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程風敏/熊志翔
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的不斷重視,很多人每年體檢的時候,會將腫瘤標志物篩查列入項目名單中。不過,有些人說腫瘤標志物不準,不用查;有些人說腫瘤標志物對于反映是否患癌很有用,一定要查一下才放心。作為檢測癌癥的一項重要指標,腫瘤標志物究竟有沒有用?該不該檢查?這里,我們將通過以下問題的解答來消除大家的困惑。
我們都知道,腫瘤是由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其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特點。通常,大多數腫瘤在早、中期無癥狀,有臨床癥狀而來就診者,或腫瘤太大,無法切除;或進入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臨床腫瘤防治中的關鍵環節。為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腫瘤,一系列比較有價值的腫瘤標志物也就陸續被應用于臨床。比如,上世紀70年代以后在上海等地,我們通過對大量人群的甲胎蛋白普查,曾檢出不少肝癌特別是小肝癌患者,使很多人得到了及時手術切除的機會。
腫瘤標志物(tumormarkers,TMs)是指在惡性腫瘤的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直接產生或是由機體對腫瘤反應而異常產生或升高的一類物質。腫瘤標志物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產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
對腫瘤標志物進行定量定性測定,可為判斷是否存在腫瘤、腫瘤的類型、腫瘤發展階段、療效及預后評估等提供實驗依據。
目前人類發現的與腫瘤相關的標志物很多,有明確臨床意義的有近百種。根據腫瘤標志物本身的化學特性,可將其分為以下7類:
胚胎抗原類腫瘤標志物在人的發育過程中,許多蛋白質僅僅在胚胎期分泌,出生后這些蛋白就停止產生。當腫瘤發生時,人體又重新合成和分泌胚胎期所特有的蛋白質,因此被稱為胚胎抗原類腫瘤標志物。比如,甲胎蛋白(AFP),常見于肝癌、精原細胞癌;胚胎抗原(CEA),常見于大腸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
糖原類腫瘤標志物當正常細胞轉化為惡性細胞時,細胞表面的糖蛋白發生變異,形成一種和正常細胞不同的特殊抗原,這些存在于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物質稱為糖類抗原(CA)。比如,CA15-3,常見于乳腺癌、卵巢癌;CA19-9,常見于胰腺癌、肝癌、胃腸道癌。
激素類腫瘤標志物當具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細胞發生癌變時,就會導致所分泌的激素量發生異常;或正常情況下不能生成激素的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后所產生的激素;或者是能分泌激素的細胞癌變后,分泌出的是其他內分泌細胞所產生的激素。比如,降鈣素(CT),常見于甲狀腺樣瘤;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常見于胚胎性癌、絨毛膜癌、非精原細胞癌。
受體類腫瘤標志物受體是細胞膜上或細胞內能識別生物活性分子并與之結合的成分,能把識別和接收的信號正確無誤地放大并傳遞到細胞內部,進而引起生物學效應。比如,雌激素受體(ER)和孕酮受體(PR),常見于乳腺癌;表皮生長因子(EGFR),常見于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腫瘤、乳腺癌。
蛋白質類腫瘤標志物最早發現,種類多,但特異性稍差。
酶類腫瘤標志物存在廣泛,敏感性高,但特異性較低,主要用于腫瘤治療和預后監測。
基因類腫瘤標志物由于各種致癌因素通過不同的方式引起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滅活腫瘤抑制基因,引起表達水平的異常,使靶細胞發生轉化。比如,Rb抑癌基因,常見于家族性視網膜母細胞瘤、骨肉瘤、膀胱癌、乳腺癌、肺癌。
首先,我們要明確,癌癥的確診需要通過腫瘤標志物檢測、X光檢測、CT檢測、B超檢測以及病理診斷等綜合手段才能作出定論。
其次,大多數腫瘤標志物并非惡性腫瘤的絕對特異性產物,所以腫瘤標志物的檢測也存在假陽性可能。腫瘤標志物升高與檢測到癌細胞是兩回事,不一定表明患癌,也可能是某些良性疾病或藥物等原因引起。比如,有良性肝臟疾病時,CA19-9、CEA等也會升高。
因此,當體檢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時先不要驚慌。首先考慮復查,若復查結果仍為陽性,要查看該結果升高的程度。倘若輕度升高,如無明顯的癥狀,且影像學檢查未發現腫塊,可定期復查觀察有無持續升高,如持續升高,需進行進一步的排癌篩查;若升高程度較明顯,或聯合的多項目均升高,提示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很高,需要盡快結合臨床癥狀、影像學和病理學等檢查進行綜合判斷。另外,由于不同醫院檢驗科儀器、試劑各不相同,參考值可能不同,因此,不能隨意比較不同醫院測量值的高低。
答案也是否定的。由于某些腫瘤并不分泌相關蛋白,或由于某些腫瘤組織血液循環差等因素,其所產生的腫瘤標志物不能分泌到外周血中,就會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
另外,目前發現的腫瘤標志物對應的相關腫瘤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無法達到100%。比如,AFP主要是用于發現肝癌,但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AFP都呈陽性,早期肝細胞肝癌,AFP的陰性率可達40%,一些高分化的小肝細胞肝癌,AFP陰性的可能性比較大。
當腫瘤標志物檢查正常時,只能說明患相關惡性腫瘤的概率相對較低;但如有家族史、癌前病變或有癥狀,仍需定期復查,并結合其他檢查。
雖然說腫瘤標志物沒有那么準確,但它對腫瘤的診斷、分類、預后判斷以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不提倡將腫瘤標志物檢測作為無癥狀人群的普查項目,但建議癌癥高危人群每年進行1次篩查,如:45周歲以上的成年人;具有腫瘤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例如一個家庭中的父母或祖父母患過癌癥;長期患有某些炎癥性疾病的人群,如曾有乙肝或者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史,長期患慢性胃潰瘍等。對于由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做1次AFP和肝臟B超,以便早期發現癌變;從事某些特殊職業的人群,如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有毒物質,或工作環境污染嚴重;有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如吸煙、酗酒,長期熬夜或精神壓力大等。
由于大部分單項腫瘤標志物敏感性或特異性偏低,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為提高腫瘤標志物的輔助診斷和療效監測價值,可經科學分析、嚴格篩選后合理選擇2~3項能互補應用的腫瘤標志物進行聯合檢測。具體可參見下表。
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