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堯
日前,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主辦的第十三期“案例大講壇”在中國醫師協會舉行,本次研討會以典型案件為樣本,研討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及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在一起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中,病歷手冊中門(急)診病歷字跡潦草以致難以辨認,導致司法鑒定機構在鑒定中無法識別病歷內容。最終鑒定意見為某兒童醫院的醫療過錯參與度為10%~80%。
這是一起“病歷潦草”引發的典型司法判決案件。之所以說其具有典型意義,在于“病歷潦草”是個常見問題,有些“天書病歷”連我們同行都看不明白。這時我們應該思考,病歷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
《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第一條明確規定:“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其中,門(急)診病歷是患者可以帶回家的,我認為它的作用有兩個,那就是記錄患者的病情以及告知患者注意事項。
我比較欣賞一些患者的做法,就是一本病歷里面包含他所有的就診記錄,以及各項化驗單。如此,他們來門診時,我可以翻看之前的就診記錄。這樣做有幾大好處:醫生對該患者過往病情一目了然,節省問診時間;過敏史紅筆標識,不會因疏漏而用錯藥,也避免時間長了患者自己都記不清對藥物的過敏情況;不會出現藥物亂用,比如通過病歷知道患者有糖尿病,就不會再開葡萄糖了;醫生可了解上次的診療情況,以免患者自己說不清楚。
由此可見,病歷的書寫情況關乎患者以后就診的質量。所以,醫生必須把病歷書寫規范。
我們在門診處理完患者以后,往往需要告知其一些回家后的注意事項,比如怎么吃藥、下次什么時候來,等等。
這些是給患者看的,醫生就更要寫好,因為患者需要對照病歷的內容進行服藥及相關處理。打個比方,我們醫生寫處方是有簡寫的:H.(皮下注射)、im.(肌肉注射)、vi.gtt.(靜滴)、po.(口服)。寫病歷時寫這些簡寫就不合適,因為患者大多不能看懂。
另外,門(急)診病歷是醫療鑒定最有力的依據,因為其記錄了整個就診過程,而且是當時的即時記錄。有些醫療糾紛就是因為醫生沒有記錄清楚而難以裁決。
當然,我作為一名醫生,也深切地知道要在短時間內寫清疾病的癥狀、患者體征、鑒別等這么多內容,是個很困難的工作。現在很多醫生一個上午(8~12點)就要看將近40個患者,留給每個患者的時間是6分鐘。這幾分鐘就包括問診、查體、開檢驗單和寫病歷等,留給寫病歷的時間差不多只有1分鐘左右。為保證書寫速度,字跡難免潦草。所以,我認為,手寫病歷必須淘汰,我們需要電子病歷!
電子病歷有現成的模板及格式,有癥狀處打勾,不會遺漏,有特殊情況可以備注,肯定能提高效率;電子病歷清晰了然,患者一定不會看錯醫囑;信息記錄后不會丟失;醫生可以用于教學及科研,便于收集并處理數據;還便于醫院管理,根據門診數據作出相應的整改及規劃等;電子病歷才是有效地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重要文件。
可以說,實行電子病歷是醫療和就醫現代化、信息化的一個積極舉措。但在手寫病歷并未完全淘汰的今天,我們醫生能做的,就是要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規范、清晰地書寫病歷,字跡潦草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