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摘 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現代化農業的快速推進,農業經營主體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主導力量。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公共服務不足及政策落實效率低等多種困難,應通過完善改革相關法律制度、轉變政府扶持方式、加強管理、優化服務體系及加快人才培育等多種措施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關鍵詞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法律建設;西昌市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61
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了發展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以及合作領域寬等特點。四川省西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以及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西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現狀
西昌市2018年已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740個,家庭農場128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5家,州級示范社14家;省級家庭農場4家,州級家庭農場7家,市級家庭農場9家。2018年申報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2家,州級示范社4家;省級家庭農場2家,州級家庭農場4家。西昌市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總值1.35億元,經營收入8 876.85萬元,合作社成員達22 600人,培訓成員19 450人次,帶動農戶25 750戶。家庭農場發展糧食作物、水果蔬菜、花木、核桃以及花椒等種植,發展生豬、肉牛、羊、雞、鴨以及魚養殖。經營耕地面積678.73 hm2,66.7 hm2以上農場達到3家。家庭成員總數252人,常年雇工109人次,全年農場總收入達1 650萬元,助農增收作用正逐步顯現。
2 西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處于起步階段,與農民群眾的期望以及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差距。
2.1 沒有真正進入較為規范化的合作形態
西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還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一些合作社、家庭農場有名無實,普遍存在缺少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很多合作社無規范的財會賬務,無固定的專業財會人員,賬務記載不全不實;部分合作社賬務記載只有簡單的流水賬,存在原始票據保管散亂、票據審批手續不完善等現象。此外,大部分合作社、家庭農場自身資金積累能力非常有限,實力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物,較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能獲得外界資金支持的機會很少,導致融資難、貸款難,正常工作無法開展,阻礙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部分合作社社員參與度不高,利益聯結不緊密,缺少足夠的凝聚力,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實體。
2.2 各鄉(鎮)缺少專門的監管和深度的指導
西昌市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不平衡,內部管理運行機制不健全,理事會、監事會職責不清,社員權利、義務不明,工作開展隨意性大。合作社設立登記不規范,有證無牌或是注冊資金與實際出資不符。各鄉鎮沒有專門的輔導員監管,使農民合作社在制度、財務、合同、利益分配和風險調節機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隱患,有待進一步強化服務。
2.3 扶持政策到位情況不理想,助推效果差距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具體政策落實困難,目前在用地、建設、項目、信貸、獎補、稅收以及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與實際需要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合作社發展資產短缺現象普遍,每年政府雖有項目扶持資金,但只有少部分合作社能得到,較大部分合作社資金短缺、實力較弱、服務能力有限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2.4 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無相關政策,制約了發展
合作社要發展,必須建立相應的冷藏、冷凍和產品深加工等基礎配套設施。但是,農村土地人均較少、零散、不成片,雖然土地流轉可解決土地矛盾問題,但是土地牽涉的農戶多,達成共識難度大。此外,基礎設施建設大多需建臨時性建筑,西昌市暫無相關文件政策予以落實支持建設。
2.5 經營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偏低
目前,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參與者基本是農民,未進行過專業培訓,其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以及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不少合作社由于產品單一、檔次低、產業化程度不高,導致效益偏低。此外,由于缺乏技術投入,產品研發力量薄弱,農產品品種更新慢,優質率低,造成部分農產品品質不穩,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減弱。
3 西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相關建議
3.1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
加強培育發展植保、農機等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和公司,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中提供機耕、機種以及機收的同時,重點發展農戶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的服務項目,如新品種引進、病蟲害統防統治、生產技術服務等。
3.2 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從政府層面看應該有所作為,適當引導,適度規模,積極扶持,循序漸進。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門涉農項目資金,將農業項目重點傾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把國家項目資金用活、用好;各級財政要建立融資擔保,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信貸擔保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盡快出臺具體可操作的金融、科技、人才、稅收、用地以及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注冊商標、產地產品認證以及質量體系認證等免收費用,給其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3.3 加強人才培養
1)培養大中專生,充實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中;2)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發放明白紙,重點培訓合作社成員、家庭農場主,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發展。
3.4 整合資源
合作社、家庭農場監測系統、家庭農場名錄系統以及新農直報等軟件平臺過多建議整合為一個平臺,增加短信群發功能,并接入工商行政部門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管理系統。
3.5 工商行政部門聯系備案機制
加強部門協調,凡是工商登記后必須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工商行政部門要加強年報工作,注銷有名無實、流于形勢的合作社及家庭農場。
4 結語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培養人才,通過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依靠國家政策培養農民,逐步培養出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及發展。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