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興 侯效峰 王成龍 徐經世 王化猛 張國梁
關鍵詞 風濕病;中醫藥治療;溫經散寒
風濕病中醫叫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輕者疼痛、功能受限,重者不但疼痛,甚至功能喪失、變形、癱瘓,失去勞動和自理能力,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西醫治療不良反應較大,中醫中藥有祛風散寒,化濕清熱補腎等功效,從根本上治療,才能祛除病痛,恢復健康。
采用中醫藥治療風濕病患者1例,觀察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生活質量變化情況及肢體功能改善情況。結果顯示,使用中醫藥醫治,能夠促進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病歷資料
患者,女,63歲,診斷為風濕病,病程20年。
初診:2011年9月2日患者腰腿疼痛、腫脹、彎曲、下蹲受限、行走困難,手指關節變形疼痛難忍,因疼痛而終夜難眠,其面色蒼白虛浮,舌淡暗,苔白厚膩,脈沉細無力。按其癥情,乃系風寒濕邪壅蔽經絡,正氣為邪所阻,氣血凝澀,久而成痹之象。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濕,補腎健脾,緩以圖之,擬獨活寄生湯加減為治,藥用:制附子15g(先煎1h),制川烏10g(先煎1h),獨活20g(后下),寄生30g,防風10g,細辛6g(后下),川芎30g,當歸10g,赤芍15g,桂枝30g,茯苓30g,炒杜仲30g,懷牛膝15g,黃芪30g,黨參30g,地龍10g,烏梢蛇30g,全蝎6g,醋延胡索15g,甘草6go共10劑,水煎服,1劑/d。同時給金錢白花蛇1條,放500mL白酒里浸泡1周后口服,每次1小杯,午飯前、晚飯前服用,2次/d。二診:2011年9月13日服藥后腰腿痛減輕,下肢感到溫暖,能正常睡眠,飲食有增,大便成形,舌淡暗,苔白厚膩,脈沉細無力。按其癥情,仍乃系風寒濕邪壅蔽經絡,正氣為邪所阻,氣血凝澀,久而成痹之象。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濕,補腎健脾,緩以圖之,擬獨活寄生湯加減為治,效不更方,上方繼服,共10劑,水煎服,1劑d。三診:2011年9月25日服藥后腰腿痛進一步減輕,腫脹消除,能正常行走,活動受限改善,舌淡暗紅,苔白膩,脈沉細。上方繼服,共10劑,水煎服,1劑/d。四診:藥后腰腿痛基本消除,活動自如,飲食、睡眠、二便如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有力。囑其停藥觀察,繼以中成藥大活絡膠囊、藤黃建骨片、虎力散膠囊口服,鞏固治療。
電話隨訪,得知腰腿痛痊愈,手指關節疼痛也消除,至今已過去8年余,沒有再犯。
討論
本例患者自20年前患病,CT診斷為風濕病。按其癥情,為痹證。擬獨活寄生湯加減為治,制附子、制川烏溫經散寒祛痹止痛為主藥;獨活、寄生、炒杜仲、懷牛膝、防風、細辛補腎祛風;川芎、當歸、赤芍、醋延胡索活血化瘀,芍藥實營而滋被濕熱耗傷的陰液,現代研究認為有抗風濕的作用;桂枝助附子溫經散寒,共為臣藥;茯苓、黃芪、黨參健脾補氣化濕,扶助正氣以抗邪;地龍、烏梢蛇、全蝎搜風通絡,化濕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溫經散寒,祛風化濕,補腎健脾,通絡止痛的作用。金錢白花蛇能透骨搜風,祛風活絡定驚吧。
筆者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好了很多風濕、類風濕患者,如果是肩周炎、頸椎病、頭痛屬風寒濕造成的,可把獨活換成羌活,上肢的加桑枝、姜黃以祛風化濕活血,并引藥上行,直達上肢病所;頸椎病可加煨葛根以升清陽、擴血管,改善心腦供血;頭痛加大川芎用量,再加藁本、白芷、天麻等抗風濕而止痛,天麻治風濕不論寒熱虛實都可配用,是一味抗風濕效果確實可靠的藥物。如果是舌紅、苔薄黃的,是風寒濕瘀久化熱造成,加大芍藥、秦艽、生地用量,再加石膏、知母、忍冬藤,也可合用桂枝石膏湯加忍冬藤,因忍冬藤除有化濕通絡的作用,還可消炎、抗炎,對風濕熱痹效果良好。桂枝、石膏合用可使桂枝祛風散邪而不溫燥,使風濕熱邪得祛,正氣得護凹。石膏還能佐制附子、川烏燥熱之性,而發揮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總之,中醫藥是從病本治療風濕病,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房鐵生.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2):153-154.
[2]何奕坤,楊光輝,胥曉芳,等.類風濕關節炎繼發肺間質病變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西部中醫藥,2018,31(3):140-143.
[3]曠惠桃,王莘智,周珂,等.中醫藥治療風濕病之機理探究[J].中醫藥通報,2016,15(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