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 唐潔

摘要目的:探究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關節腔穿刺在肩關節疼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肩關節疼痛患者98例,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采取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術穿刺法進行治療,對照組采取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疼痛感情況。結果:兩組治療前評分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時間節點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超聲指導下進行穿刺比較精準,可有效減少藥物用量,且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較大傷害。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治療方法均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
關鍵詞 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關節腔穿刺
肩關節疼痛急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患者肩部出現肌肉萎縮"。由于肩關節內滑膜和纖維層長時間處于無菌性炎癥的狀態,這使得患者肩關節周圍組織易出現粘連以及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等四。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肩關節疼痛患者98例,分別采取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術穿刺法和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法進行治療,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肩關節疼痛患者98例,按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兩組,各49例。觀察組男15例,女34例;年齡40~75歲,平均(57.9±3.8)歲。對照組男17例,女32例;年齡41~77歲,平均(58.2±3.9)歲。
研究方法:①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術穿刺法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實時的心電圖監測,對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并記錄,治療選擇肌間溝入路進行,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偏向穿刺側對面,選擇大小適當的小枕墊在肩下,定位穿刺位置,對穿刺位置進行消毒,使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皮膚麻醉,完成麻醉后,選擇阻滯針進行穿刺,在超聲引導下由外側進針,向肌間溝內注射麻醉藥。②對照組采用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治療法進行治療:對肩關節使用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確定穿刺位置,在肩關節后側下方選擇最佳穿刺角度,進行標記,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選擇穿刺針行關節腔穿刺,并進行回抽,完成后靜脈注射配比藥物(5mL利多卡因,2mL維生素Bs注射液,2mL維生素Br注射液,1mL地塞米松棕櫚酸酯注射液)。
治療效果評定:對疼痛情況的調查使用視覺疼痛測評法進行,滿分為10分,無痛評分為0分,輕度疼痛評分為1~3分,中度疼痛評分為4~6分,重度評分為7~10分。
統計學方法:數據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疼痛感評分對比:兩組治療前評分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時間節點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肩關節疼痛與外傷勞損及內分泌紊亂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大部分由肌腱粘連及喙肱韌帶攣縮所致。肩關節疼痛多發于45~50歲人群,其中家庭主婦、教師、會計及電腦錄人員等職業發病率較高。
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操作過程比較方便,且該方法所需費用較低。在進行藥物注射時,直接向關節腔內進行注射,由此可確保藥物能夠直接作用于病灶處,可有效消除炎癥,減輕患者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穿刺操作過程可視,不會對患者產生輻射傷害,操作較為簡單,費用較低。治療過程在超聲指導下進行,其穿刺比較精準,可有效減少藥物用量,且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較大傷害。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關節腔穿刺在肩關節疼痛治療中均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無瑕,王占強.超聲在肩關節疼痛診療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2):10465-10466.
[2]陳紅霞,銀瀟,朱橋莎,等.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關節腔穿刺在肩關節疼痛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