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柱 孔維兵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本工程建設標準為五星級酒店,建筑面積40801.3m2(其中:地上,30822.8m2;地下,9977.5m2。),建筑高度為80 米,地下局部2 層,地上17 層。整個酒店劃分為三個大區域:地下1-2 層為后勤區、設備用房、車庫;1-5 層為酒店大堂、餐廳、會議室等辦公休閑區;6-17 層為客房區。
BIM 技術在本項目中主要是應用在設計階段,主要為土建方案設計、多專業三維協同設計以及管線的綜合分析和管線工程量的統計,關鍵內容在于設備管道的協同與優化工作。機電專業在參數化建筑方案設計完成后,繼續開展機電系統的深化設計。
項目實施之初,針對本項目專門成立了BIM 項目管理工作小組,具有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以及設計經驗的人員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完成模型后并進行自我審查,審查內容主要包括:常規的模型審查(依據國家標準及規范)、參數審查(依據模型中各類構件的明細表,重點關注參數的關聯關系與正確性)、碰撞審查(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
根據結構形式、總進度計劃及關鍵工期要求,通風空調系統施工共劃分為四個施工段,施工順序總體安排為:地下室區域(地下1-2 層)→裙房區域(1-5層)→塔樓區域(6-17 層)→裙房及塔樓屋面。其具體流程為:搭建機電設計模型→管線綜合及優化→機電模塊的管道分段→模塊的虛擬加工、虛擬拼裝→模塊編碼→組合支吊架系統→生成加工圖及材料表、下料→工廠預制加工及模塊組合拼裝→現場安裝、模塊連接。各種設備安裝順序按照先大后小,先設備后材料管道的原則;頂部管道為先上后下,側墻管道是先里后外的原則,以保證項目的成功實施。
將機電BIM 模型導入到分析軟件中進行錯漏碰撞檢查,并以可視化的形式對完善后的模型進行展示,避免在實地施工中由于設計錯誤導致的變更。根據項目級BIM 的建模標準,定義統一的原點、統一的命名規則、按照不同的專業區域分樓層組建模型,統一建立中心文件,各專業之間協同高效率的完成建模任務[1]。
(1)以建設項目任務書為實際根據,開展基于建筑、結構與機電專業的正向設計,所有專業之間統一在協同工作集中進行建模,所有專業之間實時鏈接模型。各個專業間,通過漫游、環視以及動態觀察等功能對模型進行可視化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實時修正空間布局,以達到最優的排布效果。
(2)參數化模型協同設計,根據酒店建筑的設計規范要求,對酒店設計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溫濕度環境做了相應的性能模擬,在完成Revit 建筑模型后,將IFC 文件導出,以Ecotect 作為綠建分析平臺軟件,進行建筑參數優化。根據工作及動態鏈接模型,實時對建筑模型、結構模型和機電模型進行三維協同設計,實現整個工程建造過程中的模型建立、應用及傳遞建筑數字信息,從而來提高設計、施工及運行水平[2]。
(3)多專業協同的三維凈高分析,這部分所有的內容是整個項目的研究重點。利用協同分析軟件中“選擇樹”及“查找對象”創建相應的選擇集,測試相應的測試條件,進行運行測試,項目組成員根據測試結果實時變更模型位置,確保機電工程設計的優化性及設備布局的合理性,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管線綜合設計方案。
(4)在完成碰撞檢查之后,對建筑模型進行沖突檢查,主要分析的機電模型中主要干管和所有支管與建筑構件和結構構件之間的位置關系[3]。首先各個專業之間先進行自檢查,檢查是都由于本專業的的構件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的位置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做硬碰撞或軟碰撞[4]。對管道密集區域進行綜合模擬檢查,對于不滿足空間距離要求以及矛盾點,在此進行管道布線的排布設計,優化前后的空調機房如圖3.1、3.2 所示。

圖3.1 空調機組管線優化前圖

圖3.2 空調機組管線優化后
通過應用BIM 技術,在模型的設計過程中針對設計的難點與重點進行模擬分析,實現了全專業模型的可視化,并且通過協同鏈接的建模形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將土建與機電模型的結合,有效的打破了傳統設計數據傳遞的技術瓶頸,在設計階段就解決了基本的“錯、漏、碰、撞”等問題,減少了由于設計失誤帶來的施工返工和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