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于洪波
摘 要 鐵嶺新區是一座以生態型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北方特色新型城鎮,通過將“海綿城市”技術策略應用于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城區內雨水的生態化循環利用?;诖?,介紹了鐵嶺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分析了鐵嶺新區園林綠化中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應用,以促進人們對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了解。
關鍵詞 海綿城市;城市建設;遼寧省鐵嶺市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33
鐵嶺凡河新區是一個“以水為魄、以河為軸”的建在濕地上的現代化生態型山水園林城市。作為“北方水城”,“城市之水”(河水、湖水、雨水)的科學利用、調節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此,鐵嶺新區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園林規劃完美結合,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提升園林綠化中雨水的利用,構建了包括居住區、市政道路、景觀綠地及河湖雨洪調蓄樞紐的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小城市建設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人、自然與城市和諧共生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
1 鐵嶺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鐵嶺新區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建設主題,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理念,堅持科學規劃、生態優先、統籌建設的原則。
1.1 科學規劃
基于鐵嶺新區力求打造“北方水城”的城市建設方向,各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應以海綿城市功能的最佳負荷量為著眼點,充分考慮園林綠地快速吸收、釋放水資源的能力,加強大型公園綠地等重點區域的規劃設計,將綠色植物和綠地的海綿功能發揮到極致,在保護修復原有蓮花湖濕地和凡河水系的基礎上,打造城區水系生物圈的連接帶,形成凡河-天水河-蓮花湖的天然+人工的凡河新區海綿城市生態鏈[1]。
1.2 生態優先
鐵嶺新區應優先保護城區內的自然濕地、河流等水生態敏感區,通過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鐵嶺新區的消納和吸收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取代傳統的排水和綠地灌溉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灌溉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較大程度地發揮城市基礎設施本身的作用。統籌兼顧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水循環利用的各個環節,并充分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1.3 統籌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純的水循環,而是通過合理的設計和規劃管理,融合集約發展的理念,形成生態型雨水管理體系,體現城市水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此,鐵嶺新區通過對城市景觀、雨洪調節和優化水體的統籌設計建設,并充分利用綠地沿線的水資源、植物資源,實現了城市的海綿作用,且通過濱水風景線的景觀效應帶動了城市文化經濟帶的發展。
2 海綿城市技術在鐵嶺新區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發展,城市自然地表被不透水硬質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滲、凈化和收集成為城市水循環的首要難題[2]。為此,鐵嶺新區的園林綠地、居住區及水系等不同區域充分結合海綿城市設計方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采用下滲、滯留、凈化等海綿技術策略,緩解城區雨洪災害發生率,提高城市生態效益。
2.1 海綿城市技術在居住區的應用
鐵嶺新區住宅區采取對廣場、道路、綠地及屋頂等部位的統籌兼顧,通過透水鋪裝、排水明溝及生物滯留設施等科學結合,形成集收集、凈化、儲存雨水于一體的良性循環系統。
居住區綠地多為下沉式宅間雨水花園,即使微地形的園區綠地,也采用降低邊石標高的方式吸納周邊鋪裝產生的雨水徑流。停車位及休閑廣場以植草磚鋪裝為重點建設形式,并配以多種形式的生物滯留帶。住宅屋頂產生的雨水徑流是居住區排水的重要影響因素。以鐵嶺新區的淺水灣住宅小區為例,其園區車庫采用綠色屋頂設計,用以吸納雨水,有效緩解了園區屋頂雨水徑流壓力。同時,綠色屋頂的輕質土層、排水層、防水層及植被層等多層結構設計可以起到調節建筑物內部溫差、增加濕度以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有效實現了生態、低碳的資源循環再利用。
2.2 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
鐵嶺新區的城市道路作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墊面之一,總占地面積達到223萬平方米,而傳統管道排水方式容易導致道路排澇壓力大、路面積水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因此,鐵嶺新區的城市道路運用海綿城市設計策略,在保證道路功能的基礎上,利用降低非機動車道路邊石標高以收集道路雨水徑流的生態化設計方式,減少雨排管線的工作壓力,提高雨水對道路綠地植物灌溉的利用率。
2.3 海綿城市技術在公園綠地的應用
鐵嶺新區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充分利用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通過濕地、河流、湖泊、園林景觀間的連接,最大限度地拓展海綿空間,實現綠地與水系間“滲、滯、儲、凈、用、排”六字方針,充分發揮綠地的海綿功能,從而達到雨水在城區循環利用的目標。
公園硬鋪裝部分不設傳統的排水系統,完全利用園路、廣場鋪裝在材質及施工方式等方面的設計實現雨水的生態化排放。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應盡量采取透水性強的鋪裝材料,以便于利用鋪裝材料本身及鋪裝形式上的多間隙機構提升雨水下滲到土壤的能力;邊石標高多采取平行或低于周圍鋪裝的施工方式,以達到快速排放園區積水的目的。此外,利用綠地、河流與濕地三者的連接,使城市的海綿設施連成可循環系統,降雨時由綠地植物進行冠層滯留、地表滲透等消化雨水徑流,并凈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排入河湖作為雨水蓄積儲備[3]。
3 結論
綜上所述,鐵嶺新區在城市各項建設中,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增加了城市海綿體容量,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在城區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了雨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鐵嶺新區向循環型、復合型和集約型生態城鎮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書函.北京: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理論與實踐[J].建設科技,2015(13):13-15.
[2] 何子豪.城市園林綠化中海綿城市技術的應用[J].智能城市,2017,3(8):87.
[3] 王向陽.城市園林綠化中海綿城市技術的應用[J].中國市場,2018(24):33-3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