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韶松
摘 要 現代農村勞動力較為短缺,促使農業生產出現規模化轉變,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能夠有效解決人工勞作的高成本問題,整體勞動強度不高,效益非常顯著,具備節本增效、綠色安全等諸多有點,非常符合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發展的趨勢。基于此,針對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233.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12
再生稻即充分利用頭季稻收獲后的稻樁,在此基礎上實施相應的肥水管理,以此來促使水稻休眠芽萌發,再生稻穗成熟后,即可再收一季稻谷。因此,再生稻是一種有效增產的耕作模式,栽培過程中一次栽種,兩次收獲,并且在實際生長過程中具備良好的溫光條件,且不用使用農藥,具備成本節約、綠色生態及優良米質等諸多優點[1-2]。湖南省祁東縣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該地區四季分明,日均氣溫不小于10 ℃,其作物的持續生長周期在286~311 d,區域內光照、溫度及降水量等條件較為適合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屬于湖南省糧食生產基地和雙季稻重要產區之一。以下針對湖南省祁東縣實施的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討論。
1 再生稻生產模式的優勢
1.1 促進生產規模化
截至2017年底,祁東縣有種糧大戶(經營面積在2 hm2以上)4 200余戶,家庭農場403家,種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專業化服務組織644個,這些規模化種植主體將成為區域作物糧食規模化生產的主力。但是農村勞動力短缺的趨勢已經無法改變,因此農業生產規模化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而要想真正實現規模化生產,就需要相應的機械設備加以支撐。由于受季節、種子及天氣等多方面因素的直接影響,在當前情況下要想推進早晚稻的全程機械化轉變仍然具有不小的難度。而再生稻本身具備一定的優勢,十分有利于開展規模化生產[3]。
1.2 有效控制農業生產風險
在當今農業生產過程中,早稻很容易遭遇春寒時節,尤其在雙搶期間經常會遭遇暴雨天氣,而在晚稻時分則很容易受到寒露風等諸多惡劣天氣的直接影響。在整個過程中,由于惡劣天氣而引發的水稻減產、失收情況時常發生,而再生稻則能夠有效避免此類因素的直接影響。
1.3 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再生稻耕作模式相比雙季稻栽培模式,在使用相應的農用物資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其農用物資資源消耗至少減少50%左右。再生稻耕作模式不僅在農藥用量方面大幅減少,同時相應的秸稈還田也能提升大田的肥力,促使秸稈的焚燒量大幅減少。這些都非常符合當今農業供給側改革及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2 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2.1 優選良田和品種
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在良田的選擇上,要求選擇一些田塊面積相對較大、排灌較為方便、坡度較為平緩、田內肥力指數中上且具有充足光照的田地。而在品種的選擇上,應當選擇那些具備較強再生能力、抗病扛倒且具備豐產特性的品種進行栽培。祁東縣經過多年的試驗與示范,確定了抗性好、再生力強及適合插機收的再生稻種植品種,如Y兩優9918、Y兩優2號、準兩優608等都屬于該地區內的主要栽種品種。
2.2 精細化播種,加強秧苗管理
祁東縣的播種期大都安排在3—4月,每日的平均溫度應穩定達到12 ℃,再來搶冷尾暖頭播種。667 m2秧田的播種量約為15 kg。整個過程應當先曬種,再進行浸種催芽操作。育秧方式主要采取通氣濕潤薄膜保溫育秧,每667 m2施48%(氮∶磷∶鉀=16∶16∶16)復合肥30 kg,秧田平整后處理成秧廂,具體要求秧廂寬1.2 m、溝寬30 cm、溝深20 cm。需注意,應提前進行頭季稻育秧操作,通常可在3月24日前后進行浸種催芽。催芽主要采用40%三氯異氰脲酸(強氯精)500倍液進行8 h的消毒浸種,種谷清洗干凈后即可置于溫床催芽,觀察谷種破胸率高達90%以上后即可實施播種。在播種過程中,可使用湘暉牌水稻基質,具體用量應不超過375 kg·hm-2。其中,稻田內的基質應當均勻覆蓋,在淋透水分之后,應切實保障其出芽和出苗的概率。
2.3 平整大田,優質機插
在實施機插之前,應當精細化平整大田。整個過程為了能夠切實保障穩兜全苗,在實施機插之前應當沉淀大田,結合土質情況進行沉淀,比如壤土沉淀3 d,泥沙土則要求應當沉淀1~2 d。與此同時,機插秧齡也不能超過20 d,可在機插前攜藥下田。每667 m2施用農家肥的基礎上,再采用50%豐惠牌(氮∶磷∶鉀=18∶8∶9)復合肥30~40 kg作為基肥。在4月28日前后進行機插,機插秧齡32 d,約4.5~5.0葉。整個機插的過程應當注意深度適當,應以不漂秧、不傷秧的狀態為準,盡可能淺插即可,這樣能夠有效幫助活秧返青。
2.4 科學合理施肥
在實施機插操作后,通常由于機插秧苗的體積相對較小,需要保持蓋泥水灌溉,以提高水溫、泥溫,促進稻苗早生快發,從而能夠有效避免干旱和底肥等對秧苗造成損傷。秧苗成活后,需要維持淺水勤灌的狀態,促使其自然落干至以水調肥、養氣、促根等。同時,還要適時做好曬田操作,當每667 m2苗數達18萬~20萬苗時,則可即時曬田。曬田需曬至產生輕微開裂為宜,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升水稻根系的活力。抽穗前維持濕潤灌溉,抽穗后,干濕灌溉至成熟即可。
2.5 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
水稻機插后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因為機插秧苗生長期相對較長,通常在一些大田空間內無法實現有效灌水,因此很容易滋生雜草。不同田塊滋生的雜草類型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結合田塊針對性施用除草劑。通常在插秧后10天左右采用化肥拌施五氟磺草胺900~1 200 mL·hm-2。建議1 hm2田地用25%的吡蚜酮懸浮劑300 g有效防治稻飛虱,用34%的多殺菌素450 g或5%的丁蟲睛乳油3 000 g預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采用70%的三環唑750 g或50%的稻瘟靈乳油預防稻瘟病。在成熟期應特別注意預防稻飛虱,因為稻飛虱的為害非常嚴重,受到為害的植株通常都喪失再生能力。而在水稻生長中后期,則需要注意防治紋枯病。
2.6 適時機收,合理留樁
水稻在80%的成熟狀態時開始收割,過晚收割水稻會導致水稻倒伏穗上發芽,很容易受到損壞。因此在收割前15天需施用再生稻促芽肥,頭季稻收獲前7~10 d,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氯化鉀5 kg,促進腋芽萌發。在實施機收之后,需保留稻樁,高度維持在30~40 cm,并保障收割后無相關稻草覆蓋,促進再生稻健康生長,為栽培高產再生稻奠定基礎。
2.7 做好再生管理,提高產量
1)科學灌水,盡早施用壯苗肥,灌入跑馬水來維持土壤的濕度,以實現養根促芽的目標。2)在稻芽新長出5 cm左右時,需灌入薄水,施壯苗肥。3)再生稻抽穗階段則需采用磷酸二氫鉀3.75 kg·hm-2進行噴施,由此能夠有效增加稻穗粒重。
3 結語
通過分析湖南省祁東縣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得出再生稻生產模式具有促進生產規模化、控制農業生產風險、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等優勢,有必要進行大面積推廣。農戶在應用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過程中應做好優選品種、精細化播種、加強秧苗管理、平整大田、優質機插、科學合理施肥、適時機收和合理留樁等工作,才能有效提升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霞.湖北再生稻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種子科技,2018,36(11):54-55.
[2] 熊渠,劉丹,王記安,等.甬優4949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8,
57(9):16-19.
[3] 嚴興康,龐愛軍,唐艷軍,等.隆兩優華占高產高效再生稻栽培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7(5):17-20,2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