頭子沒了,大兒子不讓她一個人過,把她接到家里。她那兩套房子一套空著,一套出租,租金就當養老金了。
年初,她突發腦梗,虧得送醫及時,救了回來。她擔心哪天會復發,決定及早做準備,過去的事歷歷在目,兩套房子放在那里,萬一她以后糊涂了,不能沒有做主的人。
她催著大兒子去了公證處,辦個意定監護公證。
當時“意定監護”是個新鮮玩意兒,不知道老太太是怎么學來的。
大兒子身體不好,孫女張穎(化名)就說,她來做。萬一到了文件里說的那個地步,周杏芳的護理照管、醫療救治、財產監管、權益訴訟甚至喪葬處理,都歸張穎負責。
辦理公證的手續很多,又是談話、簽字,又是錄音、錄像。事情辦好,周杏芳放心了。
沒想到現在還真就派上用場了。大兒子去了公證處,要求出具文件。公證處的人先到護理院看了周杏芳,又去精神衛生中心核實診斷書,確定她的狀況“符合原先設定的意定監護生效條件”,把監護人資格公證書發給了他們。
這是上海首個生效的意定監護案例,周杏芳是中國第一個意定監護法律制度的受益者。
當今社會意外事故多發,生病甚至是重大疾病已不僅僅是老年人需要擔心的問題了。一旦患上重病,你的民事行為能力就會喪失或者部分喪失。這時候你該怎么辦?你的法定監護人是否值得信任?
不妨考慮一下這些問題:當你生病陷入昏迷之時,你的疾病能否得到及時的救治?你的另一半是否會全心全意照顧你的生活直至康復?你的父母是否仍有能力看護你?你的子女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細心呵護你?如何確保自己的財產能得到妥善的處理?
恐怕,這些需要未雨綢繆之事,只有意定監護能幫助你。
2013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6條首次提出了“意定監護”的概念;2017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正式規定了成年意定監護制度。
意定監護的意思,就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等以后年老患病,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就由這個預先指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一般包括生活照管、醫療救治、財產監管、權益維護四個方面。
特別說明一點,意定監護人并不是財產繼承人,除非協議中對財產有明確約定,否則意定監護人不能隨意侵占老人的財產,協議里也可設定一名監督人員來監督監護人日后的職責履行情況。實踐中,也有部分被監護人通過遺囑贈與的方式,將財產贈與意定監護人,遺贈協議由被監護人在意定監護協議簽署完成后單獨辦理,一般不告知監護人,以免監護人為獲得遺產采取極端方式。
首先,被監護人在簽訂監護協議時必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就要求簽署人具有完全自主的意思表示,能夠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決定自己不清醒時,監護人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其次,意定監護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否則很難保證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能夠實現,也難以保證自己的權益能夠得到保證。
再次,意定監護的監護人也應該是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注意!如果在簽署監護協議時約定的委托監護人尚未成年,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那么該約定無效。
最后,意定監護協議書一定要進行有效公證,相比較于公民自己書寫或由律師代為書寫,經過公證處公證的意定監護聲明書,可以通過公證處錄音錄像等手段,用國家公信力最大限度地確保意定監護聲明書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合理排除其他人提出的非法異議。
“意定監護”最大的特點,是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愿。
當你預感到你的法定監護人將來有可能在取得你的監護權時損害你的合法權益,如非法轉移、侵吞、剝脫你的財產,你可以用意定監護聲明書公證排除他的監護權,進而指定你所信賴的人作為你的監護人,并在意定監護聲明書中嚴格設定意定監護人的監護權取得條件、監護權權限、監護權終止條件等,以達到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目的。
敲黑板,劃重點!意定監護優先于法定監護。在周杏芳的事例中,孫女張穎取得意定監護權以后,就不必擔心叔叔干擾奶奶的護理了,因為在法律上,意定監護受托人的監護權行使優于法定監護人。但這并不代表免去了有贍養義務的法定監護人應當盡的義務。當有贍養義務的子女拒不履行該義務時,意定監護人可以代表老人要求他們履行贍養義務。
當前,老年意定監護協議的簽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律師承辦,即由律師了解當事人需求并代為起草、定制意定監護協議,由當事人雙方簽署、公證處公證。另一種是通過公證處承辦,由公證員了解當事人需求并代為起草、定制意定監護協議,由雙方當事人簽署、公證處公證。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問:這跟寫“遺贈扶養協議”有什么兩樣?不都是人老了之后找一個信得過的人來照顧嗎?
當然不是。這兩者有著很大的不同。
身份不同。“遺贈協議”中的受贈人,最主要的身份是撫養人,而“意定監護”中的身份則為監護人。
權利范圍不同。“遺贈協議”中的撫養人權利僅限于獲得被繼承人的遺產,而意定監護人的權利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
權利實現的時間不同。遺囑只有在你去世時才生效,它解決的是你去世后的遺產處分問題;而意定監護聲明書解決的是你失去或部分失去民事行為能力時,你的監護問題及財產處分問題。換句話說,人在世時遺囑幫不上你的忙,能解決你的燃眉之急的,是意定監護聲明書公證。
周杏芳是幸運的,找得到一個愿意在自己失智失能后,這樣全心全意“管”著自己的親屬(或者朋友)。可還有很多老人,雖然一心想要做意定監護,卻找不到監護人。因為監護人既要自己能夠信任,又要有時間精力來照管,還得心甘情愿擔起這個責任。看似范圍很大、候選人很多,實則找到的“成功率”卻很低。
其實社會上熱心的人很多,不少人都愿意幫助他人,但是要在法律文書上簽字,反而不敢落筆了。
在上海普陀區公證處公證員李辰陽看來,要破解這種局面,制度的細化和觀念的轉變都很重要。目前意定監護公證除了保障被監護人的利益外,還要保護監護人,讓他們在付出善意的同時,免受無辜的“法律之災”。
作為意定監護協議的必備條款,寫監護報告是監護人的義務和責任。監護報告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監護人做了什么事情,也就是監護事務;二是監護事務所產生的費用,叫財務收支報告。寫監護報告一方面可防止監護人濫用監護權,或者怠于行使監護權。另一方面,若監護人不是近親屬,有這樣的監護報告,將來老人失能失智之后,其他法定監護人對老人指定的監護人提出質疑時,報告就可以成為自我保護的手段。
一般情況下,意定監護協議中還設有“寬容條款”。任何人的監護工作都無法保證十全十美,寬容條款的存在,讓監護人在出現不可避免的失誤時,可以得到社會各方或近親屬的諒解。
@小編有話說: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也許是這個社會對每一個老人最大的善意。而意定監護制度也許是《民法總則》為每一個公民留下的最大的后路。
人生路漫漫,明天和意外不確定哪個會先來,我們要在意識清楚的時候為自己鋪好以后的路。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覺悟和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