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良峰 陳錦鵬 馬小珍 陳慶華
摘要目的:探討在治療四肢開放性骨折并皮膚軟組織缺損中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的作用。方法:收治四肢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患者48例,分為VSD組和常規組,各24例。均行骨折復位固定,清創術后在創面覆蓋VSD系統,待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后II期行創面修復。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情況,記錄并比較引流術疼痛程度、患者的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結果:皮膚創口的愈合率VSD組優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SD組緩解患者疼痛、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SD組骨折愈合情況優于常規引流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四肢開放性骨折并皮膚軟組織缺損中較傳統換藥具有優越性。
關鍵詞 負壓封閉引流術;四肢開放性骨折;皮膚軟組織缺損
隨著現代交通及建筑業的日益發達,車禍傷及工傷所致開放性骨折并大面積皮膚缺損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傳統方法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由于軟組織嚴重損傷,機體局部血運破壞,防御能力低下,容易并發骨髓炎、骨折不愈合、骨壞死等嚴重并發癥。VSD是在創面覆蓋聚乙烯醇材料并用半透膜密封,連接負壓動力源,將創面壞死組織及腔隙分泌物通過引流管排出體外來對四肢軟組織創面損傷(擠壓傷、急性軟組織損傷、燒傷)等進行治療,為后期手術和創面修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對四肢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患者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分析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四肢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患者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齡38.7歲;受傷時間1~9h,平均4.6h。均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VSD組、常規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人院后常規清創,徹底清除壞死異物和組織,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隨后進行修剪,應根據創面大小、形狀和數量來進行,準備VSD材料,充分接觸創面,固定周圍皮膚,后將整個創面封閉(采用生物半透性粘貼薄膜),將引流管接中心負壓吸引裝置,調整壓力到125~450mmHg。①留取創面標本并送培養,然后徹底清創,因為壞死病灶產生的溶解酶和細菌毒素等是影響傷口愈合的主要因素,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端。②用VSD敷料覆蓋創面(VSD敷料根據創面的大小和形狀進行修剪),使敷料.與創面緊密接觸,并能置人腔隙內,不留死腔,再將VSD敷料縫合于創周,硅膠引流管自距創緣3em處正常皮膚引出。③用生理鹽水紗布小心擦凈血跡,再用干潔紗布擦干皮膚,以75%酒精對創面周邊皮膚脫脂,再用干潔紗布擦干皮膚,將VSD敷料和硅膠引流管用具有單方面透氣功能的透明膜與創周皮膚粘貼封閉(注意貼膜時不要將VSD敷料進行擠壓,以免將敷料吸附的液體擠壓到創周皮膚而不利于半透明膜的粘貼),粘貼范圍應超過創緣5cm。④連接負壓吸引使用床頭中心負壓裝置持續吸引,若引流管較多,可使用三通接頭串接后將負壓裝置接入。能看見敷料收縮變硬且無氣流聲則可判斷封閉嚴密,不漏氣,否則需重新封閉。⑤負壓引流時間一般需持續5~7d,一般≤10d。⑥拆除VSD敷料后,如滲液很少,無膿性分泌物,肉芽組織新鮮,可行II期創面植皮(本科植皮均采用刃厚皮片);否則應重新更換VSD材料,繼續負壓引流,直至創面條件達到植皮標準后,再行植皮修復創面1-31。
療效判定標準:①無效:患者傷口在治療后未見明顯變化,甚至有惡化的情況,如化膿、感染、水腫等。②好轉:與治療前相比,傷口面積較前明顯干燥、縮小;傷口輕度水腫,但未出現化膿和壞死。③痊愈:患者傷口愈合良好,未出現水腫、化膿、感染等現象。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x100%。
結果
VSD組與常規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兩組治愈率、好轉率和不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比較:VSD組骨折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VSD組與常規組的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SD組住院時間及患者的滿意度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骨折患者多發生在外傷和車禍后,復雜的傷口情況常伴隨出現,皮膚軟組織和四肢缺損合并發生率較高。因軟組織缺損、創口復雜,患者常發生多種并發癥,如骨外露、傷口感染、肌肉外露及皮膚缺損等。若處理不好傷口軟組織缺損等情況,可使傷口加大、加深,會使住院時間延長,對骨折愈合產生影響,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傳統治療方法為先行手術使骨折固定,通過頻繁地換藥和放置引流保持傷口清潔干燥,從而促進傷口愈合。待長出創口肉芽組織,再行皮瓣轉移修復,延期取植皮或縫合。通常患者會因此方式遭受多次傷口換藥,導致多種不便14-9。VSD內層是可覆蓋軟組織或皮膚缺損傷口用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鹽泡沫做成的敷料,最外層用生物半透膜封閉,連接負壓吸引裝置。利用VSD進行持續負壓全方位引流,從而減少毒素的重吸收及炎性滲出,保持創口干燥、清潔。VSD可使局部壓力減輕,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液體損害周圍組織和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創面供血,使創面微循環改善,對傷口愈合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孫志璞,李軍章.持續負壓封閉引流在治療四肢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2012,3(10):483.
[2]梁波.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4(9):40-41.
[3]黃守春,黎艷,肖榕嬋.持續沖洗并負壓引流在四肢軟組織損傷創面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6):3057-3058.
[4]朱如里,馬永平,鄭閩前.封閉負壓引流治療腕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3):218-220.
[5]黃春育,梁群.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