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新

圖1 西施壺
紫砂藝術傳承已有上百年,自誕生以來,就是中華傳統手工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自明代誕生以來,以其實用性強,器型多樣,內涵豐富廣受人們喜愛。比起青花瓷器清麗脫俗、青銅制品的歷史厚重,這區區數百年歷史的小小紫砂器,更增添了一種中華文化的靈動與活力。紫砂制品所采用的紫砂泥具有極高的透氣性,這種透氣性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茶葉的獨特韻味。完美呈現了茶的色、香、味。除此之外,紫砂藝術還具有一種極強的包容型,多種藝術形式都能在紫砂藝術作品中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結合,可以滿足人們對于藝術的審美需要以及內涵需要。正是這種融合,使得紫砂藝術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藝術中經久不衰。
圖1這件西施壺雍容華貴,色澤紅潤,材質屬紫砂泥之上品,粘性佳,瓷性好,提煉不易,制作起來須得技藝高超的紫砂匠人才能駕馭。看似外表樸實無華,并無多余綴飾,仔細觀之,卻又發現它的妙處。
西施壺名字來源于壺的外形,壺身圓潤、短嘴、倒把,身蓋銜接自然,過渡流暢,渾然一體,整體器型憨態可掬,精巧自然,實為紫砂各類器型中,最為經典、最為傳統、最受人們喜愛的器型之一。“西施壺”原名“文旦壺”,“文旦壺”格調高雅,前人名曰“西施乳”,言之形若西施之豐乳,后人覺“西施乳”不雅,便以壺把倒耳之形改名,改稱“倒把西施壺”。在高人雅士眼里,每一把紫砂藝術作品都由一股虛靜之氣撐之,虛靜乃是紫砂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如空谷幽蘭般怡人,自是上品。王安石有詩曰“一舸超然他日事,故應將而當西施。”在此處更讓人不禁改換一茗在手,當若西施。
西施壺壺體圓潤、光滑,壺蓋厚實、精巧,在壺身與壺蓋銜接處渾然一體,巧妙的構成一線柔美。壺嘴微短,從壺蓋附近微微伸出,以暗接工藝巧妙過度,使得整把壺銜接精巧,過度自然,壺鈕精致秀氣,圓潤挺拔,小巧玲瓏,正是西施壺的一處點睛。壺把與其他紫砂壺不同在于,其壺把上下倒立,無下墜質感,俗稱“倒把”,正是“倒把”的設計,讓西施壺更添三分柔美之意。
此壺最為精巧的便是壺蓋,紫砂傳統藝術作品中,壺蓋的設計不出于克蓋、戳蓋、克截蓋三種,難度最大的當屬——克截蓋。一是壺蓋與壺身在結合處完美吻合,又要與壺身整體保持一致;二是壺蓋的雕琢要薄到極點又要不屑邊,三是紫砂制品需要經過千度以上的高溫煉制,稍有差池便有出入,這種精細卻又無法用數據詳細掌握的要點,只有技藝深厚的紫砂藝術匠人方能掌握精髓。
一支狼毫,能繪出萬千世界的書畫。藝術感的高下,完全取決于紫砂藝術匠人的藝術境界,西施壺采用的技藝,初看平淡無奇,再看卻又平中見奇。紫砂藝術作品,所運用的設計,所表達的藝術內涵,更蘊含于雅致的紫砂藝術作品之中。紫砂藝術源于中華傳統陶瓷藝術,在長盛不衰的藝術生命里,堪稱藝術瑰寶。許多文人雅士、書畫名家都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過紫砂藝術作品的創作,并在其不同發展時期起著畫龍點睛、促進藝術發展的作用。他們的參與使紫砂藝術更增添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內涵,也提升了紫砂藝術的品味。
西施壺歷經多年探索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在了解其外形特點與深刻內涵的同時,更能感受到紫砂藝術匠人,在紫砂藝術設計理念的不斷創新,也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完美結合。一件精美藝術品必然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美學價值,我們一方面體會到了簡約、樸素的自然和諧之美,另一方面還感受到紫砂帶來的獨特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