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年紀越來越大,銳氣沒有了。60歲之前,我想寫,很快就能寫出來。現在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寫得少了,但看到一些現象和信息,腦子里常常會冒出很多感受和思考,所以寫的散文和雜文多。”談起長篇,蔣子龍有些壓力,不過他覺得,搞文學創作,一定還是要寫長篇的。蔣子龍的小說多涉及現實,他說:“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最好的小說”。蔣子龍始終認為,現實生活永遠大于文學藝術,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壇,現實題材的創作都不可缺席,文學作品只有符合生活真實才能存在。回顧蔣子龍的文學生涯,他的幾乎每一篇作品問世,都會引起社會上的一次甚至數次爭論。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蔣子龍的文學創作就在這樣的一次次錘打與磨礪中走向成熟。他感慨道:“磨礪總是最具有積極意義,走過那樣一段漫長而坎坷的文學道路,回過頭去看如同一次遠游,一個遠游的人歸來,總會有故事可說,于是就又寫下來了。仍然還有是非,還有風波,寫作成了保持做人尊嚴的手段。”蔣子龍把他的文學觀念,牢牢地定位在了“真實”兩個字上: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困難,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感情……盡管真實并不總是討人喜歡,但人們卻無法逃避它,只能正視它,聆聽它。蔣子龍說:“我相信,任何讀者的心,都能夠向真實打開。”